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31.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与8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7个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研究了其物种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对该区域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调查中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于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9种)、多毛类环节动物(4种)、鱼类(2种)和腕足动物(1种);优势度指数较高,群落优势种较为集中,主要为光滑河蓝蛤、彩虹明樱蛤、泥螺、托氏昌螺、短文蛤、拟沼螺、双齿围沙蚕、日本刺沙蚕和四角蛤蜊;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92.30/m2和658.94 g/m2,因季节及环境状况差异而不同;由MPI评价结果可知,黄河三角洲湿地潮间带总体为清洁和轻度污染,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32.
该实验将产表面活性剂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 NY3菌株以5%接菌量,菲30 mg/L+葡萄糖3 g/L为碳源,初始发酵液p H=9,180 r/min,30℃发酵培养,48 h产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使培养液上清液的表面张力最小为28.51 m N/m。同时,培养液中菲含量随着时间逐渐减少,96 h培养液中的菲为12.54 mg/L,菲的降解转化率为58%,因此,认为该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菲有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133.
桂林市区大气气溶胶离子组成分布及酸化缓冲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桂林市区3个测点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样品的离子组成分布酸化缓冲能力进行研究,探讨了该地区TSP和PM10的质量浓度、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研究显示,Ca2+在小颗粒中起主导作用,PM10缓冲能力强于TSP并且夏季气候酸缓冲能力强于秋季气候,同时以Ca2+为主要阳离子的喀斯特地区在大气颗粒物中能起缓冲酸雨作用的碱性成分不多,最后分析了不同的粒径分布以及无机离子组分特征。  相似文献   
134.
利用扫描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探究了不同生产工艺条件下医药中间体菌粉A和菌粉B的表面形状及粒径分布,并进行了热解分析,证实上述特征参数存在一定差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爆炸特性参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菌粉爆炸下限处于70~90 g/m3,最大爆炸压力峰值0.4~0.5 MPa之间,爆炸性相对较弱,但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菌粉B相比,菌粉A相对安全,因此条件许可时优先采用菌粉A生产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35.
杭嘉湖蚕桑区主要大气氟污染源及治理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36.
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素,而北方高纬度地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本文选取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落叶松和樟子松两种森林土壤(0~15 cm)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温度(5、10和15℃)及水分(设置土壤含水率分别为30%、45%和60%)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以明确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矿化对不同梯度环境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累积碳矿化量为0.39~2.29 mg·g~(-1),落叶松林土壤高于樟子松林土壤,且矿化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先降低后稳定的趋势;土壤有机碳矿化程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加(p0.001),但其对水分的响应因林型而异,落叶松土壤有机碳矿化程度随水分增加而降低,樟子松土壤有机碳矿化程度随水分增加而增加;温度和水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程度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以土壤含水量为30%的落叶松土壤培养时最低(2.11),以土壤含水量为60%的落叶松土壤培养时最高(2.50),水分和林型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7.
为研究溶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对难溶态磷的活化作用,通过PVK平板法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溶磷细菌,7株菌株的溶磷能力在296.5~563.5 mg/L之间,菌株的溶磷能力与溶磷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16sRNA序列分析表明,W1、W6属于Enterobacter sp.,W2、W4属于Burkholderia sp.,W3、W5属于Rahnella sp.,W7属于Fluorescent pseudomonas。选择W3、W4、W7作为试验菌株,以磷酸三钙、磷矿粉为难溶态磷源,研究单菌株及组合菌株在配施难溶态磷酸盐条件下对复垦土壤有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及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底物下溶磷细菌各处理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油菜产量显著高于基质处理(p<0.05),组合菌株处理优于单菌株处理,W3+W4+W7处理两项指标都最高;在溶磷细菌+磷酸三钙底物下,W3+W4+W7处理复垦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油菜产量分别比单施溶磷细菌、溶磷细菌+磷矿粉两个底物下同一处理显著增加94.81%、40.25%和34.13%、9.43%;相同底物下溶磷细菌各处理复垦土壤Ca2-P、Ca8-P、Al-P、Fe-P含量都高于基质处理,Ca10-P含量小于基质处理,O-P含量与基质处理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可为溶磷细菌在复垦土壤上应用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8.
生物炭作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改良、温室气体减排、强化污水生物脱氮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为探究不同制备温度对竹炭基生物炭理化特征的影响,以竹粉为原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并对其得失电子能力(EEC)、表面官能团及元素组成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热解温度从300℃升高到700℃的过程中,电子供给能力(EDC)总体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规律,其中300,400℃下热解得到的生物炭EDC最高,分别为0.33,0.35 mmol e-/g,具有更高的强化生物脱氮潜能;600℃下制备的生物炭EDC最低,为0.07 mmol e-/g。由元素含量计算所得的平均氧化度Cox与EDC的结果相对应。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热解所得生物炭的平均氧化度由负值变为正值,300,400℃下热解得到的生物炭的Cox为负值,表明300,400℃条件下比500~700℃下所得生物炭还原性更强,氧化性更弱,即电子供给能力(EDC)更大,电子接收能力(EAC)更小。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300,400℃下热解所得生物炭羟基含量最高,与其EDC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9.
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沥液是一种含高氨氮高有机物浓度的难处理废水,目前渗沥液生物脱氮多采用多级硝化反硝化处理工艺,存在能耗大、效率低等不足。以厌氧氨氧化技术为核心,构建连续流厌氧消化-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三段式工艺,分析垃圾焚烧厂渗沥液的生物脱氮效果、有机物迁移转化规律、功能微生物活性及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在进水ρ(NH4+-N)为900~1800 mg/L,ρ(COD)为3000~20000 mg/L时,系统处理效果良好,稳定运行期间总无机氮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5%和77%。其中厌氧消化段可去除约45%的COD,短程硝化段NO2--N积累率保持在97%以上,厌氧氨氧化段稳定运行期间总无机氮去除率约为85%,系统内也存在一定程度反硝化反应。接入渗沥液后,自养脱氮体系中功能微生物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nammox)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采用宏基因组学结合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微生物的群落和功能组成变化,发现渗沥液中高浓度的有机物使短程硝化段和厌氧氨氧化段内异养反硝化菌相对丰度上升,Anammox受到难降解有机物抑制,其中Candidatus_Kuenenia菌属适应性较强,在驯化后仍然可以维持厌氧氨氧化系统较高的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40.
1982年以来,盛产丝绸的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遭受氟化物污染,使蚕茧生产遭受损失。通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已经明确污染大气的氟化物污染源主要是该地区广为分布的砖瓦窑,并且提出了为了蚕桑生产的安全,在春蚕期必须使大气氟化物浓度控制在1.2μg/(dm)~2·d以下,春蚕用桑叶的含氟量不超过30mg/kg。几年来的情况表明,这两个指标是基本可行的。 为了进一步搞好蚕桑生态系统的工作,本文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即认识问题、氟污染的控制问题、氟化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标准问题以及砖窑排气的氟化物状态问题。指出,现行化工系统的排放标准和居民区卫生标准中有关氟化物的规定对蚕桑生态系统均不适用,建议制订适用于蚕桑集中产区的氟化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标准,以保护蚕桑生产和工业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