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基于国家大力发展信息化的背景,结合环境管理业务需求,开展电子政务服务探索研究。通过构建电子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促进信息化在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共享、公众服务水平、环境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利用开放的电子政务系统突破管理部门之间的行政阻隔,实现环境业务"一网通办",同时也为今后解决环境业务协同不足、生态环境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打下基础。未来还需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推进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能提升政府形象,同时能为公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文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网站的定义和功能,分析了建设服务型生态环境部政府网站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建设服务型生态环境部政府网站的建议,以期能帮助生态环境部更好地实现为公民和企业提供公众服务的目标,加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本文介绍了碳普惠制的定义、内涵及其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区别,对国内外碳普惠制的探索、实践进行梳理,通过对相关碳普惠平台的分析研究,提出碳普惠平台建设的业务框架设计,对生活服务业场景接入碳普惠平台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当前我国碳普惠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国内碳普惠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数字化发展。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如何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重点任务,切实加强工作保障,加快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章少民 《环境保护》2021,49(2):37-44
本文根据国家关于新时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战略部署,结合新时期生态环境体制改革创新,充实完善了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按照起步探索、拓展应用、规模建设、统一集中四个阶段梳理了1988年至今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成就与问题,并以"融合创新"定义下一阶段的工作.文中指出30余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信息技术不断贴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区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以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VPM(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和ReRSM(Remote Sensing Model for Ecosystem Respiration)评估其2015年的固碳服务,并阐明其固碳服务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2015年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以C计)为31.36×104 t/a,平均固碳量为644.86 g/(m2·a),其时间动态总体呈单峰曲线分布,但受台风影响该曲线波动较大.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空间格局总体表现为西北边缘地区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与DEM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且绝大部分区域为碳汇区.厦门市分区统计显示,同安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和固碳量均最大,分别占厦门市总量的52.58%和57.10%,其与翔安区、集美区的固碳量之和占厦门市总量的88.27%,是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的主体;湖里区固碳量最少,平均固碳量仅为14.25 g/(m2·a),几乎为碳中性.研究显示,厦门市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出发,基于"现状、科研、对策、执行、评估"五步业务闭环管理工作法,建设成都市数智环境系统—大气大数据应用。在对数据量化分析、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目标和量化措施,同时落实监管责任,实现市县乡三级调度和精细化网格监管全覆盖,变被动善后为主动预防,从而实现科技治霾和精准管控,切实决策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4—2018年广东省2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PM_(2.5)、PM_(10)、CO、NO_2、O_3、SO_2的浓度数据,利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广东省的空气质量和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同时,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模型分析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对环境空气质量空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2018年广东省的大气污染重心一直徘徊在广州市和东莞市的交界地带。全省的重心由东北向西南迁移,6种污染物的迁移路径各有特点。6种污染物中,PM_(2.5)、PM_(10)、NO_2、O_3的重心整体向西南方向迁移,CO的污染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迁移,而SO_2污染重心整体向南迁移。6种污染的污染重心每年迁移的距离非常微小。广东省春夏的污染重心偏东北方向,分布较松散;秋冬季的污染重心偏向西南方向,分布较集中。2014—2018年,广东省存在大气污染的"热点"和"冷点"区域,呈现出高污染区域聚集和低污染区域聚集的态势。珠江入海口地区、清远市周边的空气质量较差;湛江沿海地区、汕尾地区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2014—2018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城市AQI呈现负相关关系,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城市AQI呈现正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和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任务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既定目标。本文总结了开展总体框架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顶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原则和设计方法,阐述了大数据顶层设计与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关系,提出了生态环境大数据业务架构的设计方法、总体框架,并探讨了总体框架落地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