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十一五"期间通启运河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人民群众要求治理流域污染的呼声非常强烈.依据污染源普查结果和通州区环境监测站日常监测数据,对通启河流域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得出河水质污染类型,主要污染行业和污染因子,以及污染源分布情况,并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92.
滏阳河河系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采集滏阳河表层沉积物,分析了6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采用富集系数法和Han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了重金属的来源,进而评价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Cr、Cu、Cd、Pb、Zn、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40.09、90.28、1.28、65.87、760.71、48.62 mg·kg-1,均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河北省土壤元素背景值.重金属富集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元素Cd、Zn在整个流域尺度内主要源于人为输入,Cr在邵村排干河段及Cu、Pb、Ni在汪洋沟上游河段受人为排放源影响较大,主要是由于河流沿线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单一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中Cd污染达到极强生态危害,其次为Cu、Pb和Zn,而重金属综合生态危害指数(RI)评价表明,滏阳河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处于强生态风险,其中,汶河河段达到很强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3.
巢湖表层沉积物磷的空间分布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温胜芳  单保庆  张洪 《环境科学》2012,33(7):2322-2329
通过对巢湖表层沉积物磷形态、有机质及粒径分布特征分析,与沉积物总磷历史数据进行对比,结合不同形态磷的剖面变化,探讨了内源磷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TP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平均含量为790 mg.kg-1,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增加了55%,其中东半湖增加211 mg.kg-1、西半湖增加386 mg.kg-1.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含量和分布有较大差别:铁铝结合磷(NaOH-Pi)和活性有机磷(NaOH-Po)含量占TP含量的42%,分别介于55~648 mg.kg-1和27~468 mg.kg-1范围,西半湖平均含量分别为331 mg.kg-1和225 mg.kg-1显著高于东半湖(147 mg.kg-1和91 mg.kg-1,P<0.01);相对而言,钙镁结合磷(Ca-P)和惰性磷(Res-P)含量在东西部湖区没有显著差别,分别占TP含量的18%和40%.沉积物TP含量随深度减少而增加,西半湖增加量高于东半湖,各种磷形态中NaOH-Pi和NaOH-Po的垂直变化规律与TP相似,是沉积物磷增加的主要形态.西半湖高活性磷、高有机质和多砂质粉砂的特征共同作用极大增加了沉积物中磷向上覆水中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94.
北运河源头区沙河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张伟  张洪  单保庆 《环境科学》2012,33(12):4284-4290
选取北运河源头区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建立沙河水库沉积物年代学序列,分析其中6种重金属(Cr、Cu、Mn、Ni、Pb、Zn)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重金属富集系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等方面探讨其来源.研究表明,沉积物30 cm深度处对应年代为建坝时间1960年.库心区沉积物Pb和Mn的含量比较恒定,平均含量分别为30.6 mg.kg-1、735.1 mg.kg-1;重金属Cr、Cu、Ni、Zn则明显出现累积,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相比均超过2倍以上.1960年至80年代中期,沉积中Cr、Cu、Ni和Zn含量随时间变化平缓,平均含量依次为51.2 mg.kg-1、36.0 mg.kg-1、31.5 mg.kg-1和121.6 mg.kg-1;而从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其含量随时间呈明显增加趋势,该期间4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是80年代中期之前含量1.4、2.1、2.8和4.3倍,累积现象严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为水库中央含量及富集程度高于出、入水库口.对重金属的来源分析表明Cr、Cu、Ni和Zn主要是由人为源输入,而Mn和Pb是由自然源输入的.  相似文献   
95.
缺氧导致水体黑臭已成为我国许多河流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而沉积物耗氧是水体溶解氧减少的重要过程.本文通过构建一套室内模拟装置,利用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和改进的BCR三步连续提取法来探索黑臭水体沉积物不同耗氧方式对水体氧化还原体系和沉积物中重金属(Co、Ni、Cu、As、Sb和Pb)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培养过程中上覆水氧化还原电位为-65.50~0 mV,属于铁锰控制区;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为-170.30~-370.10 mV,主要由硫体系控制.化学耗氧,主要是其中的铁锰耗氧,会使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Fe、Mn、S浓度增加,进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化学耗氧组上覆水中As浓度增加至9.64μg·L-1,铁锰耗氧组上覆水中Co、Ni和As浓度分别增加至20.79、20.53和6.97μg·L-1.化学耗氧组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Co、Ni和As浓度增加至7.03、6.18和6.98μg·L-1,而铁锰耗氧组其浓度增加至8.62、11.80和2.44μg·L-1.说明不同耗氧方式会对沉...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我国使用不同类型焚烧炉的两个城市垃圾焚烧厂进行环境空气采样及分析,初步评估两厂区活动场所内二(口恶)英污染水平、污染特征,以及对污染物进行来源解析,初步评估职业人群在不同劳动强度下的二(口恶)英暴露风险.结果表明:①两生活垃圾焚烧厂厂区环境空气的二(口恶)英毒性当量浓度(以I-TEQ计)范围为0.034~2.152 pg·m-3,大部分点位的I-TEQ值都超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厂房焚烧炉后区域的毒性当量浓度较高.②焚烧厂环境空气中二(口恶)英类化合物主要以OCDD和1,2,3,4,6,7,8-HpCDD为主,其中焚烧炉类型为炉排炉的A厂工作场所内的环境空气受该厂焚烧烟气及飞灰一定的影响,而焚烧炉类型为循环流化床的B厂工作场所处空气受排放烟气的影响不大.③焚烧厂内二(口恶)英个体呼吸暴露水平为0.01~1.10 pg·(kg·d)-1,部分个体的呼吸暴露值超过了评价限值,焚烧炉后为高暴露区域.  相似文献   
97.
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是一种由预制"叠合箱"和后浇肋梁连接而成的梁板合一的新型箱形截面密肋空心楼盖,根据楼盖上方是否有现浇层,可分为明箱和暗箱两种形式。本文对两种形式的叠合箱网梁楼盖在火灾作用下的破坏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明箱形式的叠合箱网梁楼盖在火灾作用下很快被烧穿,楼盖失去防火隔断能力,但仍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能够承受作用在楼盖上的荷载;2暗箱形式叠合箱底板混凝土在火灾中很快产生爆裂脱落,楼盖表面由于现浇混凝土层的存在没有出现烧穿现象;3叠合箱底板混凝土爆裂后,楼盖结构形式变成井字梁结构;4楼盖在火灾中产生的变形较小。  相似文献   
98.
选择重庆市渝北区水泥路面、沥青路面和屋顶面等3种典型的下垫面,以及中华坊、柏林公园汇水区作为新旧城区的典型代表,收集降雨径流样品,研究山地城市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与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典型场降雨径流事件中,重金属输出形态主要是以颗粒态形式;初期径流中颗粒态Pb、Ni、Cu、Cd和Cr的百分数均超过60%。水泥路面、沥青路面和屋顶面3个下垫面径流中颗粒物粒径<240μm的体积百分数分别为92.66%、86.16%、91.74%,进入下水道后<240μm的颗粒物的体积百分数减少到81.77%;在柏林公园和中华坊汇水区,径流中颗粒物粒径<240μm的体积百分数分别为84.34%和92.13%。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径流中重金属含量与颗粒物总量均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柏林公园和中华坊径流中重金属(除Cr和Pb外)与颗粒物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与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明显,重金属主要是与<52μm粒径段的颗粒物总量极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758),表明重金属主要与细小的颗粒物结合,山地城市降雨径流中重金属的污染控制关键是去除下垫面累积的细颗粒。  相似文献   
99.
海河流域河流耗氧污染变化趋势及氧亏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洪  林超  雷沛  单保庆  赵钰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8):2324-2335
耗氧污染是海河流域河流水污染的主要类型,耗氧污染物对河流溶氧的消耗产生的氧亏效应对水生生物产生重大影响.收集海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88个监测站点2000—2011年CODCr/CODMn、NH3-N指标,分析河流耗氧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并基于水质目标(2 mg·L-1)下计算出海河流域河流氧亏量.结果表明,流域河流耗氧污染总体呈现好转趋势,耗氧污染指标(NH3-N、CODCr/CODMn)逐渐降低,I~III类水质站点比例增加,劣V类水质站点数和超标倍数减少;CODMn降低幅度大于NH3-N,主要污染物由COD向NH3-N转化.海河流域重点氧亏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平原段和下游滨海段,未氧亏区域多集中于上游山区段;北三河、黑龙港运东与徒骇马颊河水系中部平原段整体处于缺氧区域,子牙河水系中部平原区缺氧现象最为严重,氧亏区域位于石家庄洨河下游、滏阳河艾辛庄下游至献县段及石津总干以南;海河流域内中部平原段河流氧亏的主要贡献仍以COD为主,但氨氮的贡献显著,其中黑龙港运东水系、徒骇马颊河水系和北三河水系,COD耗氧均值都高于5 mg·L-1,在北三河和子牙河水系,氨氮耗氧均值达到了4 mg·L-1.  相似文献   
100.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时,应正确认识自然资源,尤其应用明白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自然资源要给拥有者带来经济收,首先要使自然资源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转化为市场所需的产品。而今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自然资源的开发者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使自然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日趋困难,通过新疆与上海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的比较,说明自然资源型经济若不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与其他类型经济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