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抗压实验法厌氧颗粒污泥机械强度的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首先对厌氧颗粒污泥样品进行筛分,然后测定其机械强度,解决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现有抗压实验法出现的精确度与重现性较差的问题。通过对不同来源厌氧颗粒污泥样品机械强度的测定、对比分析发现,厌氧颗粒污泥的机械强度大小与反应器的规模、反应器所采用水力负荷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且与其主要金属元素(Ca、Fe和Mg)含量的大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单液滴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水中多环芳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液滴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建立了检测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研究了萃取溶剂种类、萃取时间、搅拌速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单液滴微萃取条件,该法用于水中PAHs的检测,16种PAHs的线性范围为0.2~7.0μg/mL,相关系数≥0.9784,检出限为0.002~0.190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7.1%~15.1%,加标回收率在81%~122%.  相似文献   
3.
社会日益发展,科技进步显著,城市高快化建设,应运而生的是发展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建设和影响不分高下,不加治理则得不偿失。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评价分析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对产生的问题提供可行的治理办法,进而使建设和环境能更大程度的两全其美。  相似文献   
4.
5.
西安冬春季PM10中碳气溶胶的昼夜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为探讨西安市大气碳气溶胶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06-12-19~2007-01-21 (冬季)和2007-04-01~2007-04-30 (春季)连续采集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采用IMPROVE热光分析法分析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昼夜浓度.结果显示,冬季白天PM10及其中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5.0、 62.4和7.5 μg/m3,夜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48.7、 66.1和6.9 μg/m3,对应春季白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7.9、 26.7和6.9 μg/m3,夜晚分别为362.1、 31.9和8.6 μg/m3.冬季白天OC与EC的相关系数为0.44,较之春季0.81要差,主要与冬季采暖期燃料的多样性有关.碳气溶胶组分中,冬季白天和晚上二次有机碳气溶胶(SOC)的平均浓度为8.9和10.2 μg/m3,远高于春季(2.8和3.4 μg/m3),说明冬季较高的OC排放及较低的大气扩散能力利于碳气溶胶中SOC的生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燃煤排放及郊区的生物质排放对碳气溶胶有重要的贡献,而春季机动车的贡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西安冬春季PM10中碳气溶胶的昼夜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西安市大气碳气溶胶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06-12-19~2007-01-21(冬季)和2007-04-01~2007-04-30(春季)连续采集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采用IMPROVE热光分析法分析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昼夜浓度.结果显示,冬季白天PM10及其中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5.0、62.4和7.5μg/m3,夜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48.7、66.1和6.9μg/m3,对应春季白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7.9、26.7和6.9μg/m3,夜晚分别为362.1、31.9和8.6μg/m3.冬季白天OC与EC的相关系数为0.44,较之春季0.81要差,主要与冬季采暖期燃料的多样性有关.碳气溶胶组分中,冬季白天和晚上二次有机碳气溶胶(SOC)的平均浓度为8.9和10.2μg/m3,远高于春季(2.8和3.4μg/m3),说明冬季较高的OC排放及较低的大气扩散能力利于碳气溶胶中SOC的生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燃煤排放及郊区的生物质排放对碳气溶胶有重要的贡献,而春季机动车的贡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SMBR法处理印染废水的膜污染减缓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SMBR法处理印染废水膜污染进行研究,从减缓膜污染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验得到了针对实验系统的膜污染的几个影响因素,确定了系统的临界压力和临界通量,并证明在临界压力和通量下膜污染明显减缓;膜组件倾斜于30°放置,压力增长缓慢;系统在临界压力0.015 MPa左右进行空曝气时,膜通量恢复了4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