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对2000~200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的5个垃圾场中垃圾渗滤液的金属离子成分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锑(Sb)、砷(As)、铬(Cr)、铁(Fe)、镍(Ni)、钠(Na)、钒(V)、硒(Se)等8种金属在渗滤液中的质量浓度超过EPA地表及饮用水标准,其中比较严重的是As,Fe和Na,每年都超EPA标准.推测该地区地表或地下水体被As,Fe,Na污染的可能性很大.对其他还未列入监控标准的金属也做了来源及危害分析.同时与国内某垃圾场渗滤液中的金属成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垃圾场渗滤液只有汞(Hg)超国家V类水体标准,但还在美国EPA容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菌株Sphingomonas sp. FL降解溴氨酸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了1株澳氨酸降解菌.其可以溴氨酸为唯一碳源进行降解并使其脱色,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将其归为鞘氨醇单胞菌属.溴氨酸降解和菌株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pH 7.0,摇床转速100 r/rain,(NH4)2SO4作为氮源,在此条件下,溴氨酸(100 mg/L)在14 h内的脱色率可达99%.低浓度NaCl(<2%)对脱色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NaCl(≥2%)对脱色产生抑制.以Haldane底物抑制模型表征溴氨酸初始浓度对脱色的影响.确定当初始浓度为1 393.5 mg/L时可取得最佳比降解速率1.4 h-1.菌株不能将溴氨酸完全矿化,至反应终点52.4%的有机碳得到去除.利用GC-MS和HPLC-MS分析代谢产物显示.溴氨酸降解的中间产物是邻苯二甲酸,终产物可能为2-氨基-3-羟基-5-溴苯磺酸或2-氨基-4-羟基-5-溴苯磺酸,邻苯二甲酸可经3,4-二羟基苯甲酸途径进一步降解而被菌体利用.  相似文献   
3.
浸提分离法提取皂素清洁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通过溶剂提取将游离皂苷与淀粉、纤维等成分分离,从源头上减少用水量、耗酸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皂素清洁生产工艺。首先对溶剂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90%(体积比)乙醇溶液,料液比1∶7,沸腾回流提取3 h,重复提取3次。然后通过气质联用(GC/MS)分析了皂素废水的有机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清洁工艺皂素产率为1.51%(降低3.82%),用酸量比传统工艺减少了71%,头道液COD浓度降低了46%,每100 g原料排放的COD总量下降了84%;皂素废水的有机物污染物主要为糠醛及其衍生物,清洁工艺废水的有机物含量更低,更易降解。  相似文献   
4.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的现有对策有效度进行分析.针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查阅总结现有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构造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对策的层次分析结构图,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对策的权重,得出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现有对策的有效度排序依次为走垃圾产业化道路>建立示范小区>加大资金投入并完善收费制度>政策法规的完善及严格执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合理设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中,生态足迹形象地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1)生态足迹的理论背景、相关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与能值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等综合应用的趋势;(2)生态足迹在全球、国家、地区尺度上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国际贸易、能源、旅游、交通、饮食等领域的应用进展;(3)土地互斥假设、全球面积单位、等效因子取值以及研究尺度方面的局限性。最后,本文指出了在多指标整合、污染影响分析和家庭消费尺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晚期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I-BAF),探讨了水力停留时间(HRT)、游离氨(FA)、pH、溶解氧(DO)对晚期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的影响和碳氮比(C/N)对同步脱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HRT为2 d,对应氨氮负荷为0.26~0.3 g/L·d,保持出水FA在1 mg/L以上,pH在79左右,DO控制在1.3±0.2 mg/L时,最利于实现短程硝化。DO是影响短程硝化的决定性因素,DO>1.6 mg/L时,短程硝化可能向全程硝化转化。投加碳源NaAc并控制C/N在1.6~2.2,可以使部分亚硝氮直接通过同步反硝化去除,提高总氮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污染沉积物AVS对水丝蚓体内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珠江三角洲一条典型城市污染河流中11个采样站位沉积物、上覆水和底栖动物样本进行了分析,测定了寡毛纲颤蚓科底栖动物水丝蚓(Limnodrilus sp-)体内的Pb、Zn、Cu、Ni、Cd含量及沉积物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AVS),以及同步提取金属(Simultaneous Extracted Metals,SEM)、有机碳(OC)等环境指标,分析r生物指标与环境指标之间的关系,主要目的是探讨重污染区域沉积物AVS对水丝蚓体内重金属积累的影响.所测28个样品水丝蚓体内重金属含量BIO Pb、BIOzn、BUOcu、BIONI、BIOCd的均值分别为0.108、3.087、1.106、0.250、0.016μmo1.g-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丝蚓体内重金属积累(∑B105)与沉积物重金属含量(∑SEM5)显著相关(r=0.795,P<0·01).当SEM大于AVS时,大部分站位水丝蚓体内重金属较高,但当SEM小于AVS时,水丝蚓体内重金属含量也不低(均值为4.074lxmol.g-1).∑RIO5 与(∑SEM5-AVS)无相关性,与(∑SEM 5-AVS)/foc的相关系数为0.725(p<O.05),表明OC也是重金属生物积累的重要影响因子,将其作为SEM-AVS判据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鲁雪梅  熊鹰  张广之  倪晋仁 《环境化学》2012,31(10):1580-1589
采用原位沉淀-空气氧化法将锰氧化物负载于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D001上,制备出一种新型锰氧化物-阳离子交换树脂复合材料Mn-D001,并对该材料吸附水中Pb2+、Cd2+、Cu2+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TEM、XRD以及XPS的分析结果表明,负载的锰氧化物以MnO2的形态存在.基于单一金属离子静态吸附的一元体系实验表明,Mn-D001比D001对Pb2+、Cd2+、Cu2+具有更高的吸附选择性,在高浓度竞争离子Ca2+、Mg2+、Na+共存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重金属去除率;Mn-D001对Pb2+、Cd2+、Cu2+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R2>0.99).在温度为303 K时,Mn-D001对3种重金属的饱和吸附容量可分别达到476.19 mg.g-1、243.90 mg.g-1及196.08 mg.g-1,优于原有树脂D001.基于复合重金属离子竞争吸附的二元、三元体系的实验表明,Mn-D001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顺序为Pb2+>Cu2+>Cd2+,吸附能力由原有树脂D001以及负载的锰氧化物的性质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中AVS 与 Cr 的生物积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区域为珠江三角洲一条典型城市污染河道,采集了13个站位沉积物、上覆水、间隙水及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分析.阐述了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 AVS)与沉积物、上覆水、间隙水中的Cr(Ⅲ)和Cr(Ⅵ),以及寡毛纲底栖动物水丝蚓(Limnodrilus sp.)体内Cr含量的关系;围绕“Cr假设”,探讨了城市重污染河道AVS与Cr的生物有效性的关系,以拓宽AVS作为沉积重金属生物毒性判据的应用范围.各站位沉积物总Cr均值为329.57 mg/kg,是背景值的9.4 倍,显示研究区域属于重度Cr污染区;沉积物及上覆水Cr(Ⅵ)均较低,表明其中的铬大部分为Cr(Ⅲ).研究区域AVS较高(均值为650.38 mg/kg),间隙水总Cr含量较低(均值为68.42 μg/L).除了Z1站位外,间隙水Cr(Ⅵ)均低于检出限,表明在AVS值较高的站位间隙水Cr(Ⅵ)很低.各站位水丝蚓体内总Cr含量(以DW计)为12.46~38.99 mg/kg,均值为25.85 mg/kg,高于类似研究的结果,证明水丝蚓体内Cr的积累较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水丝蚓体内Cr含量与间隙水总Cr显著相关(r=0.614, p<0.05),因间隙水总Cr主要组分为Cr(Ⅲ),故在Cr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中,间隙水中的Cr(Ⅲ)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
对北京市2009-2011年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电能消耗进行研究,通过对现行几种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对比和现场调查,采用逐层分析法,将电能消耗从处理设施上分为三大层次:单元-工艺-场站.结果表明,2009-2011年北京市各垃圾处理场处理渗滤液的耗电量基本不变.对于同一场站来说,生化处理单元的电能消耗一般高于其他3个单元,反渗透单元的电能消耗高于纳滤单元.填埋场和粪便消纳站中垃圾总量与渗滤液产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且单位垃圾产生的渗滤液量为:消纳站>填埋场;填埋场和粪便消纳站中渗滤液产量与电能消耗也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且单位渗滤液耗电量为:填埋场>消纳站.北京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全过程中节水潜力约为165.94万t·a-1(近3年北京市垃圾处理年度中水回用量均值为31.22万1·a-1),粪便消纳站存在最大节水潜力,填埋场次之,分别占总节水潜力的89.58%、6.69%.粪便消纳站单位垃圾的节水量最高,平均值为0.02575 t·t-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