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针对上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中水回用问题,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对其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水价对中水工程成本效益的影响.成本计算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全生命周期内总成本集中在240.27~276.00万元之间.不同水价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在上海现行水价的条件下,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全生命周期效益主要集中在-53.98~-37.54万元之间,50年内不存在投资回收期;当水价为3.8元/t时,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全生命周期效益主要集中在23.03~51.94万元之间,投资回收期为18~19a;当水价为6.10元/t时,工程效益主要集中在192.47~263.36万元之间,投资回收期为4~5a.因此单从中水工程的成本效益角度来看,上海现行水价偏低,中水回用工程缺乏推广优势,建议适当提高水价或对中水回用工程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52.
淡水藻类对辛基酚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章娥  杨海真  汪蓓蓓  邓南圣 《环境科学》2009,30(12):3652-3657
选取辛基酚(4-OP)作为目标物,研究了水中2种常见淡水藻(小球藻和鱼腥藻)对辛基酚的吸附.结果表明,2种藻对辛基酚的吸附量都很大,且吸附迅速.小球藻在混合后的5 min内即吸附了4-OP初始浓度(2 mg/L)的20%,鱼腥藻在混合后的5 min内即吸附了4-OP初始浓度(2 mg/L)的46%.吸附在1 h即达到平衡.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辛基酚在藻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水溶液pH值的变化对吸附的影响很大,降低pH值有利于2种藻对辛基酚的吸附,pH值对小球藻吸附辛基酚的影响比对鱼腥藻大.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藻与辛基酚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藻的加入可使辛基酚荧光强度降低,随着藻浓度的升高,藻/辛基酚体系荧光强度不变,荧光光谱向红端移动,根据此结果推测藻/有机污染物体系能更好地利用太阳光中的近紫外光线,从而促进有机污染物光降解.  相似文献   
53.
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潜流湿地中微生物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付融冰  朱宜平  杨海真  顾国维 《环境科学》2008,29(10):2754-2759
构建了水平潜流芦苇人工湿地,在固定水力负荷条件下,对富营养化污水进行了近2年的修复处理.分别在第2年的1、5、8和10月份在湿地前、中、后部不同深度处取基质样品,采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湿地基质微生物碳(MB-C)、微生物氮(MB-N)和微生物磷(MB-P)基本遵循前部大于中部大于后部和上层大于下层的规律.微生物量1、5月份大于8、10月份.考察了基质微生物量与同期湿地氮磷去除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湿地基质微生物量与TN去除率相关性不显著;MB-C与TP以及MB-N、MB-P与TP去除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8(P<0.05)和-0.99(P<0.01).在人工湿地中,微生物量本身参与到系统中氮素、磷素的循环转化,成为一个动态活性营养库,可以被植物利用,在每个生长年内随植物生长和温度变化而波动,在本试验条件下,第2年MB-C、MB-N和MB-P平均分别为85.0-160.6、16.3~34.9和3.12~5.77μg·g-1.湿地微生物量和氮磷净化能力的变化特征是温度、微生物、植物、基质以及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
水量衡算条件下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芦苇和无植物人工湿地,在系统水量衡算的基础上比较了两种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植物收割后的冬季,有植物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低于无植物湿地2.2%;在其他季节,芦苇湿地对污水CODCr的去除率比无植物的高出3.2%~4.2%,但对BOD5的去除率却比无植物的低了1.8%~3.4%。有植物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无植物湿地有所改善,但是提高不多。比较了两种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植物湿地比无植物湿地高(P<0.05),这种提高主要集中在湿地水面以下约15 cm的范围,从整体来看,两块湿地内部氧化还原状态大体相同,主要是强还原环境。比较了两块湿地基质中降解有机物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有植物湿地的根际效应明显。考察了湿地进水有机负荷与去除量的关系,二者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0.96)。   相似文献   
55.
化学机械研磨废水产生量大但总体污染物浓度不高,回用潜力巨大,其处理及回用技术是芯片制造企业的研究重点。文章介绍了化学机械研磨废水来源、水质特征,概述并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化学机械研磨废水处理和回用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指出以膜滤或电化学处理为主的处理及回用技术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
人工湿地中沸石对铵吸附能力的生物再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铵吸附饱和的天然斜发沸石和沙质土壤作为基质,构建了沸石柱和芦苇、菖蒲沸石人工湿地试验系统,采用曝气供氧、自然复氧、植物根系输氧以及培养系统中基质上的硝化菌群的方法,研究了铵吸附饱和的沸石在沸石柱和湿地中的生物再生过程。结果显示,沸石在湿地中再生过程符合指数模拟,在试验周期内沸石在沸石柱中再生可以用指数和线性模拟。沸石在湿地系统和沸石柱中经过1个月的再生,交换容量分别恢复到了原来的60.3%~62.6%和11.8%,3个月后分别恢复到了原来的94.6%~94.8%和38.4%。试验证明,沸石在湿地中再生比在沸石柱中再生效果好,交换容量恢复率高出约50%~63%。根据试验结果,探讨了铵吸附饱和的沸石在人工湿地中的生物再生机理,证明了饱和沸石在湿地中生物再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7.
人工湿地脱氮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张政  付融冰  顾国维  杨海真 《生态环境》2006,15(6):1385-1390
简述了人工湿地脱氮模型。各种形态的氮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可以通过氨的挥发、植物吸收、介质沉淀吸附以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等过程被去除。讨论了各脱氮途径对人工湿地脱氮的贡献,在大多数人工湿地的pH条件下,湿地地面氨挥发可以忽略,湿地植物叶片氨挥发量尚不清楚。湿地介质的直接吸附是短期的。植物在湿地脱氮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一般认为植物直接吸收和存储只占湿地脱氮的一小部分,一般低于30%。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是人工湿地脱氮的最主要的形式。讨论了影响人工湿地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溶解氧,pH和温度。大多数人工湿地的pH适合硝化作用,溶解氧和温度对湿地硝化作用的影响最大。温度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硝化作用,而且可以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人工湿地的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58.
VFA(挥发性脂肪酸)是生物除磷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并且不同VFA对生物除磷效果的影响也不相同。本文介绍了提高污水中VFA含量的几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接加入VFA、通过发酵污水产生VFA、发酵污水和初沉污泥产生VFA、发酵初沉污泥以及发酵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的混合物产生VFA等几种方法来提高生物除磷效率。目前国内外以发酵初沉污泥产生VFA的研究和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59.
表面活性剂改进活性污泥的脱水性能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表面活性剂无论单独或与 FeCl3和 CaO混合使用 ,都能提高离心脱水效果 ;表面活性剂与 FeCl3和 CaO混合作用 ,污泥经过滤脱水后的含水率比不加表面活性剂的明显降低 .对于离心脱水 ,当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与污泥干重比为 0.109时 ,脱水污泥的体积比不加表面活性剂的降低 11%左右 ;对于过滤脱水 ,当用表面活性剂 (加入量为污泥干重的 0.08)与 FeCl3和 CaO同时调理时 ,污泥的含水率 (78.92%)比只用 FeCl3和 CaO调理的降低约 6%.进一步的研究显示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降低脱水污泥的含水率是与其能加快污泥的沉降速度及促进污泥表面的蛋白质和 DNA释放、减少污泥颗粒间的间隙水有关 .  相似文献   
60.
文中以芯片生产为例分析微电子行业的生产过程,发现该行业资源、能源消耗量大,使用的原料和排放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较高,对社会环境潜在的压力很大;提出了在该行业推行节约化、清洁化生产的解决措施企业生产管理措施,法规手段,经济手段和信息措施;呼吁在我国大力发展微电子产业时,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实施清洁生产,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