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土中五氯酚的降解转化动态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研究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的还原转化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室内培养实验条件下,PCP在水稻土样品中降解比较迅速,在反应17 d时,实验添加的PCP能够完全被还原转化。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PCP的添加明显改变了水稻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其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在PCP降解完之后逐渐恢复。原始土壤以及添加PCP的土壤样品中其优势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PCP添加刺激了水稻土中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地杆菌科(Geobacteraceae)、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等脱氯相关的微生物菌群繁殖,成为PCP降解过程中的优势菌群,有利于PCP还原降解。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土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脱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河涌底泥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5年3~5月对广州市主要河涌底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采样分析。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河涌底泥受有机物、植物营养盐、石油类和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其它污染物,如硫化物、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等以及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包括DDT、666、PCBs、PAHs等污染并不严重,污染总体呈由老城区向外围逐步降低的态势。随后根据河涌底泥的主要污染特征进行了较为粗略的污染区划,并指出污染重点控制区域。  相似文献   
3.
磷素(P)兼具重要养分元素的利和潜在面源污染的弊,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固存行为及其迁移转化过程受到广泛关注.该研究选取黄、红壤中典型矿物(针铁矿、赤铁矿及高岭石)为模式矿物,在排除pH干扰的条件下,开展了共存阴(As(V))阳(Cd(II))离子对矿物表面P(V)固存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V)在不同矿物表面的吸附效...  相似文献   
4.
苏子贤  刘赛红  管玉峰  陶亮 《环境科学》2023,44(7):3970-3977
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结合表面物理化学表征等手段,研究了As(Ⅴ)和Cd(Ⅱ)在针铁矿界面上的相互作用过程,解析了As(Ⅴ)和Cd(Ⅱ)在针铁矿界面共吸附过程中形成三元络合物的形态.结果表明:(1) As(Ⅴ)和Cd(Ⅱ)在针铁矿界面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2) As(Ⅴ)在针铁矿界面吸附均以内圈吸附为主,具有单层吸附的典型特征,Cd(Ⅱ)在针铁矿界面单吸附过程与As(Ⅴ)类似,而添加了As(Ⅴ)的共吸附过程则出现了外圈吸附,呈现多层吸附的典型特征;(3) As(Ⅴ)和Cd(Ⅱ)共存时可通过静电作用以及形成三元络合物的方式相互促进对方在针铁矿界面上的吸附;(4)通过对比各种表征结果,推导As(Ⅴ)和Cd(Ⅱ)在针铁矿上共吸附过程中生成了“Fe-As-Cd”形式的三元络合物.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土壤-氧化铁界面重金属元素微化学相互作用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近20年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回顾与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前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文章基于Citespace V5.2软件以及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与CNKI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系统地分析了1999—2018年近20年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热点、进展与存在的问题。首先从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及其流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与生态管理等6个方面对国际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热点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又进一步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等3个方面对国内近20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追踪与分析;讨论了目前国内研究中存在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尚待深入、评估方法科学性有待提高、研究结果应用性不强等3个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及综合应用研究、建立更加精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指标与方法、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区域集成和尺度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城市低影响开发面源污染治理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面源污染是指通过降水淋洗大气和冲刷地表而形成携带多种污染物的地表径流,以地表污染物溶解、扩散的形式污染城市受纳水体。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源污染逐渐成为中国城市水体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优化并推广城市低影响开发(LID)面源污染治理措施是当前缓解城市面源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文本综述了城市LID治理措施相关研究进展。在高流量城市区域,机动车排放等人类活动和大气沉降是氮磷污染物、有机物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等几种城市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城市主要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城市面源污染,而工程措施分别从源头、迁移与终端3个过程控制面源污染,以生物滞留系统、绿色覆盖、透水铺装以及人工湿地系统4主要的LID工程治理措施为例。文章综述了这4种LID工程治理措施的基础结构、对几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采用改进方式后去污效果。治理措施的治理效果常因填料基质堵塞、温度变化、植物腐烂与设施材料耐受性下降等问题而受到影响,因此文章同时讨论了这些工程措施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针对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展望,如选择吸收能力稳定的植物与搭配方式、采用简易的辅助性措施缓解填料基质堵塞以及探索新的促渗能力与耐受性强的材料等。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炭对华南典型红壤水分渗透及持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壤是华南地区典型的土壤类型之一,其质地粘重,易于板结,尤其保水性差,易干旱,改善红壤的持水能力对于提高红壤的农业产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生物质炭被广泛应用于红壤的酸性改良,而对红壤水分特征影响规律研究较少。为了探究生物质炭对红壤水分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南方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稻壳炭-红壤的比例分别为0(CK)、3%(RHC-3)、5%(RHC-5)、10%(RHC-10),采用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质炭对红壤水分渗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入渗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处理均降低了土壤水分的入渗率,且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水分入渗率不断降低,入渗起始阶段水分入渗率表现为:RHC-10RHC-5RHC-3CK,最后入渗率趋于稳定。采用离心机法研究了不同炭土比(W0-0;W1-1%;W3-3%;W5-5%;W10-10%)红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运用Gardner和Van Genuchten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都可以很好地描述红壤的持水特征,拟合系数分别在0.928和0.998以上。当生物质炭添加比例为5%(W5)时,Gardner模型参数A值最大,表明持水能力最强。Van Genuchten模型表明,W5处理土壤饱和含水率最高,随着炭土比增加,α值不断降低,说明土壤保水性增强。从拟合曲线可以看出,在较低的土壤吸力(1 000 kPa)作用下,各处理含水率下降较快,当土壤吸力为1 000 kPa时,5个处理土壤含水率分别下降了25.86%、38.15%、38.27%、36.88%、31.64%;而在较高土壤吸力(1 000-6 000k Pa)时,土壤质量含水率下降速率减慢,当土壤吸力6 000kPa时,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逐渐趋于平缓,并且在此吸力范围内,W10处理土壤质量含水率最高。另外,红壤的毛管持水量表现为W10W5W3W1W0。总之,生物质炭添加到红壤后降低了水分的入渗率,添加适量生物质炭可提高红壤的饱和含水率,增强红壤的持水性能。  相似文献   
8.
蔬菜施不同肥料对产量和土壤肥力的贡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控制施肥对蔬菜和土壤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施肥对土壤肥力的保护功能,探讨蔬菜合理的有机肥施用量,在不同质地土壤上,田间试验小白菜、苦瓜、豇豆三种蔬菜施不同量有机肥,收获时测定其产量、品质及试验前后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在施适量无机NPK的条件下,每造蔬菜的有机肥(禽畜粪便,下同)施用量,砂土上小白菜为4500kg/hm^2、苦瓜和豇豆为3000kg/hm^2;在壤土上,小白菜和苦瓜均宜施3000kg/hm^2,豇豆则宜施4500kg/hm^2;在粘土上,小白菜每造只宜施1500~3000kg/hm^2的有机肥。(2)有机肥必须与无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才能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效果。(3)施有机肥3000-4500kg/hm^2 适量无机肥可使土壤有机质水平保持在种植蔬菜前的质量分数水平,该施肥量和方式不仅可使蔬菜高产、优质,还有利于保护土壤肥力。(4)对蔬菜产量的贡献,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处理对蔬菜产量的贡献最大,来自土壤的效应由小到大依次为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化肥→有机肥,进一步反映合理施肥有利于保护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
珠江流域土壤中碳库的存量与通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珠江流域各主要环境介质中不同形态碳含量的分析和计算,得出该流域0~1.0m范围内土壤碳库的存量为1.36×1013kg,占中国陆地碳库总量的9.51%,全球碳库总量的0.907%;流域净碳输入量为4.141×1010kg/a,碳通量912.74kg/(hm2·a),初步计算表明珠江流域可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碳汇区。另一方面,人类活动造成流域内有机碳的大量流失,其中,水土流失损失的碳8.01×109kg/a,植物收割及森林砍伐从土壤-植物系统中携带出的有机碳高达6.26×1011kg/a,这将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因此促进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存储是提高本流域土地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调查并分析了广州市蔬菜地土壤和菜心中主要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菜心中某一重金属元素和土壤中元素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Cd更易在菜心体内造成累积;总体上菜心中重金属质量分数与其在土壤中的质量分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菜心中Pb、As的积累分别取决于土壤中Pb、As的质量分数,土壤中Pb和As还分别促进了菜心对Cr、Hg的吸收,Pb对菜心中Cd的累积表现为协同作用;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临界值可为今后无污染蔬菜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