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73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142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篇
  199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面,而其空间结构差异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并为优化旅游空间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方法对2001年和2010年的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表现为苏南地区旅游景点的发展模式由点状向面状扩展,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从苏北到苏南由点状发展模式向面状发展模式转变;(2)各个城市的旅游景区(点)具有聚集分形特征,且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个城市旅游景区(点)聚集维数值在不同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3)空间结构上表现为密度从中心旅游景点向周围腹地衰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422.
流动性不仅表征了旅游地域系统要素的内在关系,亦是旅游复杂网络关系变化原始动力的核心表达。该文基于Flickr地理标记照片数据,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及马尔科夫转移概率模型等方法,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探讨了城市群游客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揭示了游客流动的内在规律,尝试性地构建了城市群内部游客流动的典型模式。结果表明:(1)流动网络整体结构紧密程度较低,不均衡特征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突出;(2)网络节点的程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差异显著,核心节点结构优势突显,集聚和辐射能力强;接近中心性差距不大,城市群内部可进入性较高,节点间互为客源地与目的地;(3)单节点轨迹模式占比较小,多节点轨迹模式中“A-A”、“A-B”、“B-A”、“A-C”类2~3节点路径、“A-B-A”类3~4节点路径构成扬子江城市群游客流动的主要模式,空间流动轨迹表现为高级别节点间直线式流动、高级别节点与次级节点间单向链式流动或往返式特征。  相似文献   
42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南水网区域原有的自然生境和生态过程遭到破坏,城市生态安全受到威肋、地域特色景观风貌逐渐丧失,构建复合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综合考虑生物过程、水文过程和人文过程,基于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境网络和游憩网络,利用ArcGIS水文分析构建水绿网络,通过GIS空间叠加构建多目标融合的生态网络框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案例区进行复合网络构建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单目标生态网络源地面积表现为水绿源地>生态源地>游憩源地;双目标生态源地面积中生态水绿源地>水绿游憩源地>生态游憩源地,源地面积在区域总面积中占比较小,主要分布在西部茅山和南部长荡湖区域;(2)研究区三重功能廊道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侧茅山之间,除此之外,西南部还分布大量生态和水绿廊道;东北部还分布较多游憩廊道;(3)后期应对源地和廊道分布较多的西部和南部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保护,而对东部和北部等生态脆弱区重点建设,提升其生态功能;(4)经案例验证,构建复合型生态网络可以联系区域中相对孤立的景观斑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区域景观格局、引导区域空间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424.
选取2015年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4季),应用CMAQv4.7.1和CMAQv5.1模式模拟长三角区域的空气质量,对比了NO2、SO2、O3、PM2.54个常规污染物的模拟结果,表明CMAQv5.1对NO2、SO2和PM2.5的模拟效果优于CMAQv4.7.1,而CMAQv4.7.1的O3模拟效果优于CMAQv5.1;CMAQv5.1的NO2模拟值更接近地面观测值,比起不同版本的化学机制对NO2模拟效果的影响,NO2的模拟偏差受排放高估的影响更大;2个版本SO2的模拟值差距较小,且都与地面观测值之间差异较小;CMAQv5.1 PM2.5的模拟值比CMAQv4.7.1更接近观测值,气溶胶模块机制的更新(例如新增细分的PM2.5模式物种和部分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机制的改进等)对PM2.5模拟效果的改善显著;CMAQv5.1的O3模拟值比CMAQv4.7.1高,CMAQv5.1的O3模拟值在O3观测值的高值时段更接近观测值,而CMAQv4.7.1的O3模拟值在低值时段更接近观测值,CMAQv5.1在日最大8小时平均(MDA8)O3观测浓度超标日的O3模拟效果相比CMAQv4.7.1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非超标日模拟效果变差,CMAQv5.1的O3模拟效果总体相比CMAQv4.7.1并未得到有效提升。提出,未来针对低值时段和低值区域的O3模拟机制的改进将进一步提升O3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425.
太湖不同湖区冬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冬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太湖水草区、湖心区和河口区共9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不同湖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为水草区 > 湖心区 > 河口区;不同湖区优势细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其中,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类门水平优势细菌以及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和硝化螺菌纲(Nitrospira)2类纲水平优势细菌在不同湖区之间差异显著.冬季太湖沉积物细菌优势类群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在属分类水平上,主要优势类群为unidentified_Chloroplast和微囊藻属(Microcystis).Cyanobacteria和Microcystis在所有采样点均有检出,平均丰度均以湖心区最高.对沉积物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水平、水温和pH值均能影响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NO3--N和水温是Microcystis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26.
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空间网格化估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森林生物量是核算森林碳储量的主要因子,其数量及空间分布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重要参数。论文以中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基础,以影响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的气候(气温、降水)、地形(高程、坡度)和植被因子(NDVI)为辅助,利用降尺度方法估算了1 km×1 km格网分辨率下的中国森林生物量,并从不同空间尺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生物量总量约为13.56 Pg,平均生物量密度为65.3 t/hm2,各省森林生物量总量差异较大,总量较高省份主要集中于西南和东北内蒙古地区,其中西南地区(西藏、四川、云南)最高,为4.5 Pg,占总量的33%;东北内蒙古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次之,为3.58 Pg,占总量的26%;2)在省级尺度构建的森林生物量与相关影响因子的回归关系可用于栅格尺度下森林生物量的降尺度估算,多尺度验证分析表明网格化估算结果基本合理;3)中国森林生物量空间格局区域分异规律明显,大致以东北至西南为界,与水热条件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生物量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西南地区(横断山脉)、新疆山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秦岭和东南武夷山等地区。  相似文献   
427.
伴随着超低排放技术在中国火电行业的广泛应用,中国火电行业排放水平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故现有火电排放清单排放因子和排放量等无法反映当前火电污染物排放提标情况.基于全国火电在线监测(CEMS)、环境统计和排污许可等数据,提出一种自下而上逐企业建立中国火电行业排放清单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的特点是更加全面的考虑了火电行业超低技术,实际排放浓度与活动水平等综合因素.作为实例,本文基于所提出的火电行业排放清单的方法计算了新的2015年中国火电行业排放清单(HPEC).结果表明2015年全国火电厂SO2、NOx和烟尘平均排放浓度范围分别为7.88~208.57、40.33~238.2和5.86~53.93mg/m3.北京、上海火电排放基本达到《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制定的超低改造目标;绝大部分的省份SO2、NOx在线监测均值小于排污许可执行标准均值.中国燃煤机组的SO2、NOx、烟尘排放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67、0.76、0.16g/kg(以入炉煤计).全国火电CO、VOCs、NOx、SO2、PM10、PM2.5总排放量分别为403.87、10.73、122.94、146.68、28.72和22.80万t/a,平均排放绩效值分别为1.06、0.03、0.32、0.39、0.08、0.06g/(kW×h).  相似文献   
428.
基于1973~2013年8次省森林清查数据以及实测数据改进的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参数,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近40a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从1973~1976年的1159.35 TgC下降到2009~2013年的833.99 TgC,其中天然林减少387.51 TgC,人工林增加62.15 TgC;森林总体表现为碳源(-10.88 TgC/a),主要归因于天然林面积的减少.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存在较大差异,桦木、落叶松和阔叶混是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大多数森林类型的碳密度呈上升趋势.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中龄林碳储量占同期全省总量的27.9%~46.6%,其他龄组的碳储量均呈减少趋势,以成熟林最为明显(201.17 TgC);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碳密度分别增加2.20、3.21和3.43MgC/hm2,成熟林和过熟林则有所下降;不同龄组森林面积和碳密度的变化是导致其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9.
在模拟太阳光下研究了多种腐殖质及其模型化合物的过氧化氢(H2O2)生成动力学,并对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腐殖质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均能产生H2O2.不同腐殖质生成H2O2速率差异不大,范围为6.379~15.784nmol/(L·min),腐殖酸生成H2O2速率略快于富里酸.对于腐殖质模型化合物,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苯醌、邻茴香胺、对茴香胺、水杨酸和2,6-二甲氧基-1,4-苯醌等8种模型化合物没有产生明显的H2O2,而藜芦醇、对氨基苯甲酸、3,5-二羟基苯甲酸(DHBA)、2,5-二羟基-1,4-苯醌、苯酚、苯甲酸和苯胺等7种化合物均可检测到H2O2产生.但其产生H2O2的速率差异较大,相差1~2个数量级,生成H2O2速率最快的化合物为2,5-二羟基-1,4-苯醌和DHBA,较慢的为苯酚、苯甲酸和对氨基苯甲酸.基于腐殖质生成H2O2机制,推测典型模型化合物DHBA的H2O2生成机制可能为光照条件下该化合物跃迁为单重激发态,该激发态发生分子内电子转移,生成还原性自由基中间体,该中间体和O2反应,生成了超氧负离子(O2·-),随后与水中H+反应生成了H2O2.  相似文献   
430.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水稻秸秆生物质碳(RSB)、玉米秸秆生物质碳(MSB)和鸡粪生物炭(CMB)来减少微囊藻毒素-LR(MC-LR)在生菜中的富集.结果表明,RSB、MSB和CMB在添加量为2%时,生菜叶片中MC-LR含量较空白分别降低了58.0%、49.5%和70.4%,使得每日估计摄入量降低到WHO的每日允许摄入量限值以下.CMB显著降低了土壤中MC-LR的总含量,而其他处理则无显著影响.3种生物质碳均显著降低了有效态MC-LR含量,且生菜根系和叶片中MC-LR的含量与土壤MC-LR有效态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所有添加生物质碳处理均对生菜生长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