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7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9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厦门市隧道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亚  赵金平  陈进生  张福旺  张晗 《生态环境》2010,19(11):2619-2624
选择厦门市典型的7个隧道,采用三段预浓缩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隧道口和隧道内空气中的VOCs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VOCs污染一般比隧道口严重,而当隧道口受到周围VOCs污染的影响时,将导致隧道口VOCs污染比隧道内严重;甲苯、乙醇、对二甲苯、邻二甲苯、1,2,4-三甲苯为本研究主要的活性组分,甲苯对隧道空气的光化学活性贡献最大;BTEX分析显示,除汽车尾气外,其它源也会对隧道内苯系物的污染有较大的影响;对隧道内和隧道口VOCs相关性分析发现,1,3-丁二烯、丙烯醛、二氯甲烷、正己烷、1,1-二氯乙烷、4-乙基甲苯、氟利昂-12、一氯甲烷的相关性较好,表明在隧道内和隧道口这些物质具有相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52.
城市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磷形态与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九龙江口滨海湿地为例,采用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的磷进行连续提取和测定,探究城市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同时分析沉积物磷形态以及与环境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总磷(TP)含量为(456.34±13.13)mg·kg-1,生物可利用性磷(Bio-P)占TP59.46%;NaOH-P、HCl-P是TP的主要组成形态;NaOH-P是Bio-P的主要组成形态。相关性研究表明,沉积物中TP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NaOH-P,其次是HCl-P。NH4Cl-P、BD-P、NaOH-P、HCl-P之间未呈显著相关,其来源具有差异性。NaOH-P与pH显著负相关,与Fe、Al未呈显著相关;OP与有机质含量亦无显著相关。研究成果将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滨海湿地环境恢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3.
沉积物再悬浮-重金属释放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俞慎  历红波 《生态环境》2010,19(7):1724-1731
水-沉积物界面重金属迁移和转化行为已成为水环境质量研究的热点。因自然、生物、人为活动等驱动的沉积物再悬浮使得沉积物颗粒吸附和结合的重金属可能通过吸附-解吸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而释放进入上覆水体。随着外在污染源输入逐步得到控制,沉积物再悬浮释放重金属将成为水体重要的内在污染源而对水环境质量和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沉积物再悬浮的动力来源及发生机制、再悬浮-重金属释放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发现,当干扰切应力大于沉积物的临界切应力值时,沉积物再悬浮发生,且再悬浮颗粒量随干扰切应力的增强而增大;再悬浮使还原态沉积物暴露于有氧环境,有机质和硫化物的氧化是沉积物结合态重金属释放的主要机理,而沉积物颗粒电性吸附的重金属则通过解吸进入水体;切应力大小、再悬浮水体理化性质、沉积物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活性等因素调控着沉积物吸附态或结合态重金属的释放。本文指出再悬浮沉积物释放重金属的去向(再分配机理)以及再悬浮-重金属释放的动力学过程、沉积物悬浮-重金属释放复合预测模型的建立、沉积物悬浮-释放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毒害评价将是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4.
福建省稻米中的砷水平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了解区域水平上水稻(OryzasativaL.)砷所引起的健康风险,在福建省9个地区采集了206份水稻样品并对其总砷和无机砷含量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水稻精米中总砷平均含量为(0.105±0.091)mg·kg-1,无机砷平均含量为(0.045±0.019)mg·kg-1。全省所有样品中无机砷含量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标准(MCL)0.15mg·kg-1。通过膳食调查的数据和水稻无机砷含量对每天通过稻米消费无机砷摄入量进行了计算,全省平均每天无机砷摄入量为13.50μg,并且9个地区每天无机砷摄入量均超过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所规定的最大限量标准10μg·d-1。根据无机砷摄入量和癌症斜率因子所构建的癌症风险模型结果表明,福建省稻米无机砷所引起的癌症风险为每100000有37.5人,虽然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每100000有61人),但是超过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所规定的可以接受的癌症风险的上限(每100000人有10人)。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来确定福建省稻米无机砷摄入和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对漳州市的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有机质含量和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漳州市城区绿地有机质含量波动范围较大,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是12.47 g/kg,变化范围为2.27~27.79 g/kg,不同绿地功能区有机质含量为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土壤样品的平均磁化率值为300.39×10-8 m3/kg,频率磁化率平均值为1.58%,土壤呈现明显的磁性增强,不同绿地功能区土壤磁化率值为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公园绿地;有机质与磁化率的相关性较弱,基本上不存在土壤发生学上的联系。由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始土壤已经严重破坏,土壤组成复杂,大量外来物质入侵,漳州市城市绿地表现出明显的人为扰动特征,并且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56.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MEHP)长期暴露对海水生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及机制,将孵化后1周的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分别暴露于DEHP(0.1 mg·L-1和0.5 mg·L-1)和MEHP(0.1 mg·L-1和0.5 mg·L-1)6个月。结果显示:DEHP显著增加了雌性和雄性海洋青鳉的肝指数,而MEHP只在高剂量时显著增加雄性青鳉的肝指数。对于雌性青鳉,DEHP暴露后肝脏雌激素相关基因ERα、ERβ、ERγ、VTG1、VTG2、ChgH和ChgL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对于雄性青鳉,DEHP暴露后,只有肝脏ER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相比之下,MEHP暴露对雌性和雄性青鳉肝VTG和Chg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DEHP激活了雌性和雄性青鳉的肝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而MEHP只在低剂量时上调了雄性青鳉PPARγ的表达。在雌性和雄性青鳉体内,VTG和Chg的表达与ERα和ERγ的表达显著相关,并且ER与PPAR也显著相关。研究表明,DEHP长期暴露可通过激活肝性激素受体调控肝雌激素响应基因(VTG和Chg)和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的表达而对海洋青鳉产生内分泌干扰效应,并且显示出性别特异性。MEHP对海洋青鳉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弱于DEHP。  相似文献   
57.
长三角城郊樟溪流域水体氮磷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城郊流域水体营养盐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加重,识别氮、磷污染对流域水质的管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长三角典型城郊地区宁波樟溪流域,在流域内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特征等布设样点,于2016年连续4个季度进行水样采集,研究樟溪流域河流水体氮、磷的含量及形态,及氮、磷在该流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氮、磷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其中NH+4-N(n.d.~1.375 mg·L~(-1))、TN-N(0.570~11.363 mg·L~(-1))、DIP(n.d.~0.169 mg·L~(-1))、TP(0.010~1.908 mg·L~(-1))。在子流域空间分布上,人类活动频度越高的区域氮、磷的浓度越高,各采样点水体不同形态氮含量和磷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和秋季的含量要高于夏季和冬季。本研究选取采样点距城镇距离、距源头距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采样点缓冲区的比例来表征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TN和TP含量与距城镇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城镇化水平对流域氮、磷污染的重要影响。另外,典型城郊流域河流水体氮、磷污染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其含量与农业和城镇用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含量随人类活动频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58.
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活性氮排放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活性氮排放是造成水体、大气及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通过排放因子法对黄河流域2000、2005、2010年农业生产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Nr)排放量进行核算,探讨其时空变动特征.结果表明:①3个年份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185.24、2474.03、2239.96 Gg,其中,N2O排放量分别为43.95、49.96、48.63 Gg,NH3排放量分别为615.39、715.08、680.70 Gg,进入到水体的Nr(Nr-wp)排放量分别为1522.01、1704.95、1505.82 Gg,NOx排放量分别为3.89、4.04、4.82 Gg;②Nr-wp、NH3、N2O、NOx排放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7.23%~69.65%、28.16%~30.39%、2.01%~2.17%、0.16%~0.22%;③黄河流域活性氮年平均排放量最高的省份为河南,达到579.40 Gg,其他省份由高到低依次是陕西、山西、山东、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其中,四川的年均排放量最低为94.41 Gg,呈中下游省份排放大于上游省份的分布态势;活性氮排放年均增长率以内蒙古最高,达4.78%,其他省份由高到低依次为宁夏、甘肃、四川、青海、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其中,山西年均增长率最低为-2.57%,年均增长率分布与年均排放量相反,呈中下游省份低于上游省份的格局;④各省份4种形态活性氮排放量的组成与黄河流域整体相似:山西4种形态活性氮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山东NH3、N2O和Nr-wp排放量有所下降,其他省份均呈增长趋势;Nr-wp、NH3年均排放量最大和最小的省份均为河南、四川;N2O、NOx年均排放量最小的省份均为青海,年均排放量最高的省份分别为河南、山西.通过分析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活性氮排放的时空格局,可为协调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基础,对黄河流域制定活性氮减排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9.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实践,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普遍存在,是当前环境研究和公众关注热点.基于高通量定量PCR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研究了厦门城市湿地公园水体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种类、丰度水平和分布特征.结合微生物群落特征和水质理化性质,阐释了城市湿地公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水体环境总共发现了217种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水平高达6.48×109 copies·L-1,抗性基因呈现出丰度较高、种类多样以及普遍共存的特点,城市湿地公园是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的重要热区和存储库;Marivivens、 NS5_marine_group和Planktomarina等9种微生物是41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潜在携带者,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城市湿地公园水体环境抗性基因变化的单独解释量达到了51%,因此微生物群落是城市湿地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和演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基于研究结果,暗示着城市湿地公园水体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具有潜在水生态安...  相似文献   
60.
滨海城市气溶胶中颗粒态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福旺  赵金平  陈进生  徐亚 《环境科学》2010,31(10):2273-2278
与气溶胶颗粒相结合的汞,即颗粒态汞,不仅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而且在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扮演重要角色.以我国东南滨海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对象,采集郊区、居民区、旅游区、工业区和背景区四季(2008年10月~2009年8月)的PM2.5、PM10和TSP样品,基于塞曼原子吸收法的俄罗斯LumexRA-915+汞分析仪对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中颗粒态汞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厦门市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中汞的含量均表现为冬、春两季的浓度明显高于夏、秋两季;春、夏、秋、冬四季细颗粒物(PM2.5)中的含量分别为(51.46±19.28)、(42.41±12.74)、(38.38±6.08)和(127.23±33.70)pg/m3.不同粒径颗粒物中汞主要分布在PM2.5中,占到颗粒物态汞的42.48%~67.87%,表明细粒子富集汞的能力较强.不同功能区颗粒态汞的浓度分布趋势为背景区居民区旅游区工业区郊区,说明颗粒态汞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采样点的环境功能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滨海城市大气颗粒态汞含量较低;PM2.5对颗粒态汞的富集明显高于PM10和TSP,表明对颗粒态汞的控制应集中在细颗粒物污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