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92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286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56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土地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将生态型土地功能区的理念纳入工业园区的规划之中。工业园生态型土地功能区是依据自然及人工特征对生态型人复合系统或人类聚居地进行人为划分的区域。该区域应使人们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物资和物化劳动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型土地功能区区划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在对区域生态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土地生态适宜度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将生态性质相似的土地进行类聚,并按不同的用途对该区的土地进行功能区划。最后以常熟市国际工业园案例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分析结果可以认识到园区生态型土地功能区区划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2.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及保护对策--以吴江市为例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耕地资源却日益减少,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使土地资源得以高速开发利用,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耕地数量变化上一个较典型的地区,在土地整理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以吴江市为例,定性和定量地对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本地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工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造成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如何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的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国家新的《土地管理法》中所要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本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进行保护对策研究时,除了采用通常各地已采取的一些措施外,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对本地区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本地区如何面以WTO的挑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3.
全球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球变化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其多方面内容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和接受性产生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全球变化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的方面:(1)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及土壤性质恶化;(2)自然灾害增多导致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3)酸雨危害加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4)地表植被减少及湿润指数降低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1)加强全球变化监测与预警;(2)制定适应于全球变化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3)增强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的应变能力;(4)加强全球合作,减缓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全球变化速度。  相似文献   
104.
非金属矿物粉尘表面电性及其生物学危害作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对矿物粉尘在不同介质中其表面活性基团的特征(表面电性、生物活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物学危害作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非金属矿物粉尘的表面电性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生物化学及分子细胞生物学理论,对矿物粉尘表面电性特征引起的生物学危害作用(致病)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矿物粉尘致病总毒性原因构成上,除其纤维形态特征和持久性外,其表面电性特征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苏锡常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原锡山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时间的土壤取样点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转换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1980—1995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为0.59;1995—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增加为0.74. 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1982—2005年原锡山市pH降低0.58,w(有机质)降低1.02 g/kg,w(全氮)降低0.16 g/kg,w(全磷)降低0.48 g/kg,w(速效氮)降低7.63 mg/kg,w(速效磷)增加26.16 mg/kg,w(速效钾)增加36.9 mg/kg,土壤含水率降低0.52%,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降低3.06;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昆山市14个区镇91个土壤样品中As、Cd、Cr、Cu、Pb、Ni、Hg、Zn 8种重金属测定分析,对该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进行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昆山市耕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微污染,重金属Cd、Cr、Cu、Pb、Hg、Zn均超过国家土壤背景值,旱地、水田中均以Hg污染范围较广、变异系数较大.综合污染指数表现为水田(1.15)>旱地(1.00).区镇耕地重金属污染评价表明千灯、陆扬、石浦、锦溪、石牌处于警戒值之内,蓬朗、周庄、张浦、正仪、周市、巴城、淀山湖、花桥、陆家轻度污染;昆山市耕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均未超过土壤环境基本容量,能够保证作物品质和农业持续发展.同时,研究表明区域重金属轻微污染具有复合污染的特性,Cd、Pb相关性最高(P=0.621 0), Pb与Hg、Cu、Zn、Cu与Cr也有相关性(0.438 7、0.426 0、0.350 9、0.394 0),区域重金属的轻微污染受人为因素影响显著,研究指出应加强对区域优先控制污染物Hg、次优先控制污染物Pb、Cd、Zn、Cu、Cr的控制与治理.  相似文献   
107.
在比对已公布的37种杆状病毒包涵体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选定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多角体蛋白的两个高度保守多肽(54-113aa和206-245aa)制备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这两个高度保守多肽与多种杆状病毒包涵体蛋白之间的血清学关系.结果表明,HaNPV多角体蛋白的两个多肽的抗体与14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和5种颗粒体病毒的颗粒体蛋白均有明显的杂交信号,表明杆状病毒的包涵体蛋白之间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根据杆状病毒包涵体蛋白之间的这种血清学关系,进一步讨论了利用免疫金试纸技术检测病毒杀虫剂中包涵体含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8.
采用表达芯片研究铅(Pb2+)致高血压大鼠模型病变主动脉的基因表达谱,以及可能涉及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表明,Pb2+致高血压大鼠和对照组相比,在3463个已知基因和表达序列标签(EST)中,有24个基因和1个EST表达上调幅度≥2倍;有2个基因和1个EST表达下调幅度≥2倍.在差异表达≥2倍的26个基因中,有13个上调的基因与细胞凋亡、局部粘附、细胞生长、增殖、细胞迁移、平滑肌兴奋、胶原重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2个下调基因与能量代谢有关.表达差异基因相对集中的信号途径是与细胞运动、增殖和存活关系密切的局部粘附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109.
滇池沉积物磷负荷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集了滇池100多个沉积物柱样,并借助GIS对滇池作了分区;分段测试每个柱样的全磷(TP)含量及各区代表性柱样的137Cs含量,利用137Cs定年法确定0~5cm,5~10cm,10~15cm深度区间对应的时段是1986~2003年,1963~1986年,1954~1963年.在此基础上估算滇池不同区域与泥沙沉积量对应的TP沉积通量和总量.结果表明,近50年,全湖TP年均蓄积量为780t,表层15cm沉积物中TP累积量为3.89×104t.沉积物中磷蓄积已成为滇池水体磷的重要内部来源.  相似文献   
110.
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过程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模拟已从统计模型发展到过程模型时代。过程模型从机理上对植物的生物物理过程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和模拟,理论框架完整,结构严谨。论文从植物器官、个体、冠层、景观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对过程模型进行分析。近年来,由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使得遥感过程模型融合了遥感及时、准确、宏观、多尺度的优势而成为当前生产力模型的主攻方向。遥感过程模型可实现生态系统NPP的及时模拟和动态监测,便捷、准确地反映NPP的时空变化格局。而在NPP建模过程中,尺度转换是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尺度模型间扩展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数学手段进行尺度转换,同时遥感和GIS技术提供了尺度转换的有力工具。综观我国NPP研究的发展,起步晚、发展快是其特点。虽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过程模型的建模方面还很不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