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31.
为了研究CO_2输送管道全截面破裂后介质射流形貌和扩散危险区域,在260 m工业规模试验管道上开展了气相、超临界相及密相CO_2在全截面破裂工况的泄放试验,视频记录了CO_2射流形貌,测量了轴线上距离泄放口不同位置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了轴线方向CO_2浓度变化规律,探讨了CO_2扩散危险区域。研究表明,气相CO_2泄放时射流呈现圆柱形,密相、超临界相呈现扇形。密相泄放时扩散危险区域稍高于超临界相泄放,显著高于气相泄放。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影响聚乙烯燃气管道漏气的薄弱部位及原因,为建立聚乙烯燃气管道安全服役评价方法可行性分析提供实际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归纳某城市聚乙烯燃气管道实际应用中的290例漏气案例,从失效薄弱部位、服役年限、月份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讨论聚乙烯燃气管道发生漏气的主要原因。结果 PE燃气管道安全服役的钢塑转换、套袖、焊接位置等连接位置是聚乙烯燃气管道服役的薄弱部位,服役年限与漏气案例比例成正比,且各部位的敏感月份相差较大。影响管道服役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应力长期耦合作用和外力突发作用。结论 土壤环境中存在的有机酸介质会加速管道老化,特别是对于施工等带来的固有薄弱缺陷、外界因素带来的表面损伤、应力集中等,在土壤服役环境中化学介质、温度、运行压力的耦合作用下,管道性能大大下降,产生漏气事故,给安全运行带来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33.
就管式膜连续微滤装置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处理回用的可行性进行了中试研究 ,结果表明 ,该装置在运行压力为 0 .1 2~ 0 .1 5MPa ,反冲洗间隔为 1 8min时 ,吨水能耗仅为 0 .4 5kWh。此时对COD、浊度有较高的去除率 ,分别为 75 .71 %和 94 .4 9% ,对氨氮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去除率为 4 0 .2 6 % ;处理后出水COD、氨氮、浊度均明显优于《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 5 .1 89)中的相关规定。该装置成本低、操作简单 ,用于污水回用具有较高技术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4.
缺氧对贝类的胁迫效应及对其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缺氧对贝类养殖的危害,从贝类免疫系统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围绕缺氧胁迫对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的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从缺氧对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的血细胞总数(THC)、吞噬活性和细胞活性氧(ROS)含量、以及参与体液免疫的溶酶体酶、抗氧化物酶、抗氧化因子、酚氧化酶等多种免疫因子的影响,概括了缺氧对贝类免疫系统影响的一般规律。本文不仅能为衡量贝类所在水域的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为围绕贝类在缺氧胁迫下生理适应性机制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5.
负载型纳米Fe-Pd降解水溶性偶氮染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俐  邰超  王晴晴  赵同谦 《环境化学》2012,31(8):1125-1130
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表面为载体,合成了负载型纳米Fe-Pd二元复合金属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对该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其对一些水溶性偶氮染料的降解效果.实验表明,该材料对0.05 g.L-1甲基橙、日落黄、酸性橙8、金橙G和活性红2等偶氮染料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纳米双金属中Pd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染料的降解;反应体系初始pH值对染料的降解率影响较大,本研究中,pH 4酸性条件下降解效果最佳;制备的材料在第10次活化后,仍有较好的降解效果;为环境中偶氮染料的降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碱性农田土壤氨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老化(自然老化、高温老化、冻融循环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对黄土高原碱性农田土壤氨氧化作用的影响,以玉米秸秆粉末和新鲜玉米秸秆生物炭为对照,在分析不同材料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将其按2%(质量比)与土壤充分混匀,开展为期85 d的室内静态土壤培养实验,研究土壤氨氧化速率、氨氧化细菌数量、无机氮含量和p H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将玉米秸秆400℃热解制成生物炭后,其p H增大4;与新鲜玉米秸秆生物炭相比,老化作用(自然老化、高温老化和冻融循环老化)使生物炭的p H分别降低0.30、0.50和0.99,表面羧基数量分别增加0.031、0.236和0.376 mmol·g~(-1),比表面积分别增大3.43、2.19和0.99 m~2·g~(-1)。室内培养实验表明,碱性农田土壤的氨氧化作用主要源自微生物氧化。土壤培养1周以后(稳定期),同一采样时间点,与玉米秸秆粉末和新鲜玉米秸秆生物炭相比,自然老化、高温老化和冻融循环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均提高了土壤的氨氧化速率(分别介于95.4~138.1、112.6~152.0和137.8~167.8 nmol·g~(-1)·h~(-1))和氨氧化细菌数量(分别介于3.16×10~5~6.65×10~5、3.55×10~5~7.06×10~5和3.35×10~5~8.01×10~5 g~(-1)),促进程度表现为冻融循环老化生物炭高温老化生物炭自然老化生物炭。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各处理土壤NH_4~+-N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NO_3~--N和NO_2~--N含量呈增加趋势。该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老化玉米秸秆生物炭还田对碱性农田土壤氨氧化作用的影响,对土壤氮肥生物有效性的提高有指导意义,可为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7.
广州市氮氧化物的数值模拟及暴露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了大气暴露风险评价ADMER模式的模块组成及其主要功能,并利用该模式对广州地区常规的氮氧化物进行了暴露风险评价研究.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km气象场数据和收集整理的年平均污染排放源资料进行了大气污染扩散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氮氧化物的浓度值还是其时空变化趋势,ADMER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际观测均较一致,相关系数达0.76.氮氧化物的浓度高值出现在冬春季节,夏季的浓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受气象场条件的影响.空间场上,氮氧化物的高值区位于广州地区的西南和中部,与工业大点源以及地面源排放的分布一致,而广州地区东北部氮氧化物的浓度值相对较低.在浓度评估的基础上,对暴露人口也进行了估算.由于广州是广东省的主要人口密集区,所以,定量化暴露人口对于进一步开展污染控制减排策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8.
外源输入对底泥疏浚新生表层磷恢复及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外源输入对底泥疏浚新生表层磷恢复及迁移转化的影响尚不清楚,阐明该问题对于底泥疏浚实施后流域尺度上的外源控制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模拟疏浚的方法研究在有无外源颗粒物输入条件下,疏浚前后新生泥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并探讨疏浚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疏浚后阻止外源颗粒物输入对沉积物总磷(TP)和总氮(TN)的控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疏浚显著降低了表层沉积物潜在可移动磷的含量,有外源颗粒物输入组潜在可移动态磷(Mobile-P)含量显著高于无外源组,变化的Mobile-P以铁结合态磷(Fe-P)为主,有机磷(Org-P)次之,弱结合态磷(Lb-P)含量较低不足总磷的1‰;实验210d后,有外源颗粒物输入疏浚组间隙水PO_4~(3-)-P浓度低于未疏浚组,无外源疏浚组显著低于未疏浚组(P 0. 05);无外源疏浚组间隙水PO_4~(3-)-P浓度保持着较低的水平,其余组间隙水中PO_4~(3-)-P浓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间隙水PO_4~(3-)-P浓度与其对应分层沉积物中Fe-P含量显著正相关;冬春季间沉积物的源-汇功能发生了转变,沉积物对上覆水由汇转变成为源;疏浚措施降低了底泥内源磷释放速率,可有效控制其内源磷释放,阻止外源颗粒物输入对疏浚控制内源磷负荷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9.
近年来,我国矿难不断,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而造成这些矿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矿山安全标准化工作存在疏漏。安全标准化的建设是夯实企业安全基础、强化企业安全管理、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强有力措施。通过分析我国与南非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标准的现状,从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的创建到围绕矿山安全标准化展开的14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比对,并在比对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较大差异的指标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与南非矿山安全标准化之间的异同,指出了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标准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基于具体技术指标比对分析以及对安全标准化缺点和不足的分析,对我国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发展提出参考意,借以希望为我国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40.
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样品中金属铜的总铜(CuT)、溶解态铜(CuD)以及游离态铜(Cuf)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铜的质量浓度有自河口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并非完全体现陆源性规律.说明研究水域中金属铜不仅可能具有其他来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但是游离态铜的分布却表现出相反的规律,无论是游离态铜的含量还是游离态铜在总铜中所占的份额都自河口向外海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还测定了不同盐度水样的杜氏藻培养后对铜的吸收量,即通过金属铜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验证了铜形态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