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研究了6株真菌对土壤中芘和苯并芘(BaP)的降解动态,用Michaelis-Menton和Monod动力学模型对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6株真菌对芘和BaP的降解速率有显著性差异,降解率相差不大.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SF04),在42d内对BaP的降解能力最强,可达71.31%,对芘的降解能力相对最弱.镰刀菌(Fusariumsp.,SF11),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SF05),木霉(Trichodermasp.,SF02)和毛霉(Mucorsp.,SF06)42d对芘的降解率分别为86.22%,86.18%,85.41%,85.04%,对BaP的降解率分别为71.11%,69.44%,69.05%,69.72%.木霉(Trichodermasp.,SF02)和毛霉(Mucorsp.,SF06)对芘和BaP的降解速率均很快.  相似文献   
72.
碱渣堆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天津市塘沽区三号路碱渣堆场废弃地改造和生态恢复为紫云公园的生态恢复工程实践,对科学治理碱渣堆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进行了研究. 采用生态恢复工程的方法,针对碱渣复杂的化学成分和特殊的物理性质,通过制造碱渣工程土填垫低洼地,在堆造山体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确保山体的稳定,采取覆盖一定厚度外源种植土的方式以适合植物生长,最后种植以乡土先锋植物为主的人工植被,对天津塘沽碱渣堆场废弃地进行了生态恢复. 实现了治理碱渣堆场的目标,并解决了易软化碱渣土堆造山体的工程难题.   相似文献   
73.
简述了原有广州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情况,通过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的集成优化,增设站点、扩展监测项目和引入新技术,建立了一个"金字塔形"的集天地空一体化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弥补了原有监测网络在反映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污染来源解析、预报预警所需的环境质量信息、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估等方面的不足,该网络已成功应用于广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74.
为查明安徽某典型硫铁矿集中开采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采集了研究区42个表层土壤样品和2个垂向剖面的16个土壤样品测定其pH值及Zn、Cu、Cd、Pb、Cr、Ni、Hg和As重金属元素含量,运用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等方法进行了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分析、污染评价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平均值是铜陵地区背景值的1.03~13.14倍,Zn、Cu、Cd、Pb、Hg和As这6种重金属元素局部富集明显,在空间分布上与采矿活动位置基本一致.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显示,Zn、Cu、Cd、Pb和As这5种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风险,Cd和Cu元素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中度污染以上占比分别为47.62%和42.86%;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显示,研究区土壤样点中度污染以上占比为61.90%;地累积指数评价显示,研究区Zn、Cu、Cd、Pb、Hg和As这6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主要为轻污染~强污染.在土壤剖面垂向变化上,重金属元素易在土壤表层富集,向深部迁移较缓慢,高含量主要在1 m以上位置.源解析表明,Zn、Pb和As的来源中地质高背景和采矿活动贡献率分别为37.82%、43.49%和46.63%,成土母质风化的自然来源贡献率分别为34.02%、40.88%和38.52%;Cr和Ni来源主要为成土母质风化的自然来源,贡献率分别为91.95%和73.68%;Cu的来源中地质高背景和采矿活动贡献率为41.91%,大气沉降和农业综合源贡献率为41.30%;Hg的来源较多,成土母质风化的自然来源贡献率为35.60%,地质高背景和采矿活动贡献率为29.87%,未知来源贡献率为34.05%;Cd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沉降和农业综合源,贡献率为81.81%.  相似文献   
75.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着的现实需求和复杂问题,迫切要求开展相应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154处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使用GIS、Gephi等研究方法,对其网络关注度和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红色旅游资源网络关注度普遍偏低、差异明显,5A级景区和重要人物是最受网络用户关注的资源类型;(2)旅游流网络结构松散、小世界效应显著,在湖南、贵州、陕西省内分别形成了“△”“网状”“双核”结构模式;(3)网络关注度与旅游流网络具有关联性和差异性,据此识别了湘中、黔川、陕北等重点红色旅游区,以及川陕、闽赣等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区。基于以上分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以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实施分类施策、分段开发、扬长补短的发展策略。围绕高高、高低、低高、低低四种不同类型资源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并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分别采取“节点”“斑块”“廊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6.
利用OMI遥感的甲醛逐日数据、MODIS传感器监测的NDVI数据以及湖南省能源消耗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数据,对2009~2017年湖南省对流层大气中甲醛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甲醛柱浓度总体空间分布具有西部山区低、北部洞庭湖平原和南部南岭地区高的特征;近九年湖南省甲醛柱浓度时间分布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012年,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年内甲醛柱浓度值夏季最高,秋季、春季次之,冬季最低,最低值出现在12月,最高值出现于9月;影响因素中地形与风向因素对甲醛柱浓度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甲醛柱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较高,降水次之,植被对甲醛的产生有很大的贡献,能源消耗与氮氧化物排放是湖南省甲醛柱浓度变化的重要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77.
陈化处理对棉花秸秆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鞠文亮  荆延德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0):3853-3861
为探讨陈化处理对秸秆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冻融和干湿方法分别对不同热解温度(350、500和650℃)下制备的棉花秸秆生物炭进行陈化处理,对比分析新鲜和陈化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热解温度、环境温度、湿度和陈化时间是影响生物炭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陈化处理可以加速生物炭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增加生物炭表面的酸性官能团,进而降低生物炭的pH值.生物炭经过陈化处理后,其C含量减少,O含量增加,这也归因于生物炭的氧化反应.陈化处理可以增加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且新鲜和陈化生物炭的孔隙结构主要以介孔为主.陈化处理还可以破坏生物炭表面较完整的形状,降低生物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8.
煤层气产出水的人工湿地构建与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煤层气田产出水排放所存在的环境隐患,在山西省沁水盆地建立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比产出水经该系统处理前后的水质,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煤层气产出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产出水中污染物发挥了较为稳定的去除效果,出水水质可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其中,人工湿地对于产出水中的悬浮物和重金属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悬浮物去除率达99.13%,重金属去除率达90%以上;对产出水的pH值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使出水水质趋于中性。研究人工湿地系统的沿程水质变化,发现悬浮物的去除主要发生在阶梯式人工湿地,湿地系统对全盐量的去除效果不明显。该湿地系统由于处理成本低廉,可为野外处理类似高盐度的采矿废水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9.
基于不同类型水体特征,提出了以健康风险评价模型为核心,适用于同一区域不同类型(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的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包括区域特征分析、评价指标筛选、评价模型选择、环境风险综合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5个步骤.应用该方法体系对郑州市3类水体类型的典型饮用水源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河流型和地下水型饮用水主要风险因子为Cr6+和Ca,湖库型饮用水主要风险因子为Cr6+和Sn;3类型水体风险较大者为湖库型,应在风险管理中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不同采收期暴马丁香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活性成分与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质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铁、锰、锌、铜的含量,再采用SPSS16.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在5月2日含量较高,4月20日含量较低;总多糖和4种微量元素在5月2日含量较低,4月20日含量较高.与不同采收期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上升或下降趋势对比,总多糖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总体上却与其相反.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总黄酮与Fe、Mn、Zn元素间呈现一定的拮抗作用,而多糖与Fe、Zn、Cu元素间呈协同作用,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