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科技构成了其关键要素。本文基于PREEST系统模型。首先提出了一套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分析法。就中国1987~2001年度的综合发展指数与协调发展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基于研究成果。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正在蓬勃发展,它是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的最佳选择。本研究以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为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典型生态工业园的结构特征。通过分析网络密度和簇系数,确定了生态工业园区网络集聚特征;通过平均最短距离计算确定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性;分别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这三个方面对网络进行中心性分析,识别中心度高的企业以及高链接度的企业;用结构洞判断节点的等级以及通过核心-边缘结构确立生态工业园中节点的异质性。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分析为生态工业园区提供了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利用网络的结构分析可以找到园区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顺利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文元 《绿叶》2010,(12):22-25
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登上新台阶的必然体现,也是发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必然选择。中国未来30年仍将是高速增长的30年,充分认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于制造业的创新和提升,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突破瓶颈的整体构想。推动绿色制造,维系发展质量,实现发展公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对杭州市部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备性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从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理4个方面,对2008年以前杭州市编制的部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完备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完备度不一,一些应急预案具有较高的完备度,而一些应急预案完备度偏低;大部分应急预案在灾害监测与预警方面具有较高的完备度,部分应急预案在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灾害后期处理完备度偏低;各应急预案中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灾害风险评价、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灾后的保险理赔、重要设施的安全防护、启动应急避难场所等基本事件的缺失率较高,反映了部分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灾害全过程管理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IPAT方程出发,发现了环境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或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环境影响强度的倒U型曲线、人均环境影响的倒U型曲线和环境影响总量的倒U型曲线。根据此规律,可以将该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到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阶段、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到环境影响总量高峰阶段以及环境影响总量稳定下降阶段。在环境演变的不同阶段,主要驱动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增长更多地由资源或污染密集型技术进步驱动;在资源消耗或污染物强度高峰到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阶段,主要由经济增长驱动;而在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到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峰阶段以及总量高峰以后的发展阶段,则主要由节约高效技术或污染减排技术进步来驱动。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环境与发展关系基本上处于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的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向人均环境影响高峰过渡阶段,这同时意味着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人均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总量高峰的跨越是异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6.
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 ,研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灾害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直接建立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比较困难。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方法 ,讨论了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在投入 -产出表中的表达方式 ,建立了灾害损失评估的定量分析模型 ,并以农业为例 ,分析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总产值损失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洪水灾害快速评估的承灾体易损性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水灾害易损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了开展洪水灾害快速评估,对不同洪水灾害流域和同一洪水灾害流域中的不同地区、不同承灾体(财产分类)、不同致灾因子(水深和历时等)条件,以财产的损失率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本文介绍了洪水灾害易损性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和功能模块划分,并且在系统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损失率数据库等几个重要的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设计,给出了系统的部分运行结果。本系统在与GIS、遥感等空间技术结合后,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洪水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与预测分析工作,同时,本系统亦可独立作为对区域洪水灾害易损性研究的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分区的意义与目的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区域间自然条件、历史进程和人文环境差异显著。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模式各异,对生态环境的胁迫强度不一。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综合载体,其中经济是-个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职能的重要组成.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往往是其所在区域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核心中枢.这些城市既体现着各自区域内经济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往往占有着大量的资源,消耗了相当多的能源.2006年GDP排名100强的城市,GDP贡献率为67.36%,同时用电量占全国的41.59%,用水占全国的58.02%,天然气(含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使用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75%以上,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的重点区域.因此,本文应用Tapio脱钩模型定性定量相结合地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中国百强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其中,我国多数东部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建立在高能耗基础上;西部城市整体从1998年开始,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状态急剧恶化;东北地区的城市则从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以来,其能源消耗增加率发生了明显增加;而我国中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值增长较为缓慢.根据脱钩数据的时空耦合结果,以期帮助我们找出更为适宜的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王毅 《绿叶》2008,(8):46-52
探索低碳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低碳道路的核心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应该是一条立足于基本国情并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道路,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重点是围绕提高能源效率和构建清洁的能源结构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