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二溴硝基甲烷为研究,采用单一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光照强度、初始物浓度、自由氯、溴离子、pH值等影响因子对二溴硝基甲烷光降解的影响,探讨了二溴硝基甲烷的光降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二溴硝基甲烷在紫外光条件下的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光降解效率随二溴硝基甲烷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光照强度和pH值增加而增加;溴离子的存在能促进二溴硝基甲烷的光降解;添加自由氯能够显著加快二溴硝基甲烷的光降解效率,并且会使二溴硝基甲烷在光降解的过程中转化为以一溴一氯硝基甲烷为主的其他卤代硝基甲烷.此研究结果可为水处理过程中控制二溴硝基甲烷的形成、降低水质安全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徐正超  刘阳  王世琦  马聪  方峰 《化工环保》2019,39(4):408-412
以季铵盐改性硅藻土为吸油剂,采用吸附—电化学组合工艺处理拉丝废乳化液,优化了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乳化液pH为5.0、吸油剂加入量为20 g/L、反应温度为25 ℃的最优条件下吸附除油15 min,然后在清液pH为8.5、阳极电流密度为4 A/dm2的最优条件下电化学反应4 h后,废水无色无味,COD为43 mg/L,ρ(NH3-N)=0,ρ(Cu)= 1.6 mg/L,ρ(Zn)= 3.7 mg/L,浊度为1.1 NTU,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居民住户用电消费的回弹效应对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但从居民住户微观调查视角对用电回弹效应进行分析并剖析回弹效应影响因素的文献较为少见。本文基于CGSS数据库1969个居民数据,采用双对数模型测算中国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并通过分组回归法探讨影响回弹效应的因素。得到以下结论:①中国居民用电消费存在回弹效应(43.51%),表明当用电效率提高时,预期节电量的43.51%将被用电成本降低导致额外增加的电量消费所抵消;②人均收入对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具有显著作用,收入水平与回弹效应呈现倒V型趋势;③性别差异对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存在显著影响,男性消费者的回弹效应明显高于女性。鉴于上述结论,政府在制定居民节能政策时需要重视电力消费的回弹效应,并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和性别差异采取针对性举措。  相似文献   
4.
刘欣  王君燕 《环境工程》2021,39(12):19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垃圾随意堆积或填埋,使得大量非正规建筑垃圾堆积场出现,“垃圾围城”现象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因此,研究建筑垃圾的空间布局现状与对策对于我国建筑垃圾空间布局优化发展十分重要。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基于谷歌地球与GIS软件识别非正规建筑垃圾堆放场地的个数、地理位置、面积以及与居民点和河流的距离等信息,得出垃圾分布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的点位、分布及高程等空间布局特征,厘清非正规垃圾场空间布局问题,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建筑垃圾的管理提供参考,降低“垃圾围城”风险。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非机动车间的行驶安全性及道路通行效率,亟须探究非机动车间干扰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规避措施.以成都市内两条物理隔离式非机动车道8 h视频共3 971条非机动车间干扰数据为基础,界定了 7种非机动车间干扰类型,利用Z检验并构建多项式Logit模型,确定了影响各种非机动车间干扰的影响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结果表明,周期交通量、干扰发生地点、路边停车、行人过街、干扰发生时段、车辆类型、车辆载人情况、车辆载物情况对于非机动车间干扰产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人-车-环境角度,提出道路重新规划、加强骑行人安全教育、增加道路设施、规范车辆出行4个方面的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态沟渠和生物滞留池因其良好的径流污染控制能力和生态效益,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单一的生态沟渠或生物滞留池在农村径流污染控制中常存在氮磷去除效果不稳定和基质易堵塞等问题.将两者串联构建组合系统,利用生态沟渠预处理去除部分污染物,可降低生物滞留池污染负荷和减轻基质堵塞;同时在生物滞留池中设置淹没区并添加天然载体碳源提升系统脱氮效果.研究了载体碳源、降雨强度和干湿交替等条件对生态沟渠-生物滞留池组合系统控制农村径流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稻草和木屑两种天然载体碳源分别将生物滞留池段的TN去除率提升19.9%和20.4%.模拟降雨强度从小雨增至大雨时,外加碳源组合系统COD、 NH+4-N、 TN和TP去除率平均下降17.0%、 16.8%、 20.4%和17.2%,其中生态沟渠段对4种污染物的去除贡献平均降低16.3%、 13.0%、 24.2%和22.1%.干湿交替运行可提高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相较连续进水,干旱3周后木屑组TN平均去除率提升12.3%.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显示,木屑组和稻草组生物滞留池样品的α多样性高于对照组;投加载体碳...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地铁车站防火安全韧性,以设计方案为切入视角,基于防火安全韧性的吸收、抵抗、恢复和适应能力4个维度,构建基于ANP-熵权法面向设计的地铁防火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逼近理想解法建立地铁车站防火安全韧性设计评价模型,通过3个已建地铁车站(青岛、沈阳、福州某地铁车站)的设计案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应用案例中,沈阳某地铁车站设计防火安全韧性最高,福州某地铁车站设计防火安全韧性最低,需进一步提升防火安全能力。评价结果与各案例的实际运行阶段基本吻合,研究思路和结果对改善地铁车站的防火安全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结构面长期强度的确定对工程岩体长期安全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水泥砂浆结构面试件分别进行了不同法向应力条件的剪切应力分级剪切蠕变试验和循环剪切应力松弛试验的基础上,分别利用过渡蠕变法、应力-应变等时曲线法和应力松弛法对结构面的长期强度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过渡蠕变法确定的长期强度精度依赖于蠕变试验中加载应力级的划分;等时曲线法将长期强度值视为考虑时效作用的屈服强度值,结果偏保守;应力松弛法考虑了循环加载条件应力松弛的终止条件和长期强度之间的关系求得,结果合理明确。该研究对考虑时效作用的工程岩体安全稳定性支护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 GCL 材料应用于路基工程时的抗碾压性能,选用颗粒型双层无纺布 GCL 和颗粒型 GCL 进行室内击实损伤试验和现场碾压试验。首先统计击实试验后两种 GCL 破坏情况,然后将 GCL 材料放入土柱模型槽内测试模拟降雨后材料的隔水性能,最后测试现场碾压试验后两种 GCL 的拉伸强度和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击实损伤试验造成的 GCL 破坏主要表现为刺穿型孔洞和表面无纺布的破坏,击实损伤试验后两种 GCL 隔水性能均有下降。现场碾压试验后,两种 GCL 拉伸强度均有小幅下降,渗透系数增大,但它们的值仍符合钠基膨润土防水毯的力学与抗渗要求。因此,GCL 具有较好的抗碾压性能。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除臭剂的筛选、复配及其除臭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取作为除臭微生物制剂的候选菌株,从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筛选了4株具有对NH3和H2S高效降解菌株,分别标记为CC3、CC7、CC13和CC16.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菌株CC7、CC13和CC16组成的复配组合除臭效率最优,其复配比例为1∶1.5∶0.5,对NH3和H2S的去除率分别为83.56%和70.25%.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微生物除臭剂最佳除臭条件:除臭时间为60 h,菌剂使用量为5%,除臭温度为30℃,初始培养基p H值为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