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4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925篇
安全科学   391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177篇
综合类   2095篇
基础理论   436篇
污染及防治   132篇
评价与监测   180篇
社会与环境   229篇
灾害及防治   9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71.
前置反硝化工艺外碳源投加串级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反硝化反应需要以有机碳源为电子受体.由于污水厂的进水负荷时刻在变化,当进水碳氮比较低时,需要外投加碳源.为了有效地控制外碳源投加量,提出了由两个PI控制器组成的外碳源投加串级控制策略,可以控制出水硝酸氮浓度以及缺氧区末端硝酸氮浓度.由Matlab/Simulink模拟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抗冲击负荷强,可快速响应进水负荷的变化,能在降低出水硝酸氮和总氮浓度的同时,大大降低外碳源投量.  相似文献   
972.
污泥回流比对分段进水A/O 生物脱氮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连续流分段进水缺氧/好氧(A/O)中试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研究污泥回流比(R)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 值高于1.0 时,尽管第一段缺氧区的硝酸盐氮去除量明显增加,而系统硝化、反硝化效果均明显降低.当R 为0.75 时,系统总氮去除率最高,为92%;而当R 值为1.5 时,总氮去除率最低,为72%. 当系统污泥沉降性能较好时, R 值对二沉池泥泥位和泥水分离效果影响不大;而当污泥沉降性能较差时,二沉池泥位随R 值增大而呈线性增加,此时提高R 值会加剧污泥膨胀.此外,高R 值使得系统各段悬浮固体浓度呈梯度分布的规律变得不再明显,降低系统污泥储量.同时,提高R 值会降低系统固体停留时间,进而影响系统的污泥种群分布.  相似文献   
973.
A2O 工艺中的污泥膨胀问题及恢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昌永  彭永臻  彭轶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2):1074-1078
采用52L 以厌氧/缺氧/好氧为污水处理工艺(A2O)的试验装置处理人工合成废水,研究了A2O 工艺中出现污泥膨胀的原因及控制措施.结果表明,系统在稳定状态下,好氧区DO平均浓度约为1.08mg/L 时,COD、NH4+-N、TN以及PO43--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8%、97.5%、86.5%和95.5%,但污泥的沉降性能受到很大影响,其SVI 从最初的130.1mL/g 升至265.8mL/g,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引起污泥膨胀.当好氧区DO 平均浓度提高至2.16mg/L 时,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部分改善,SVI 降至约200mL/g.在好氧区首端引入 15%的原水旁流,经过 30d 的运行,SVI 降低至100mL/g 左右,污泥膨胀得到恢复.说明好氧区偏低的有机负荷是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单纯提高好氧区的DO 浓度并不能有效控制污泥膨胀,控制A2O 中污泥膨胀的关键在于对有机负荷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974.
以高浓度氨氮城市垃圾渗滤液作为试验用水,在两级UASB(UASB1+UASB2)-A/O 试验系统中,对比研究了先在UASB1 反硝化(工艺1)与仅在A/O 缺氧区反硝化(工艺2)2 种工艺的脱氮过程.结果表明,在回流比为300%的条件下,2 种工艺的氨氮硝化率均在99%左右,但工艺1 比工艺2 的TN 去除率高21%.2 种工艺的无机碳(IC)和pH 值的变化规律差别较大,工艺1 由于充分利用了原水碳源实现了高效反硝化,在系统中维持了充足的IC 和较高的pH 值,实现了75%~95% NO2--N 累积率的短程硝化.确认能否有效利用有机碳源是产生脱氮效率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75.
城市工业区周边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累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H市工业区土壤-稻米-谷壳体系中重金属的迁移累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累积特征不同,Cd易于从土壤中向稻谷籽实迁移,而Cu,Zn,Cr,Ni,As和Hg等迁移能力则较弱.水稻籽实中不同重金属在稻米和谷壳之间的分配规律不同.营养元素Cu和Zn有向稻米迁移累积的趋势,而有毒有害重金属Pb,Cd,Cr,Ni和As则主要累积于谷壳中,Cr和Nj在稻米和谷壳之间的分配较均衡.重金属在稻米中的累积能力为:Cd>Zn>Ni>Cu>Pb>Cr>Hg>As,而在谷壳中则为:Cd>Pb>Ni>Zn>Cr>Cu>As>Hg.  相似文献   
976.
黄河河口地区生态供水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生态需水是指流域生态系统为维持一定程度的生态系统健康所需要一定质量的水量,以保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功能等为目标,实现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流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针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供水规划,在提出配水效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配水量,计算了黄河河口地区的生态需水量、生态效益以及供水对减少断流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并进行了方案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是:当来水量分别为55×108、122.8×108或240×108m3时,产生的湿地综合生态效益则为34.85×108、47.18×108或54.72×108元。  相似文献   
977.
卫生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夏季N2O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现场监测了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卫生填埋场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单元夏季的N2O释放通量,并讨论了相关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卫生填埋场覆土后N2O释放通量(以N2O-N计)随垃圾填埋龄的增加而大幅降低,其均值(18.07 μg/(m2·h))为生物反应器填埋单元(5.57 μg/(m2·h))的3倍多. 垃圾填埋龄、覆土土质与结构及填埋场操作方式是影响填埋场N2O释放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均主要通过改变覆土的理化特性而影响N2O的释放. 采用多元线性逐次回归分析得到:卫生填埋场N2O与覆土含水率和有机碳(SOC)质量分数构成的线性方程显著相关(R2=0.86,P<0.01);生物反应器填埋单元N2O的释放通量与覆土含水率、碳氮比(w(C)/w(N))和w(NO3-)构成的线性方程显著相关(R2=0.89,P<0.01).   相似文献   
978.
短程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的稳定性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处理实际豆制品废水 ,系统研究了温度和曝气时间对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反应器内温度只有超过 28℃时 ,利用温度实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才能稳定地运行 ;另外 ,首次发现过度曝气对短程硝化影响较大 ,在过度曝气条件下运行12d ,硝化类型就由NO2--N累积率为 96 %的短程硝化转变为NO2--N累积率为39.3%的全程硝化 .因此 ,为使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稳定、持久地运行必须实现该工艺的实时控制 .  相似文献   
979.
在实验室烧杯实验中,通过利用光散射监控技术,以及测定絮凝后上清液的残余浊度和Zeta电位,研究了硫酸根和硝酸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铵盐聚电解质(PDADMAX)的絮凝性能.以不同浊度的高岭土悬浊液为目标物,详细地讨论了反离子中不同含量的SO4^2-或NO3^-对絮凝效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阐明PDADMAX的絮凝机理,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比浓粘度表征了反离子对PDADMAX溶液性质和吸附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离子明显影响了PDADMAX的絮凝性能.含有NOr的PDADMAX具有更强的“电中和作用”和更高的絮凝效率,而含有SO4^2-的PDADMAX具有更高的“吸附架桥作用”既更宽的最佳絮凝剂投量范围、更大的絮体.不同的SO4^2-或NO3^-含量的PDADMAX絮凝剂的絮凝效率不同,其中都在含量20%时效果最好.而且在高浊度条件下,SO4^2-或NO3^-对PDADMAX的絮凝效果有更明显地增强.  相似文献   
98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污水处理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检测和群落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重点对应用较多的PCR技术、FLSH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可以分析确定系统中功能微生物的数量,群体结构和活性,从而实现构建人工强化生态系统,提高废水生物处理效率的目的.分析认为,以DNA序列和相关的结构基因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种群分析方面得到了广泛和成功的应用,而且必将会对深入认识和优化污水生物处理过程,加快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强化处理工艺的过程控制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