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66篇
  免费   1910篇
  国内免费   7123篇
安全科学   2194篇
废物处理   1104篇
环保管理   1758篇
综合类   13690篇
基础理论   3189篇
污染及防治   5002篇
评价与监测   1118篇
社会与环境   948篇
灾害及防治   896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406篇
  2022年   1171篇
  2021年   1107篇
  2020年   1113篇
  2019年   793篇
  2018年   898篇
  2017年   1058篇
  2016年   977篇
  2015年   1234篇
  2014年   1606篇
  2013年   1953篇
  2012年   1859篇
  2011年   1890篇
  2010年   1648篇
  2009年   1538篇
  2008年   1620篇
  2007年   1400篇
  2006年   1409篇
  2005年   909篇
  2004年   672篇
  2003年   676篇
  2002年   602篇
  2001年   464篇
  2000年   513篇
  1999年   427篇
  1998年   308篇
  1997年   339篇
  1996年   293篇
  1995年   224篇
  1994年   173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好氧颗粒污泥沉降选择实验研究与定量描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苏馈足  邓绣坤  郑丽  王畅  金旺红  沈俊 《环境科学》2012,33(8):2773-2779
以序批式反应器培养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沉淀高度对颗粒数、比重、污泥浓度、粒径分布及选择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淀高度的增加,污泥浓度在沉淀时间为30 s时由0.24 mg.L-1明显增加至6.07 mg.L-1,平均粒径从450μm增加到550μm,颗粒圆形度增加12.67%,而复杂度减小13.47%,说明粒径较大、形状较规则的颗粒沉降较快,从而更易在沉降选择过程中得以保留.根据选择压原理,结合颗粒污泥沉降实验结果引入选择系数.实验和计算结果显示,在任意沉淀高度,选择系数随粒径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沉淀高度的增加,直径>600~800μm的颗粒选择系数增加,小颗粒趋势与之相反,说明增大排水比有利于大颗粒保留而絮体被筛选出反应器,而低的排水比会使污泥颗粒化过程放缓.该研究结果可望对加速污泥颗粒化过程和提高其稳定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92.
餐厨垃圾乳酸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DGGE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餐厨垃圾乳酸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不灭菌而接种的开放式发酵体系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高于灭菌后接种的非开放式发酵体系,而乳酸产量也是前者高于后者.说明发酵体系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乳酸产量有很大的相关性.通过对部分条带的测序可知,餐厨垃圾开放式发酵体系中除含有接种用的嗜淀粉乳杆菌外,还含有很多土著乳酸菌,如Lactobacillus sp.、Lactobacillus casei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及土著水解菌,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等,这些土著菌的存在是促进乳酸发酵的重要因素.PCR-DGGE结合技术对于成分复杂的餐厨垃圾中的细菌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3.
系列混合碳源在EBPR系统颗粒化进程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涛  孙培德  徐少娟 《环境科学》2012,33(7):2451-2457
在SBR反应器中接种富含聚磷菌的活性污泥,以一系列不同比例的丙酸与乙酸混合为碳源条件,进行了EBPR系统颗粒化培养,考察了混合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以COD质量浓度计)的提高对EBPR系统颗粒化进程中颗粒粒径生长、污泥沉降性能、系统除磷效率等宏观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EBPR系统污泥颗粒生长速率随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较高的反应器污泥SVI值相对较高.经90 d培养,碳源中丙酸所占质量分数分别为0%、25%、50%、75%及100%的系统中成熟颗粒体积平均粒径分别为550.64、599.41、642.38、680.99和745.08μm,污泥SVI值分别稳定在30、40、50、60及75 mL.g-1左右.在相同的磷处理负荷下,各试验系统除磷性能产生了显著性差异.0%、25%、50%、75%及100%丙酸碳源系统平均净除磷能力(以MLSS计)分别为0.78、2.29、2.96、3.23及3.77 mg.g-1,平均除磷效率分别为31.5%、56.5%、77.4%、85.9%及97.0%.  相似文献   
994.
水体中甲基汞光化学降解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孙荣国  毛雯  马明  张成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2,33(12):4329-4334
为探究水体中甲基汞(MMHg)的光化学行为,采用室内模拟实验,以不同波长紫外灯及室内可见光为光源,探讨紫外光波长、光强度等因素对MMHg光降解的影响,并根据生成物Hg0的量变化分析MMHg光降解反应历程.研究表明,MMHg光降解最终产物中含有Hg0,且光照条件对MMHg光降解速率、Hg0的产量有影响.在反应器暴露于紫外光条件下时,MMHg光降解速率随紫外光波长的变短而增加,随紫外光强度的提高而增加,且MMHg光降解呈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UVA 0.403~0.562 h-1、KUVB 0.961 h-1、KUVC 1.221 h-1和KVL+UVA+UVB 1.346 h-1;Hg0释放通量为0.166~0.392 ng·min-1.当反应器暴露于可见光条件下时,反应器内MMHg浓度下降速率较慢,KVL0.061 h-1;Hg0释放通量为0.008 ng·min-1.而在黑暗条件下没有发现反应器内MMHg浓度下降,无Hg0生成.可见紫外光是导致MMHg降解的主要原因,光波波长与强度对MMHg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5.
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Fe和Mn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9年5月,在今黄河入海口北部的新生湿地区域,依据植被类型设置9个采样区,研究了不同植物群落下湿地土壤Fe和Mn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的Fe、Mn含量在水平分布上由三棱蔗草-朝天委陵菜湿地到光滩呈波动上升趋势,在垂直分布上则表现为不同的波动变化特征.成土母质决定湿地土壤Fe、Mn含量的空间分布,而海水、植被和土壤细颗粒对其也有重要影响.相关分析表明,Fe、Mn之间以及二者与粉粒、TN、NO-3-N和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黏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Fe、Mn与N具有较好的共存性,土壤细颗粒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Fe、Mn分布的主导因素.黄河口新生湿地的Fe含量范围为16.49~33.11 g·kg-1,均值为22.54 g·kg-1,与苏北潮滩湿地,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和中国土壤的背景值相近,但略低于长江口湿地,红树林湿地和内陆湖泊湿地.Mn含量范围为305.87~711.39mg·kg-1,均值为451.09 mg·kg-1,低于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和中国土壤的Mn含量背景值.  相似文献   
996.
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TISTD)反应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课题组开发的两相一体式污泥浓缩消化反应器(TISTD),采用16S rDNA、PCR-TGGE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反应器在不同阶段稳态下的内、外反应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ISTD反应器内外反应室中微生物群落均呈现高度的多样性分布,优势菌群明显,群落结构差异性很大,且外反应室较内反应室具有更多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外室是水解酸化的场所,污泥在外室经过微生物的水解酸化后进入内室,内室是严格厌氧的产甲烷场所;从反应器运行的不同时期来看,反应器中微生物优势种群呈现一定的差异,随着反应器负荷的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也呈现出明显的演替过程,优势种群的功能地位处在动态变化中.微生物种群之间通过协同和竞争作用,形成了特定生态位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解释了TISTD反应器同时浓缩和消化的工作机理,并为其推广、应用及优化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7.
响应面法优化赤泥负载Co催化剂制备及活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华楠  徐冰冰  齐飞  孙德智 《环境科学》2013,34(11):4376-4385
以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苯扎贝特(bezafibrate,BZF)的处理效果为评价指标,采用Plackett-Burman和响应面(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法对Co/RM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浸渍质量分数和焙烧温度为催化剂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当浸渍质量分数为4.14%、煅烧温度为389℃时BZF去除率预测值最高(71.29%).采用上述最佳制备条件制备的Co/RM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苯扎贝特的去除率为70.74%,与模型预测值十分接近,偏差为1%(<5%),说明响应面法实验设计和数学模型具有较好可靠性.通过比较RM和Co/RM两种催化剂对BZF的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效果,发现Co/RM催化臭氧氧化去除BZF的效果较为显著.采用BET、XRD和UV-Vis等表征手段对两种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RM相似文献   
998.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目前以生物炭为代表的生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确定生物炭对溶液中镉的吸附性能,选用由棉花秸秆制备的生物炭,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线较好地拟合,在不同温度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738 mg.g-1(288.15 K)、10.14 mg.g-1(298.15 K)、10.40 mg.g-1(308.15 K)和10.71 mg.g-1(318.15 K),热力学参数表明生物炭吸附Cd2+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在40 min即可达到平衡;pH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较大,在pH2~8范围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该项研究可为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9.
袁京  李国学  张红玉  罗一鸣 《环境科学》2013,34(9):3633-3640
北京市新东城和新西城成立后迫切需要对现有生活垃圾物流方案进行优化,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以北京市东西城区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预测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方法,在分析了4个老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及所属密闭清洁站垃圾流向和流量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满负荷运行的三大转运站(马家楼、小武基和大屯)生活垃圾等距离收集运输优化物流模式,分析了现状及新物流模式下生活垃圾物料平衡.结果表明,与现状收集模式相比,等距离优化物流模式可使清运距离减少约9.3×105km.a-1,与现状相比减少10%;同时,基于三大转运站满负荷运转的,部分考虑海淀、丰台和朝阳区跨区运行的生活垃圾优化物流模式下,且充分利用现有的处理处置设施,可减少原生垃圾填埋量约28.3%.在优化模式的基础上若北京市正筹建的3座垃圾焚烧厂建成后,可使新东西城区生活垃圾焚烧、生化、填埋比例由现状1∶4.8∶4.2,达到3.8∶4.5∶1.7,可基本接近北京市2015年生活垃圾焚烧、堆肥和填埋比例达到4∶3∶3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000.
杭州市家庭室内空气中PBDEs的污染现状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评价了杭州市家庭室内空气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污染现状及特征.结果显示:杭州家庭客厅空气中气相和颗粒相PBDEs的总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2.57 pg·m-3,范围为21.37~83.47 pg·m-3、卧室浓度为43.78 pg·m-3,范围为28.72~58.75 pg·m-3,BDE-47和BDE-99是家庭室内空气中最重要的两种单体,占总浓度的62.75%.室内空气中气相PBDEs浓度是颗粒相的1.49倍.高层建筑中的PBDEs浓度与低层建筑差别不大,均处于较低水平.PBDEs的理化性质、环境条件是影响其气固分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