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96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353篇
基础理论   97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机废气(VOCs)治理的常用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2.
于2010年1月在茅尾海采集了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及w(As)、w(Cd)、w(Cu)、w(Fe)、w(Hg)、w(Mn)、w(Ni)、w(Pb)和w(Zn),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元素的质量分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呈湾内大于湾外,其中w(Cd)和w(Hg)平均值分别为1.1、0.3 mg/kg,污染最为严重并有加重的趋势;Cd污染可能与周边农田磷肥使用及磷矿开采有关,而Hg污染可能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致.重金属(除As外)质量分数与w(OM)、w(Fe)和w(TN)密切相关,其中w(Cd)与w(TP)密切相关,说明生物和化学过程都显著影响这些元素的空间分布.w(Cu)、w(Hg)、w(Ni)、w(Pb)和w(Z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这几种重金属可能具有同源性;而沉积物中w(Cd)与w(Zn)、w(Pb)、w(Ni)和w(Cu)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暗示Cd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其他元素不同.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依次为CdHgPbZnCuAs,其中Cd与Hg属于中等生态危害;靠近茅岭江汇入区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高,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余采样点的综合污染也已接近中等生态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33.
植物性食物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是衡量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危害的重要指标,也是健康风险评价中最为关键的因子。该文以植物性食物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为出发点,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以及人体中的生物可利用性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化学提取法、植物指示法和生物模拟法在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34.
针对近二十多年来珠江口咸潮异常上溯可能引起的水生态环境变化,首次通过对磨刀门水道上、中、下游各河段及出海口现场踏勘和植物样方调查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咸潮上溯对珠江口主要入海河道水生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磨刀门水道及出海口沿岸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下游河段和出海口门处耐盐的红树、半红树植物明显占优,种类也多;中游河段咸、淡水植物均为优势种;而上游河段虽然优势种仍为淡水植物,但也出现了原本在下游和口门处常见的咸水植物。(2)河道水体盐度的变化已反映在植被分布变化上,主要表现为与正常情况下的河口植物种群分布相比,在河道中应完全是淡水植物分布的河段变为淡水植物、广适性植物和半咸水植物共同分布。(3)咸潮超常上溯是导致入海河道上、中游河段植物优势群落由喜淡水植物群落演替为广适性植物群落和半咸水(咸水)植物群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5.
室内模拟研究了农田土壤中酞酸酯(PAEs)含量、土壤基础呼吸量和真菌数量在PAEs降解过程中的变化。试验设对照(CK)、接种(JZ)和补种(BZ)3种处理,补接种的PAEs降解真菌(棒束梗霉属F3、芽枝状枝孢F4和爪哇正青霉F9)以每种2%的接种量加入土中,补种量与接种量相同,补种周期为20 d。结果表明,3种处理对土壤PAEs都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但接种和补种处理的土壤中4种复合PAEs总降解率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46.53%和51.54%。在试验周期内,补种处理的土壤麦角固醇含量维持在2.5~3.0μg/g,表明真菌数量稳定,而对照处理的土壤麦角固醇含量表现为先升高随后逐渐降低的趋势,60 d时下降到1.9μg/g;3种处理的土壤基础呼吸量也均呈下降趋势。因此,接种真菌可提高土壤PAEs的降解效率,而补种措施是保持土壤中真菌数量稳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6.
电化学氧化PFOA阳极材料筛选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卓琼芳  邓述波  许振成  余刚 《环境科学》2014,35(5):1810-1816
全氟辛酸(PFOA)具有环境持久性及内分泌干扰性,传统的生物降解及高级氧化法对PFOA的去除效果微弱.本研究采用电化学氧化法降解PFOA,选取BDD(掺硼金刚石电极)、Pt、Ti、Ti/RuO2、Ti/RuO2-IrO2、Ti/In2O3、Ti/SnO2-Sb2O5-IrO2、Ti/SnO2-Sb2O5-RhO2、Ti/SnO2-Sb2O5、Ti/SnO2-Sb2O5-CeO2和Ti/SnO2-Sb2O5-Bi2O3这11种阳极材料为备选电极.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测试析氧电位(OEP),评价11种电极对PFOA的降解效果和脱氟效果,并采用超声-电化学协同方法间接证明PFOA分子在电极表面的直接电子转移是降解反应的第一步.Ti/SnO2-Sb2O5-Bi2O3、Ti/SnO2-Sb2O5-CeO2、Ti/SnO2-Sb2O5和BDD对PFOA有较好的电氧化效果,降解率分别是89.8%、89.8%、93.3%和98.0%.Pt、Ti/SnO2-Sb2O5-RhO2、Ti/SnO2-Sb2O5-IrO2和Ti/In2O3对PFOA的电氧化效果微弱,降解率分别是2.1%、2.3%、12.5%和3.1%.而Ti、Ti/RuO2和Ti/RuO2-IrO2对PFOA没有电氧化能力.PFOA分子经过电极表面的直接电化学氧化发生脱羧反应,后经过逐步脱掉CF2单元的循环生成短链的全氟羧酸类化合物C6F13COO-、C5F11COO-、C4F9COO-和C3F7COO-.  相似文献   
37.
采用CALPUFF模式模拟某城市垃圾焚烧烟气中重金属Pb和Cd的地面大气浓度,并借助土壤浓度模型以Monte Carlo模拟不确定性处理方法估算重金属经沉降在土壤中的累积,最后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长期累积量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Pb和Cd的大气浓度最大值分别为5.59×10-3μg·m-3和5.57×10-4μg·m-3,土壤浓度增量中值最大分别为2.26 mg·kg-1和0.21 mg·kg-1;高生态风险区集中在焚烧炉附近的下风向地区,生态风险主要由Cd贡献,Pb基本无污染风险;城市最大污染点达较高生态危害水平概率为55.30%,农村最大污染点达中等生态危害水平概率达72.92%.此外,对土壤浓度模型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城、乡区域模拟结果分别对土壤混合厚度和干沉降速率敏感性最强.  相似文献   
38.
气象因素对广州市大气中二噁英污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杜国勇  苏原  任明忠  张素坤  青宪 《环境科学》2014,35(8):2857-2863
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仪测定了广州市环境空气中2,3,7,8-PCDD/Fs的含量,并对其来源进行初步分析.重点研究了广州市大气二噁英浓度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其毒性当量浓度变化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并利用美国空气资源实验室的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对气流轨迹进行模拟,为了解广州市大气二噁英污染状况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工业区的二噁英浓度高于其他功能区;大气二噁英毒性当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春季;风向和风速、温度和气压、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因素都会对大气二噁英的污染程度产生影响,温度、风速与大气二噁英浓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经过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秋季气流轨迹主要往西北地区延伸,冬季大气团运移较慢,主要来自内陆地区,春夏季节气流主要经过东南沿海或海面到达广州.  相似文献   
39.
六都寨水库夏季富营养化状况与浮游植物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都寨水库是湖南省邵阳市重要的备用水源地,本文在2012年夏季对六都寨水库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评价水库富营养化状况.结果显示六都寨水库氮、磷浓度较高,TN和TP平均值分别为0.88和0.04 mg·L-1,部分点位超过Ⅲ类水标准.调查期间库区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3.68×106~5.84×106cells·L-1,水库中心区域以绿藻为主,靠近坝首处则以蓝藻为主.各点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2.19~3.17之间,Chl.a浓度范围为3.64~20.24μg·L-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为38.51~48.11,六都寨水库水体已处于中营养状态.要从根本上控制六都寨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防范蓝藻水华风险,需通过长期科学监控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0.
建设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更是创造人类社会福祉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了自然生态服务和干扰驱动变化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与乐活社会的推进路径,畅想基于全人类福祉的乐活社会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