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0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计算模拟二沉池流态,解决了二沉池流态测定的难题,该模拟方法速度快、精度高、不需要实型池.通过对实际池的计算发现,周边式二沉池上溢流集中在靠池周边的区域,以垂直向上的流线为主,池中心上部存在着较大的水流死区,由此解释了该类型池澄清能力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有机污染物在底质中的含量及其在底质/水间的分配情况,对苏州河底质可能对河水产生的影响作出初步估价和预测。研究表明,对于上海市苏州河市区段,底质中的氯苯、多氯联苯、六六六、滴滴涕、多氯酚不大可能对河水产生二次污染;在西藏路桥附近河段,底质中多环芳烃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在天原化工厂——北新泾河段,底质中多环芳烃和一氯酚可能会对河水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3.
在用亚硫酸钠和碳酸钠混合液吸收含碘废气的过程中遇到了亚硫酸钠被空气氧化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在静止吸氧和鼓泡充氧二种条件下亚硫酸钠被空气氧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实验表明,在吸氧条件下,pH值对Na_2SO_3的空气氧化速率有很大的影响,该氧化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鼓泡充氧的条件下,Na_2SO_3被氧化速率显著加快.在不同的pH值、温度以及催化剂存在情况下,Na_2SO_3的浓度均随时间呈直线下降.本文也给出了用亚硫酸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吸收含碘废气的实际工艺过程,回收碘的质量符合中国药典的标准.为减少空气氧化造成Na_2SO_3的损失,亚硫酸钠溶液宜新鲜配制。  相似文献   
4.
许勇  吴善良 《环境化学》1993,12(1):13-18
本文详细论述了CuO-ZnO的特性与沉淀过程中pH值变化、沉淀剂种类、沉淀剂的加料方式和催化剂的热处理条件,以及活化气氛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中运用了XRD,BET,XPS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其表面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到了催化剂的最佳含量组成和催化剂活性组份可能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5.
羧甲基壳聚糖处理印染废水试验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用羧甲基壳聚处理毛巾厂的印染废水,得出了用羧甲基壳聚糖在pH3.0-5.0,加入量在70ppm下有最好的处理效果的结论并与常用的絮凝剂作比较,具有脱色率、COD法除率高的优点,探讨了羧甲基壳聚糖絮凝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钛基燃烧催化剂的抗硫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柏存  汪仁 《环境化学》1993,12(1):19-23
本文研究了钛基非贵金属燃烧催化剂的硫中毒过程及载体吸硫特性。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抗硫能力与载体吸硫量有关,不同催化剂的抗硫性能为:Cat.3>Cat.4>Cat.5>Cat.1>Cat.2,本文还讨论了硫中毒机理。  相似文献   
7.
MnO2.CuO/Al2O3催化剂上CO的常温催化氧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CO常温氧化的催化剂——MnO_2·CuO/Al_2O_3。考察了活性组分MnO_2,CuO的相对百分含量,浸渍溶液的酸度、焙烧温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发现催化剂的活性与其差热分析的脱水峰及分解反应(MnO_2→Mn_2O_3)的峰温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程序升温的方法分析焦化废水的有机组分,并对萘等主要的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用硝基乙烷作辅助溶剂配制出进行理论吸附实验所需的稳定萘水溶液。5种吸附剂对萘水溶液和焦他废水的静态吸附结果表明,上海15#炭为最佳吸附剂,并发现焦化废水中其它成分的存在对萘有强烈的竞争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计算模拟二沉池流态,解决了二沉池流态测定的难题,该模拟方法速度快、精度高、不需要实型池.通过对实际池的计算发现,周边式二沉池上溢流集中在靠池周边的区域,以垂直向上的流线为主,池中心上部存在着较大的水流死区,由此解释了该类型池澄清能力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液膜萃取法处理有机磺酸型工业废水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含高浓度4-硝基甲苯-2-磺酸(NTS)的工业废水采用液膜萃取法处理。研究了萃取过程中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外水相的pH、内水相氢氧化钠浓度、油内比的选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讨去除NTS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外水相pH为4,内水相氢氧化钠浓度为5.0%-7.5%,油内比为1∶0.5-1.25,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可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NTS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99.4%和9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