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3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结合环境监理的实践,就独立式环境监理运行机制的优化进行了探讨。针对环境监理的权责划分不明导致监理不力的问题,提出了"一论证一管控和三佐证"的职责履行机制与工程监理相区别,通过明确分工,提高了环境监理工作的效率;对环境监理技术要点落实问题,提出了"两级目标任务分解"和"现场五维推进"的工作机制,使环境监理工作目标更具体,提高了环境监理工作的质量。此外,还对独立式环境监理运行机制优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2.
以环形推流一体化氧化沟反应器厌氧段污泥为接种污泥,通过吸磷实验、硝酸盐还原产气实验、异染颗粒染色实验及PHB染色实验从接种污泥中筛选得到一株能实现同步脱氮除磷菌株N-12;经过16S rDNA测序鉴定,确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绘制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并设置0%、1%、2%、5%、10%和15%等6种不同初始接种比,以接种比作为微生物生物量的衡量参数,研究不同接种比对反硝化聚磷菌脱氮除磷效应的影响,确定菌株最佳接种比。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接种比2%体系的脱氮除磷效果最好;利用SPSS statistics 19统计软件对磷酸盐去除率、硝态氮去除率、OD600值及pH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磷酸盐去除率和硝酸盐去除率显著正相关(Person相关系数=0.826,P0.01);且两者与OD600值及pH值都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3.
镉污染土壤中镉的形态分析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选取沈阳张士污灌区土壤样品,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土壤中镉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在该污灌区土壤中,镉主要以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两者各占总量的32.4%和33.8%。这表明该地区土壤中镉的活性较高,易于被植物吸收,具有较大的迁移性。盆栽试验和野外采样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萝卜和蒲公英的地上部对镉富集系数均>1,且地上部镉含量大于根部镉的含量,具有金属富集植物的特征和植物修复的潜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快速城市化区河流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河流是大气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近十多年来全球城市化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各要素发生改变,对河流水体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影响.为研究快速城市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薄边界层模型法,于2014年9月(秋季)和12月(冬季)及2015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的晴天对重庆市区内梁滩河干、支流水体pCO_2、CH_4、N_2O溶存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梁滩河干、支流水体pCO_2范围为(23. 38±34. 89)~(1395. 33±55. 45) Pa、CH_4溶存浓度范围(65. 09±28. 09)~(6 021. 36±94. 36) nmol·L~(-1)、N_2O溶存浓度范围为(29. 47±5. 16)~(510. 28±18. 34)nmol·L~(-1); 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分别为-6. 1~786. 9、0. 31~27. 62和0. 06~1. 08 mmol·(m~2·d)~(-1);流域水体温室气体浓度空间格局与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污染负荷空间梯度吻合,干流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从上游向下游均呈先增加后降低,在城市化速度最快的中游出现峰值,其中城市河段CO_2和CH_4浓度约为非城市河段的2倍,同时支流水体自上游农业区向下游城市区呈显著增加;由于受到降雨、温度、外源输入的综合影响,河流CO_2排放通量呈秋季冬季夏季春季的季节模式,CH_4排放通量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_2O排放通量季节差异不显著.流域水体碳、氮含量均较高,水体CO_2的产生和排放不受生源要素限制,但受水温、pH、DO、叶绿素a等生物代谢因子影响; CH_4的产生和排放受水体碳、氮、磷含量和外源污水输入的共同驱动; N_2O的产生和排放主要受高N_2O浓度的城市污水排放影响.本研究认为流域快速城市化加快了河流水体温室气体排放,形成排放热源,因此城市河流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河流排放通量的贡献可能被忽视,在未来研究中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5.
产油微藻的高效回收是限制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瓶颈问题,其中生物促沉降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通过磷源调控微藻的生长、产油和生物絮凝等特性的研究尚较稀少.选择4组(无机磷酸盐(IP)、环核苷单磷酸盐(cNMP)、非环核苷单磷酸盐(NMP)和其他有机磷酸盐(OP))共59种不同的磷源,用以培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并对其生长、产油、细胞沉降及胞外聚合物的组分进行研究,发现IP组对Chlorella pyrenoidosa的生长促进作用最高(藻密度平均达2.92×108cells/mL);OP组培养的藻细胞含油率达到了17.45%,高于其他3组;而cNMP组的平均沉降效果最好,可达13.79mm/min.综合来看,亚甲基二磷酸、磷酸三乙酯和6-磷酸葡萄糖是用以Chlorella pyrenoidosa产油培养综合效益最好的3种磷源.  相似文献   
26.
为了揭示自动和手动抽提方法所得DNA的差异,分析该差异所造成的本质原因,探求提高厌氧氨氧化(Anammox)活性污泥DNA抽提效率的方法;通过不同人员自动和手动抽提Anammox活性污泥,比较DNA得率与质量,发现手动抽提DNA浓度显著高于自动抽提(P0.05)、DNA质量与自动提取结果无显著差异(A260/280值在1.8~2.0之间);比较不同人员抽提效率,结果表明自动抽提DNA浓度和质量稳定性高于手动抽提。通过调整自动抽提裂解液、洗脱液、污泥用量优化自动提取过程,发现350 mg活性污泥(13 000r/min离心3 min)、900μL裂解液、100μL洗脱液提取的DNA效率最高,是自动提取的最优使用量,对DNA抽提效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洗脱液、污泥用量、裂解液。综上,手动抽提用于杂质含量少、微生物丰度低的样品,误差较小,自动抽提用于杂质繁杂、微生物富集较好的样品,抽提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27.
搜集筛选了二甲苯对我国淡水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物种涵盖了昆虫类、甲壳动物类、鱼类、两栖动物类、环节动物类、软体动物类、轮虫类和浮游植物类。数据分析表明,甲壳类生物对二甲苯最为敏感。采用美国水生生物基准技术对二甲苯水质基准进行推算,得出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二甲苯急性基准域值为1.41 mg·L-1,慢性基准为0.57 mg·L-1。基于获得的二甲苯基准值对我国部分流域二甲苯的暴露生态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二甲苯并未对这些水体中的水生生物造成潜在风险。本研究将为二甲苯水质标准的制修订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8.
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 9223~9226标准,根据金属标准试件在环境中自然暴露试验获得的腐蚀速率及综合环境中大气污染物浓度和金属表面润湿时间对大气腐蚀性进行分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一些观测也表明ISO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12年更新了此标准。围绕ISO 9223-2012与ISO 9223-1992的区别展开讨论,旨在对ISO 9223-2012标准的技术更新进行解读。主要技术更新有二:一是根据特定海洋/工业环境特点增加了大气腐蚀性分级;二是改进了推测性腐蚀分级方法,避免了由金属表面润湿时间计算不准确造成的大气腐蚀性分级偏差。  相似文献   
29.
活性污泥基因组中的腐殖酸会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抽提基因组前腐殖酸去除试剂盒、抽提基因组后腐殖酸去除试剂盒、抽提基因组前后共同去除试剂盒3种不同的方法,去除活性污泥基因组中的腐殖酸,经过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验证找出腐殖酸去除的最适方法;通过DNA酶Ⅰ消化基因组DNA保留杂质腐殖酸,向其中掺入已知浓度的总细菌质粒,5个浓度10倍梯度稀释10 ng·μL~(-1)的定量模板,探究腐殖酸和梯度稀释模板对活性污泥总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处理组中,通过反复洗脱的方式在基因组抽提前去除活性污泥中的腐殖酸,DNA的得率(162.46 ng·μL~(-1))最多,A260/230值为1.34,A260/280值为1.80,腐殖酸的残留最少;去除腐殖酸后外加内标质粒组,梯度稀释10 ng·μL~(-1)模板100倍及以上,腐殖酸的抑制效应显著降低后保持不变(p0.05),100倍以内变化不显著(p0.05);抽提前去除腐殖酸组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抑制效率为6.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68%(p0.05).研究表明,抽提前去除活性污泥腐殖酸,抽提后将基因组模板稀释100倍可显著降低活性污泥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抑制效率,提高定量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0.
为探索酸化土壤与镉对大豆萌发种子抗氧化保护酶的复合影响,采用种子常规萌发试验的方法,模拟pH=5.93和pH=2.5的酸化土壤,并用0.182 mg·L-1和20 mg·L-1的Cd2+处理大豆种子,测定不同酸化土壤及镉浓度胁迫对大豆萌发种子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酸化土壤(pH=5.93)或低质量浓度镉(0.182 mg·L-1)可激活POD与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及质膜透性,且与胁时相关;复合处理上述效应更显著,但随胁时延长4指标变幅加大,膜系统恢复时间推后.重度酸化土壤(pH=2.5)与高质量浓度镉(20 mg·L-1)胁迫下的POD与CAT活性随胁时延长而降低,MDA含量及质膜透性则随胁时延长而升高;低-高、高-高复合处理时,4指标随胁时延长变幅更大,7 d时偏离CK更显著,且CAT、MDA和质膜透性峰值推后.由此可见,酸化土壤与镉复合污染可加剧对种子萌发的伤害,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