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斌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8):755-757,768
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乡村旅游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和广阔发展前景,将成为重庆城市带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从旅游学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产品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特征,其发展历史较短而速度过快,已出现了众多棘手的问题。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分析,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规划编制、精品培育、设施完善、资源保护、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示范带动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侧与需求端主体认知异位、场所服务能力存疑的问题,通过对公众应急避难选择意愿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建构以场所安全性、识别度、可达性、熟悉度为指标准则,以场所内部设施齐备度、视线可及性、标识完备度、路径清晰度、宣传教育力度等10项具体内容为指标因子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用性评价方法,并结合对重庆市沙坪坝商圈地区的案例调查与实证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提出基于实证反馈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问题诊断与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是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2001~2018年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度,结合植被覆盖度变化类型提取模型及分布指数,揭示了库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植被以高和中高覆盖度为主,其分别占库区总面积的65.72%和28.61%。18年来,库区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为0.14%;(2)库区植被稳定类型占总面积的79.50%,植被改善占16.71%,植被退化占3.79%。26个区(县)中,长寿区、江北区等7区的植被改善面积小于植被退化面积,存在生态退化风险;(3)高程小于500 m、坡度小于6°的区域植被退化优势显著;高程500~1 100 m的区域植被改善为主导类型;坡度6°~15°的区域无明显优势分布;高程大于1 100 m、坡度大于15°的区域植被稳定和植被改善类型为优势分布;(4)库区不同坡向上,平坡上的植被退化类型显著,当坡向由阴坡向阳坡转变(西坡→南坡,北坡→东坡)时,植被覆盖度变化优势分布类型由植被退化型转变为植被改善型。研究结果揭示了三峡库区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对库区生态环境评价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以重庆市南岸区为研究对象,从基础地力、利用条件、区位条件3方面筛选出12个指标,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引入熵权法、障碍度模型等测算各评价单元的建设潜力和建设难度系数,最后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耦合两者评价结果,提出了南岸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结果表明:南岸区已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条件的耕地面积约76.6 hm~2,占永久基本农田总量的11%,其余624.19 hm~2耕地可通过土地整治逐步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在空间上,建设潜力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广阳镇,建设难度等级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按照先易后难的建设原则,建设时序也需遵循从北向南的规律依次开展整治工程。研究结果可为南岸区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地经济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土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土地系统和谐发展的前提,其协调状况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以三峡库区2007年、2010年、2014年的指标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三峡库区经济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4年三峡库区土地经济与土地利用间的协调发展状况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处于协调性较差的状态,60%的区域的协调发展系数处于0.2以下,江津区等6个区域在0.2—0.3的范围,重庆主城区的协调发展系数最高,一直维持在0.7以上。该研究可为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山地城市特征和PSR概念模型,构建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该指标体系能反映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各个方面,评价结果符合重庆市的实际水平;2研究期内,重庆市环境承载力呈现逐步上升态势;3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与日俱增,但在政府引导措施等因素的作用下,大部分压力指标得到有效控制,状态和响应指标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强  庞容  代富强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634-637,592,64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是衡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因此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进行研究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及其演化进行分析,构建了能较全面反映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协调性的两大指标系统,并采用协调度的计算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10年的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协调性的差异普遍存在;从协调性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近10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环境协调性较高的区域呈聚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旅游发展效率及其演化是衡量区域旅游市场发育状况和过程的重要参考。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3年的旅游发展效率及其演化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旅游发展效率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的时空异质性,从国家尺度、区域尺度、省市自治区尺度层面对旅游发展状况及其演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整体偏低,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旅游发展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看,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旅游发展效率较高,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效率演化最明显;从旅游发展效率演化重心转移看,除2004年和2007—2008年外,全国旅游效率演化程度的空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
土壤保持服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代表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所起到的削减和改善作用。以万州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运用降雨、DEM等数据建模,探讨万州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万州区土壤保持总量为1 435.84×10~5t/a,单位面积年均土壤保持量为417.91 t/(hm~2·a),具有较高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重要性;(2)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布受地形和人类活动等的显著影响,东南部山地区域较高,而铁峰山与方斗山之间的长江河谷较低,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分布状况大致相反;(3)坡度角度,15°~25°坡度区产沙量最大占全区的41.56%,8°~15°区域次之,这两个坡度区人地矛盾最为集中;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侵蚀最为强烈,而林地侵蚀微弱并表现出很高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对万州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胶体是多种污染物迁移进入地下水的主要载体.为探究地下水中胶体颗粒的长期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小流域浅层井中胶体颗粒浓度及井水理化性质进行了1 a的原位观测.结果表明:浅层井水中胶体颗粒含量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异(CV0.5),胶体颗粒质量浓度峰值可达到14.68 mg·L~(-1)(相应的数量浓度为1.34×109L~(-1)),出现在非雨季,由人为取水扰动所致.雨季中前期大雨产流的物理扰动能有效增加井水中胶体颗粒浓度,后期暴雨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井水化学性质(EC、Ca2+、Mg2+、DOC)是影响胶体颗粒浓度动态及存在形态最重要的因素.该地区作为饮用水源的浅层井在雨季中前期可能受到因增加的胶体颗粒输入而辅助迁移的农化物质(如农药、P等)对井水质量安全的威胁,建议加强该时段内降雨后井水中胶体及井水理化性质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