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渗透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反渗透膜分离机理和水污染控制领域取得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阐述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就地调蓄处理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高效混合絮凝斜板沉淀工艺进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将化学强化处理工艺与调蓄池相结合,针对上海市某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调蓄/沉淀池的概念设计,提出主要设计参数,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调蓄/沉淀池进行优化设计.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调蓄/沉淀池与单纯的调蓄池相比具有更好的溢流污染控制效果和效益/造价比.  相似文献   
3.
上海世界博览会将于2010年5月至10月召开,会展期跨越上海市夏季主汛期。届时如何保障世博园区的排水安全和水质安全,对接纳园区污水的已建干线排水系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通过建立上海市南干线排水管网系统的数学水力集成模型,对世博园区污水接入后南干线的水力状态进行模拟,预测世博园区的排水风险,提出世博期间南干线的排水安全保障方案,为世博会期间的防洪保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降雨径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城市下垫面改变对降雨径流关系有着重要影响。选择高度城市化的上海中心城区,利用初损和径流量修正方法并经实测数据验证后的SCS-CN修正模型,在城市集水区尺度上,初步探讨模拟了1947—2006年中心城区在0.5~10 a一遇设计暴雨重现期条件下持续1 h的降雨事件和丰、平、枯降雨年份下的径流系数,并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前期土壤湿润程度(AMC)和降雨因素对中心城区60 a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60 a间,AMCⅠ和0.5~10 a一遇设计暴雨重现期条件下的径流系数相对增长17.21%~6.14%,枯、平和丰水年的年径流系数相对增长分别为20.49%、11.83%和10.02%;②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能力和AMC类型,与降雨强度共同构成影响降雨径流关系的两方面重要因素。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在AMCⅠ→Ⅲ过程中,土地利用改变对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趋小,降雨类型起决定作用;而降雨强度越小,土壤AMC越干燥,土地利用改变对降雨径流关系影响越强;③不同降雨强度和降水年条件下的径流系数均随CN值的增大而增加,其径流系数与CN值之间分别可用线性(R20.999)和指数(R20.987)关系表示。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城区非渗透性地面径流的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6,他引:11  
林莉峰  李田  李贺 《环境科学》2007,28(7):1430-1434
通过2003~2005年连续3 a对上海市城区非渗透性地表径流的采样与检测,获得了19个采样点56组径流水样污染物(COD、BOD5、SS、NH+4-N、TP、TN)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过程线.据此分析了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降雨特性之间的关系,计算了地表径流水质的事件平均浓度,分析了事件平均浓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降雨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上海市区非渗透性地面径流事件平均浓度中值(mg/L)为:COD 205,BOD5 68,SS 185,NH+4-N 3.14,TP 0.40,TN 7.23,大大高于法国巴黎同类研究的结果;BOD5与COD的比值约为0.37,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相关监测的结果.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区地表径流污染严重,即使实现了理想的分流制也难以控制面源污染对城市水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分析污泥干化焚烧系统构成及安全隐患的基础上,采用预先危险分析法(PHA)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对污泥干化焚烧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定性分析污泥干化焚烧系统的危险性因素,定量分析危险性因素对系统安全运行产生的影响。提出针对系统危险性因素的对策,实现提高污泥干化焚烧系统安全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污泥中氮磷在灰潮土上的淋滤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土地利用时,其中富含的氮、磷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本研究通过测定模拟土柱淋洗液,分析了两种污泥中氮、磷在灰潮土中的迁移性.测定项目包括:pH、EC、硝态氮、全磷.结果表明,土壤淋洗液的pH变化不大,电导率、硝态氮、全磷则明显增大,并随淋洗次数的增多逐渐恢复到空白水平,而且淋洗液的电导率与硝态氮和全磷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施用量程桥污泥控制在30%,竹园污泥在10%以内就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氮、磷污染.  相似文献   
8.
污泥回流比对厌氧/好氧工艺除磷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距离输送的合流制污水为进水,考察不同污泥回流比下厌氧/好氧(A/O)工艺对COD、N、P的去除效果,深入研究污泥回流比对生物除P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回流比对COD及NH+4-N的去除没有明显影响,但对TN、TP、PO3-4-P的去除影响较大.随着污泥回流比的增大,聚磷菌(PAO)的厌氧释P量逐渐减小,P的去除率逐渐降低.减小污泥回流比,可延长A/O工艺厌氧池实际HRT,增加PAO在厌氧池可有效利用的碳源,使PAO在厌氧池充分释P,从而提高除P效率.  相似文献   
9.
溶解性惰性COD(S1)是决定污水处理厂出水COD能否达标的关键指标.针对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S1测定的影响,对S1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修正.实际生活污水的测定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在长距离输送的合流制污水的实测过程中发现:晴天条件下,瞬时样的S1/COD和Si/SCOD(溶解性COD)变动较大,在24 h混合样中St/COD和S1/SCOD较为稳定,分别为(9.2±0.3)%和(27.3士2.1)%;暴雨天气下,S1/COD和S1/SCOD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在0.3 m×0.3 m×0.36 m方形搅拌槽中初步探讨了不同的搅拌器类型、安装高度以及曝气强度对投加了沸石粉的高浓度活性污泥悬浮状态的影响,并根据固液悬浮理论确定了最佳的搅拌参数.同时,进行了不同搅拌速率下沸石对污水中氨氮的离子交换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曝气的情况下,选用三叶推进式搅拌器,搅拌器离底高度为1/3搅拌器直径时所需要的临界搅拌速率最低.曝气有助于反应池中污泥的悬浮,对于30 g/L的污泥,当曝气强度由10 m3/(m2·h)增大1倍时,临界搅拌速率降低了50%.搅拌速率为120 r/min时,沸石对污水中氨氮的离子交换速率受膜扩散过程控制,当其增大为180 r/min时,其控制步骤为粒内扩散,沸石粉活性污泥达到完全均匀悬浮的临界搅拌速率不足以满足传质的要求.需增大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