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河道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会影响河道水质和感观,开发了一种蓝藻消减装置,对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消减去除,以叶绿素a含量作为主要指标,判断该装置对蓝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潜水泵频率50 Hz、扬程8 m、进水压力0.23 MPa的条件下工作7 d,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5.2%以上;用质量分数为5%的含酶清洗剂对滤膜进行清洗,滤膜通量可恢复到初始通量的96%,说明蓝藻未对滤膜造成不可逆污染,滤膜清洗后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
以2017年无锡高新区危险废物产生数据为依据,对不同类别和不同行业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进行统计,分析危险废物的处置利用现状,从增加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立危险废物收集点等方面对现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4.
为充分利用剩余污泥(WAS)中有机物,探究经游离亚硝酸(FNA)预处理后的WAS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采用不同浓度的FNA(0~2.11 mg/L)对WAS进行预处理,考查WAS中细胞破解、有机物溶出及WAS发酵同步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FNA浓度的增加,系统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蛋白(PN)和可溶性多糖(PS)浓度分别提高98.80%、220.46%和93.63%,溶解型胞外聚合物(S-EPS)和疏松结合型胞外聚合物(LB-EPS)中 PN 和 PS 浓度均有大幅增加。经 FNA=2.11 mg/L 预处理 60 h 后,VSS 和挥发分比(f)分别降低19.09%和8.84%,污泥累积粒径分布D_(10)、D_(50)和D_(90)分别下降25.61%、33.80%和38.31%,细胞由紧凑型向松散型转变。同时,FNA预处理可使WAS同步反硝化系统NO_2--N去除率提高59.13%。因此,FNA预处理能够有效破坏EPS和细胞壁,加速WAS有机物溶出,且易被反硝化过程利用,系统同步反硝化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对太湖梅梁湾(藻型湖区)和东太湖(草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梅梁湾氮磷浓度显著高于东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是东太湖4.94倍,梅梁湾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是东太湖的2.16倍;梅梁湾微囊藻数量占比为68.52%~99....  相似文献   
6.
针对太湖流域梁塘河开展底泥原位活性覆盖实验室模拟研究及工程化应用,比较多种覆盖材料对底泥氮、磷释放量的削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活性覆盖能够有效抑制底泥向水体中释放氮、磷等营养盐;沸石和细砂2种覆盖材料的抑制效果优于石灰和石膏2种钙盐;方解石+沸石组合覆盖可稳定削减TN、TP的释放量,并且平均削减率达到60%,可作为该河道富营养化控制效果最佳的覆盖材料;细砂覆盖对TP的抑制效果优于TN;膨润土覆盖对TN、TP抑制效果最差。在治理成本相近的情况下,方解石+沸石组合覆盖材料效果明显优于膨润土。建议在未来应用中结合河道污染情况及覆盖材料的相适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根据污泥的属性可将其分为危险废物污泥和一般工业污泥。对于危险废物污泥,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较多、管理要求严格,且收集、处置单位都须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相关单位和部门都更重视,而一般工业污泥的管理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一般工业污泥环境管理工作,有效防止污泥造成二次污染,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亟须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研究了一般工业污泥的产生及处置利用现状,比较了目前的处置利用方式,并在重点分析一般工业污泥环境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能为一般工业污泥处置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指出,污泥的末端处理是指对污泥进行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使污泥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目前污泥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填埋、制建材、堆肥等。针对当前我国一般工业污泥环境管理存在污泥底数不明、缺乏处置单位名单、运输转移不规范、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开发网上申报系统、规范转运过程、倡导污泥减量化、加强能力建设、增加集中收集点、建立定期咨询制度。  相似文献   
8.
魏超  陈涛  江桥  王姝  邱伟建  成小英 《环境科学》2021,42(12):5884-5895
采用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对微米沸石粉进行固定,通过批次吸附实验探究水凝珠去除氨氮的效果及其机制.结果表明:PAZ-20的投加量超过10 g·L-1时,氨氮去除率达到了 80%之上.pH为3~8时,pH增加对PAZ吸附氨氮影响不大,当pH从9增至11时,氨氮去除率随pH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AZ吸附氨氮的最佳pH为7.水温为5~25℃时,氨氮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上升,25~35℃内略有上升,水温升至401,氨氮去除率有所下降.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PAZ吸附氨氮.PAZ-20对于水中阳离子的吸附能力为:K+>Mg2+>Na+>Ca2+.共存阳离子对PAZ吸附氨氮的影响程度为:K+>Na+>Ca2+>Mg2+.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微米沸石粉被良好地固定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中.PAZ可用于黑臭河道的治理,且受共存阳离子的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9.
对2010年太湖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pH、温度、氧化还原电位、含水率、孔隙度、粒径、总磷和烧失量这8种理化指标和Cu、Zn、Ni、Cr、Pb、Ba、Mn、Co和V这9种重金属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大小为:Mn>Ba>Zn>Cr>V>Ni>Pb>Cu>Co,且各重金属含量均超过背景值,这9种重金属与太湖流域地质作用紧密相连,同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和重金属空间分布分析可知,北太湖段和南太湖段重金属含量均从湖岸向湖心有所减少,西太湖段重金属含量从湖岸向湖心有所增高,湖心区重金属含量分布相对均匀.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不同重金属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正相关性,反映其具有同一污染来源.通过PCA和PMF分析可知,太湖重金属来源多样,交通和工业复合源是最主要的来源,成岩作用是第二主要来源,农业是第三主要来源.此外,收集分析了2000~2020年太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情况,通过重金属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可知,Cu、Zn、Ni、Cr和Pb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均呈下降趋势.这为太湖今后的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