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德氏假单胞R-8菌脱硫的“硫饥饿”诱导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专一性脱硫菌德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lafieldii)R-8为出发菌株,构建了含有重组质粒pRT-D的重组菌株R-8-D.在不同硫酸盐浓度条件下,研究了R-8和R-8-D脱硫的"硫饥饿"诱导机理.结果表明,在充足的Na2SO4(>0.023 mmol L-1)条件下,R-8菌首先利用硫酸盐生长,脱硫酶的合成受阻遏,DBT不被利用,而R-8菌处于"硫饥饿"状态(Na2SO4浓度≤0.023 mmol L-1)时,诱导了脱硫酶的合成,能利用DBT生长;Na2SO4在临界浓度以上时,R-8-D菌阻遏了脱硫基因的报告基因lacZ的表达,低于临界浓度时不抑制lacZ表达.本实验结果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证实了R-8菌脱硫属"硫饥饿"诱导类型,并首次确定了脱硫微生物"硫饥饿"诱导的硫酸盐临界浓度为0.023 mmol L-1,为构建高活性的、不受硫酸盐抑制的脱硫工程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图10表1参14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利用Cu-Fe复合金属氧化物净化水中磷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剂的制备过程中,加入Cu可以显著提高吸附剂对水中磷的净化效率,Cu的适宜加入量为Cu/Fe摩尔比1∶2。在磷净化过程中,p H值对Cu-F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净化效率有显著影响,较低的p H值有利于磷的净化;水中磷的净化率随吸附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宜的投加量为0.2 g/100 m L;吸附剂对水中磷的净化速度较快,磷的吸附率在5 min内达到87.08%,吸附2 h达到平衡,磷的净化率为98.85%;Cu-Fe复合金属氧化物净化水中磷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磷的最大吸附量为11.36 mg/g。  相似文献   
3.
钢铁生产流程污染贡献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钢铁生产过程污染贡献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2个典型案例(钢铁联合企业A和B)的各工序污染贡献整体性评价. 结果表明:企业A和B各工序污染贡献排序基本相同,与实际情况相符,但企业B各工序污染贡献综合评价值低于企业A,表明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可以大幅降低过程的污染强度;铁前工序是钢铁行业污染最为严重的环节,是清洁生产技术升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草浆碱木素的过氧化氢氧化氨解的工艺过程,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过氧化氢氧化氨解的影响。在最佳的工艺条件,120℃, 90 min 反应时间, 20%过氧化氢用量和20% 氨水用量下,得到的氨化木质素总氮11.62%,氨态氮4.12%。研究表明过氧化氢完全可以替代氧气作为木质素氧化剂,为草浆碱木素转化成有机肥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改性粉煤灰对含磷废水进行净化,考察了pH、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pH为9时,磷净化率达到最大值。(2)当改性粉煤灰用量为30g/L时,磷净化率可达99.53%,磷净化后质量浓度为0.91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二级标准限值(1.0mg/L);当改性粉煤灰用量为40g/L时,磷净化率可达99.75%,磷净化后质量浓度为0.48mg/L,达到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限值(0.5mg/L)。(3)改性粉煤灰对废水中磷的净化速度较快,吸附5min即可使吸附过程达到平衡;进一步提高吸附时间,磷净化率及净化后浓度几乎不再变化。(4)吸附温度对磷净化率的影响较小,当吸附温度为20~40℃时,磷净化率为97.00%~98.62%。(5)改性粉煤灰对磷的吸附等温线较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1/n=0.374,吸附过程易进行,改性粉煤灰可作为磷的吸附剂用于废水中磷的净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城市垃圾中3种典型的固体有机废弃物——锯木屑、纸张和塑料的热解产物(分别简称木炭、纸炭和塑料热解物)为原料,水蒸气为活化剂制备废弃物基活性炭时钙化物含量对活化过程、活性炭吸附性能(以碘值表征)及其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化物可加快活化反应的速度,且钙化物含量在1.5%时活化反应速度即已不再随钙化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则随钙化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同时钙化物对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基本无影响,但降低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微孔孔容及中孔孔容;钙化物的2种前驱体(即CaO和Ca(OH)2)对活化过程具有相同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酶蛋白的热稳定性是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化工程学等学科长期所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研究了多种添加剂对绿色木霉纤维素酶热稳定性的影响.在60℃的溶液中,多元醇(乙二醇、甘油、赤藓糖醇、木糖醇和山梨糖醇)能提高该酶的热稳定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赤藓糖醇、木糖醇和山梨糖醇促进酶的热稳定性呈线性增高;适当的多元醇分子长度对该酶的热稳定性有最优的保护效应;不同浓度和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对该酶的热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无机盐中,单价金属阳离子比二价金属阳离子更能显著地提高该酶的热稳定性;酶液溶剂的改变直接影响着该酶的热稳定性,该酶在D2O溶液中比在水溶液中稳定,其酶活半衰期延长了2.6倍.研究表明,热环境使酶蛋白分子的螺旋结构发生变化而失活,但某些溶质和溶剂的存在可能通过作用于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而影响该酶的热稳定性.图7参15  相似文献   
8.
外电流对生物膜空隙率和分形维数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切片结合图象分析技术研究外电流(≤25 A/m2)对自养、异养/自养生物膜空隙率和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电流作用时,自养、异养/自养生物膜的空隙率分别由最外层的大约92%和96%减少到最内层的54%左右;分形维数分别由1.1和1.05逐渐增大到最内层的1.4左右.随着通过反应器的电流密度增大,2种生物膜的最外层空隙率均略有下降,分形维数略有增大,而在生物膜内层,空隙率和分形维数受电流影响均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