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区域阴极保护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智能电源系统,介绍了系统架构及控制方法.该系统以断电电位为控制电位,具有多路输出、多监测点、同步通断等优点,弥补了传统恒电位仪的不足,提升了区域阴极保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样品中金属铜的总铜(CuT)、溶解态铜(CuD)以及游离态铜(Cuf)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铜的质量浓度有自河口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并非完全体现陆源性规律.说明研究水域中金属铜不仅可能具有其他来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但是游离态铜的分布却表现出相反的规律,无论是游离态铜的含量还是游离态铜在总铜中所占的份额都自河口向外海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还测定了不同盐度水样的杜氏藻培养后对铜的吸收量,即通过金属铜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验证了铜形态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沿岸海域藻华发生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收集了1980—2017年广东省沿岸藻华发生数据,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藻华发生区域主要集中于珠江口附近、大鹏湾和大亚湾水域,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不同区域的藻华种类差异明显,广东西部多发硅藻藻华,广东中部多发甲藻藻华,广东东部多发金藻藻华。且各地区主要藻华种类的发生也呈现出不同的年际和季节差异,广东沿岸中部地区每年几乎都有藻华出现,其中大鹏湾海域在2000年以后无硅藻藻华发生,大亚湾海域在2002年之前以硅藻藻华为主,2002年以后以甲藻藻华为主;而东部和西部在2000年以前几乎无藻华发生,直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频繁出现藻华。西部地区(湛江海域)夏季多发硅藻藻华,中部地区的珠江口春季多发有毒藻华,大鹏湾春季多发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藻华,大亚湾夏秋季节多发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藻华,广东东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可在全年出现。综上,广东省藻华原因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季节特征,因此需要对不同地区的藻华发生情况和可能诱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研究,采取区域化的管理,以期能够更合理高效地利用和保护广东省的海洋资源。  相似文献   
4.
对珠江河口及近海水域样品中Cu的总含量以及颗粒态、游离态Cu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u的总浓度有随河口向外海递增的趋势,并非完全体现陆源性规律。说明研究水域中Cu不仅可能具有其他来源,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但是游离态Cu的分布却表现相反的规律,无论是游离态Cu的浓度还是游离态Cu在总Cu中所占的份额都自河口向外海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Cu的形态分布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水体的理化性质。本研究还逶过对不同盐度水样的杜氏藻培养后Cu吸收量的测定,即逶过Cu对藻类的生物有效性验证了Cu形态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介绍防弹陶瓷插板的组成、使用性能、检测标准,结合陶瓷插板防弹机理,深入浅出的论述了防弹陶瓷插板在个体防护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油品长输管道泄漏的3种主要原因:外力破坏、管道腐蚀穿孔和管道本体缺陷,并根据这3种主要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管道的泄漏风险.  相似文献   
7.
稳高压消防系统在在国内外各类工业厂区应用非常普遍,然而关于稳高压消防系统的设计,特别是系统组成方面依然有不少争论。本文结合相关标准规范梳理了典型稳高压消防系统的特点,为今后稳高压消防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澜沧江硅藻的地理分布模式与关键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孙胜浩  陈娟  王沛芳  王超  王洵  苗令占  刘胜  袁秋生 《环境科学》2020,41(12):5458-5469
硅藻作为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大型河流中硅藻的地理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知之甚少.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大河澜沧江干流1200 km河段为研究区域,基于真核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数据集,探究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在不同河段的分布特征和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澜沧江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的物种多样性在上游自然河段较高,两类硅藻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河段间存在显著差异,建坝对两类硅藻的优势属相对丰度均产生显著影响.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扩散限制是浮游硅藻和底栖硅藻地理分布的主导驱动因子,解释率分别为16.7%和29.8%.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底栖硅藻,浮游硅藻的种间竞争关系和网络连通性较强;梯级库区段两类硅藻的网络连通性均高于上游自然河段.本研究补充了大型河流硅藻地理生态分布的认知不足,同时揭示了河流硅藻群落对水电开发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徐翠莲  王有军  胡思敏  李涛  黄晖  刘胜 《海洋环境科学》2019,38(6):833-839, 855
浮游纤毛虫是近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原生动物,对初级生产者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其摄食行为对物质在食物网中的传递至关重要。近岸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多以硅藻为优势类群,为更好地认识纤毛虫对初级生产者尤其是硅藻的摄食调控作用,本研究于2015年4月在三亚湾近岸采集了两种优势砂壳纤毛虫(妥肯丁拟铃虫Tintinnopsis tocantinensis和斯氏拟铃虫T.schotti),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两种纤毛虫中共检测到8属13种硅藻来源的食物,分别隶属于骨条藻(Skeletonema)、细柱藻(Leptocylindrus)、根管藻(Rhizosolenia)、海链藻(Thalassiosira)、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波纹藻(Cymatosira)、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和角毛藻(Chaetoceros)。两种纤毛虫均摄食骨条藻、细柱藻、根管藻和海链藻,其中对中肋骨条藻(S.costatum)的摄食比例最高(达>60%,序列数百分比)。粒径较大的斯氏拟铃虫摄食多样性(11种)略高于粒径较小的妥肯丁拟铃虫(7种),而且环境中最优势的拟菱形藻(49.12%,浮游植物丰度百分比)仅在斯氏拟铃虫中检测到(15.55%,序列数百分比),说明两种纤毛虫具有一定的摄食选择性且存在种间差异。本研究表明以纤毛虫为代表的原生动物对硅藻的广泛摄食是初级生产者在食物链传递的重要环节,这对理解近岸生态系统的物质传递和砂壳纤毛虫重要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15~18日广东省大亚湾海域发生了一次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赤潮,面积达100 km2,本文在现场监测与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赤潮过程中红海束毛藻数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潮高峰期(18日),表层红海束毛藻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平面分布趋势相同,呈现中心区>过渡区>边缘区的特点,且与水体营养盐含量(尤其是N、P)正相关;密度的垂直分布趋势是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表层藻细胞数量和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分别为4.71×107 /L和51.6 mg/m3.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显示,稀释对红海束毛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N: P比为16时对其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本文还初步探讨了此次赤潮的来源和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