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7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然地理学以自然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化学地理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刚刚从古老的地理学孕育、诞生出来的一门年轻科学,是利用地球化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地理学的一些现象,即着重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化学过程的科学。从目前我们的认识水平来看,化学地理应该是研究自然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迁移、累积过程、分布规律及其控  相似文献   
2.
土壤氟背景与人体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不同概念的土壤氟背景含量与人体氟效应的关系。研究表明,土壤总氟量和1NHCl溶解性氟与人体氟效应无直接关系,而在四川地区和其它影响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土壤水溶性氟与人体氟效应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麦饭石对Cu^2+,Zn^2+和Cd^2+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饭石对含重金属废水具有较强净化作用,中性弱碱性条件下(pH7~8)使用Ca型,灼烧0.5h的麦饭石颗粒作吸附剂,净化效果较好。通过动态吸附试验,当麦饭石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神经网络及其在水库调洪演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洪水灾害管理的特点建立了水库调洪演算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及算法,并结合某水库调洪演算实例说明了其应用。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盆地气候极端干旱、炎热,区内多大风、干热风,对农业生产带来威胁。本文讨论了大风、干热风、干旱、霜冻等灾害天气的危害机制、时空公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危害状况,特别强调大风造成的损失主要来自为数不多的特大暴风中。文中归纳了灾害天气的主要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6.
陇东(陇山之东部)介于东经106°10′—108°50′、北纬34°54′—37°20′之间,东西长近340km,南北宽约270km,面积约4.78万km~2。本区为黄土高原的典型区域,这里栖息的动物独具特色。本文系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与访问,并参考有关资料,整理而成,现介绍如下。一、生态环境陇东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和西缘凹陷两大构造单元上。全区东、北、西三面高而南面低,形成一簸萁状地势。境内东有子午岭  相似文献   
7.
在土壤氟污染及其危害的调查研究中,如何准确的测定土壤样品的含氟量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据资料报导,目前土壤测定中广泛采用的蒸馏-比色法,虽能满足一般测定要求,但实验所需设备较多,操作繁琐,费时费事。近年来,我们根据贵阳地化所等单位关于“岩石和矿物中氟的测定方法”的研究,结合土壤的特点,在查明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对实验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试用碱熔-氟离  相似文献   
8.
随着碲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和对环境的污染,人们对它的生物学效应、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存在状态、价态的关系日趋关心。因此,环境样品中痕量的不同价态碲的分别测定,已为分析化学工作者所重视。其中氢化法原子吸收和无焰原子吸收法报导较多[1—9]。 我们在用巯基棉纤维富集多种微量元素[10—12]、分离有机汞与无机汞[13]、砷(Ⅲ)与砷(Ⅴ)[14]、锑(Ⅲ)与锑(Ⅴ)[15]、硒(Ⅳ)与硒(Ⅵ)(16)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巯基棉对碲(Ⅳ)和碲(Ⅵ)截然不同的吸附性能加以分离富集,然后用氢化法原子吸收分别测定的新方法。 本法与文献报导的数种方法相比,富集倍数大、测定灵敏度高、分离简便、选择性强,且有效地消除了多种共存元素干扰,可直接准确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的碲(Ⅳ)和碲(Ⅵ)。  相似文献   
9.
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土壤中,按植物对其能否利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为植物直接吸收的,称为有效性金属,它包括水溶性金属和土壤胶体吸附的代换性金属;另一类则是必须经过各种途径,才能逐渐转化为对植物有效的金属,被称为无效的或是间接有效的金属,和难溶性化合物,不溶性土壤矿物,微生物及有机质等土壤成份中的金属。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20世纪后40年潜在蒸散趋势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气候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和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方面,对于控制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质能交换的重要气候因子--蒸散,研究相对较少。蒸散在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多个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日照、温度、风速、湿度等。蒸散也是陆地和大气间能量、水汽传送和气候变化监测的敏感因子。蒸散的变化趋势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状况,并对农业生产、流域开发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101个气象台站在20世纪后40年Penman-Monteith潜在蒸散(PET)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研究显示青藏高原PET在所有季节呈现减少的趋势,年平均PET倾向率为-13.1mm/10年或年总量的2.0%。在PET整体负的趋势下,1970和1980年代在平均值上的波动幅度大约是在600到700mm范围。青藏高原空间性的趋势分布随季节性波动全年仍保持稳定。PET减小趋势的台站冬春(80%)多于夏秋(58%)。尽管总体趋势是负的,但有些台站PET表现还是正的趋势,最大年的正负PET趋势台站在柴达木盆地的南部,分别是84.8mm/10年和-79.5mm/10年。论文还进一步探索了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因子对PET趋势的影响。在青藏高原,风速是影响PET趋势最重要的因子,相对湿度次之,而日照时数的变化作用不明显。由于青藏高原上稳定的日间温度限制了温度趋势对PET的影响。因此,负蒸散趋势被认为与地区性季风环流强度的降低有关,而非日照时间的减少。也就是说,降低的PET趋势显示出与全球变暖情景中预测的水文循环增强相反。由于不均匀的青藏高原气象台站分布,进一步的探索最好增加遥感方法获取没有台站地区的PET数据,以便对整个青藏高原的PET的时空分布进行深入研究。图4表5参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