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6篇
社会与环境   1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预警研究,有助于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预警理论,通过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超载度模型及Matlab支持下的BP人工神经网络(BP ANN)对经济快速发展的苏州市1996~2015年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分析。研究表明:①BP ANN模拟效果较好,将其用于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是可行的;②1996~2007年苏州市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临界安全的中警状态,其超载水平经历了“加重 稳定 缓解”的变化过程,虽然今后几年内人类支持能力将持续提高,系统超载水平将波动性下降,但资源和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从环境保护与治理、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资源管理及人口调控机制等方面制定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指数的数据的调研和整理,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初步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类型及其特征,以期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经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18项分区指标可由4个主因子代表,其特征值累计贡献率为89.72%,且其与各指标、各单元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因子分析结果,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和K-Means聚类方法进行评价分区,遵照区域整体性等分区原则,经归并和调整,将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主要城市划分为6大类土地利用类型区,并讨论了不同类型区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作为土地中的精华——耕地资源也在农业部门和经济建设之间面临着如何分配的矛盾。如何确保耕地资源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间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省耕地数量的变动态势进行分析,并运用区域容许耕地转换量化模型(MAC)来确定江苏省可以允许转换的耕地的最优数量,借此来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的底线及调控指标,为城市化进程中区域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种依据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4.
通过构建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分别对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0年沪宁杭三市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均处于协调发展状况,协调发展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上升态势;土地市场发育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海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需要着力提高土地市场发育水平,促进土地市场的发展,才能保证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5.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功效函数法测度了江苏省1985~2008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并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表明:(1)1985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城市化水平总体上逐步提高;(2)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但长期内其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且长期的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来自城市化的冲击响应强烈,城市化的冲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水平达到了5844%,而城市化对来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较弱,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城市化的解释水平较低。因此,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26.
近30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集约利用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江苏省6个时点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核密度估计、景观格局指数等空间探索性分析以及集约利用评价出发,对江苏省1987~2015年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从1987~2015年处于不断的扩张中,并呈波动增长态势,而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速度以苏中和苏南地区最快。(2)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动的转入和转出来看,1987~201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入58.63万hm2,其中84.79%来源于耕地,占用耕地的比例表现为苏北>苏南>苏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出28.36万hm 2,其中54.26%转变为城镇用地和40.88%复垦为耕地,苏北以复垦为耕地为主,苏中和苏南以转为城镇用地为主。(3)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来看,核密度空间分异明显,呈“多核心”集聚分布,整体呈现“西密东疏”的空间格局特征,另外近30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呈增长趋势,且斑块形状越发规则,居民点聚集指数呈上升趋势。(4)从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来看,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级别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呈“由高到低”的集约利用梯度。总体来看,近30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趋于规则和集聚,集约利用程度区域差异明显。应根据居民点布局区域特点及集约利用差异,在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和村庄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7.
面对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加剧的现状,该研究将探讨依靠价格手段倒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的路径及作用方向。文章采用2007—2019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从总体和分用途规模两大层面系统刻画土地价格上涨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考察同等规模城市的地方政府在面对价格变动时所产生的策略互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层面:城市土地价格的升高改善了本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但对周边地区的效率却产生了抑制作用。分用途-规模层面:①商住用地价格的升高在短期内促进了效率的改善,在长期内的影响逐渐减弱。此外,短期内政府间的策略互动主要体现为“虹吸吸应”。长期来看,同等规模的大城市之间主要体现为“示范效应”,中小城市之间则主要体现为“虹吸效应”。②工业用地价格在短期内对于效率的改善并不显著,而在长期则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短期内政府间的策略互动主要体现为“虹吸效应”。长期来看,同等规模的大城市之间主要体现的是“示范效应”,中小城市之间则体现为“虹吸效应”。因此,对于商住用地而言,应继续深化“招拍挂”出让制度以及财税制度改革,避免唯“价高者得”。对于工业用地而言,应将有效的市场化出让机制与有为的政府管理相结合,建立起上中下游精细化、多层次的协同管理体系,确保土地利用效率的长期改善。  相似文献   
128.
面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如何通过生态富民已是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问题。已有学者对生态产品的概念与分类、实现途径与机制等展开大量研究,文章突破了以往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阐述,主要聚焦可持续视角,采用案例对比的分析方法探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议题——“生态颜值”何以持续转化为“农民财富”。结果表明:①乡村生态优势可以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其过程极为不易,且需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稳定的制度供给、社会资本的融入、特定的区位条件以及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等。②“生态颜值”与“农民财富”之间关键在于打通转化通道,即建立“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的转化机制、进而解决“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两大核心问题。③并非所有乡村都能发挥生态优势,只有小部分才能持续实现生态富民,并且诸多实践面临转化机制同质化严重、地方短期行为、利益联结机制不合理等可持续困境。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体现差异性与适配性,其转化路径应具有自我可持续性,即资源转化的基础性、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制度供给的稳定性等。该研究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的学术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乡村生态富民的“黑箱”,为审慎推动生态富民提供基于案例经验支撑的学理认知。  相似文献   
129.
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基础,土地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白色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凸显.中国政府于1999年开始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条例,限制"白色垃圾"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但是,白色污染仍日趋严重.文章首先从分析白色污染的外部性入手,并且重点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其外部性的具体表现.通过对现行政府征收排污税制度和实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的效率比较,得出排污许可证交易是有效率的环境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