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81.
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质知识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野外综合地质考察和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延庆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概括了地质公园内人文景观资源。在此基础上,对公园的资源及旅游开发条件进行评价,进而从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体制和公园发展等方面提出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构想,为延庆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确保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2.
收集了研究区内2008年的历史数据和2018年采集的最新数据,共计278个样品,分析测试了土壤环境污染常提及的Cd、Hg、As、Pb、Cr、Cu、Ni、Zn共8类重金属元素,利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估法评价研究区内西河和耒水2条河流周边的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结合反距离空间插值法以及空间几何分析,直观地展示出研究区2008—2018年土壤重金属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采集的2期数据中除Cr外,Cd、Hg、As、Pb、Cu、Ni、Zn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均存在点位超标的情况,说明该研究区中整体存在重金属污染;通过单因子指数评价可知,2期数据单因子指数平均值排前2位的均为Cd和Pb,Cr平均值最小,研究区内2期数据Cr超过98%点位均属于优先保护类点位,Cd、As、Pb均存在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管制值的点位;污染增强区主要分布于采矿及冶炼企业密度较大的西河中上游、耒水上游和耒水下游3个区。为防止今后土壤重金属污染进一步增强,建议对3个高值区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3.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4.
中国193个城市规划区土壤微量元素污染与健康风险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表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土壤污染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凸显.为了系统研究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3个地级以上城市规划区表层土壤1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污染水平和暴露风险,利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综合污染指数(IPI)对土壤微量元素的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采用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量化了居民暴露于城市土壤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城市规划区表层土壤As、Be、Cd、Co、Cr、Cu、Hg、Ni、Pb、Se、Tl、V和Zn等13个元素含量中位值分别是9.25、2.14、0.174、12.4、68.4、28.2、0.095、27.7、31.1、0.29、0.61、82.7和82.2 mg·kg-1,相比于城市土壤背景值,Cd、Hg和Se是含量变化比较显著的元素.Igeo值表明城市规划区表层土壤污染最严重的是Hg,其次是Se和Cd,污染程度介于无污染至中度污染之间,其他元素无污染.综合污染指数IPIN显示:全国有22个城市规划区土壤已达到重度污染,16个城市达到中度污染,湖南省株洲市是全国土壤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郴州市、黄石市、株洲市、湘潭市和龙岩市等5个城市规划区土壤暴露对未成年人具有潜在非致癌风险,其中土壤Pb摄入是引发风险的主要因素.建议在综合污染已达中度到重度污染的城市开展详查,摸清土壤污染状况及污染地块分布,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实施污染调控和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85.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明清皇家陵寝的典型代表,它完美地将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建筑与风水理念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随着遗产地旅游的持续升温,文化遗产地面临着旅游承载力危机、遗产保护与杜区居民的矛盾、遗产完整性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的困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控制旅游人数、合理规划、整体性保护、多元式开发等策略,以进一步推动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6.
在对殷墟世界遗产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管理体制滞后、生态状况欠佳、遗址展示不完善、宣传和营销滞后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健全管理体制、注重遗产教育、完善生态环境监控体系、改进现有展示手段等策略,以促进殷墟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7.
温其谦  阎秀兰  申俊峰  李鸣凤 《环境科学》2019,40(11):5090-5097
为探索青龙满族自治县半壁山金矿矿业活动地区砷赋存的矿物特征及其对农田土壤砷的污染特征,应用矿物学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矿业周边的矿石、废石、底泥、河流及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在偏光显微镜下发现半壁山金矿周边的土壤与矿石、废石中均存在含砷矿物——毒砂,且废石中的毒砂已出现风化氧化现象,氧化的毒砂容易在土壤中迁移释放砷,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由于矿业运输活动以及土法冶炼的影响,砷主要分布在道路两旁或村民聚集地的农田耕层土壤0~20 cm,但在小巫岚村中也发现个别点位深层土壤砷含量高的现象.小巫岚村和高杖子村土壤砷的含量范围在7. 2~196. 2 mg·kg~(-1)之间,砷的超标率分别为45. 9%和82. 1%.根据RAC法评估,小巫岚村和高杖子村农田土壤主要处于低-中等风险,其中小巫岚村部分土壤点位已处于高风险.总体上,半壁山矿业活动周边含砷矿物毒砂部分已出现氧化现象且农田土壤砷的累积明显,可能会对当地的农作物以及长期居住在矿区周边的居民产生危害.建议对土壤-农作物-大气-人体系统开展砷的风险评估,并进一步对含砷矿物毒砂风化过程中的转换规律和机制进行研究,为耕地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8.
南阳盆地东部山区土壤锗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南阳盆地西南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南阳盆地东部山区表层(0~20 cm)土壤及深层(150~200 cm)土壤锗(Ge)的含量情况、空间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表层土壤Ge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阳盆地东部山区表层和深层土壤ω(Ge)平均值分别为1.39 mg·kg-1和1.45 mg·kg-1.表层土壤Ge土地质量评价等级划分中处于一等丰富等级的点位占比为12.77%,处于二等较丰富等级的点位占比为32.22%,其中表层土壤Ge含量丰富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变质岩发育区和小片的花岗岩发育区.研究区表层土壤Ge变异函数的最优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块金效应值为0.434,表明表层土壤Ge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受随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富集因子显示表层土壤Ge有93.61%的点位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但存在6.39%的点位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研究区土壤Ge来源主要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但表层土壤Ge的富集主要受到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石英和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复制的科技和文化艺术价值。本文从中国建筑遗产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现状中发现其存在着自然威胁、人为破坏、政府制度疏漏及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在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科学监管、法律法规、民众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推进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0.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3):190-195
以华东地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为依托,通过分析华东地区金矿床成因及控矿特征,重新划分了7个矿床类型。在矿床类型划分和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地区金矿成矿系列,共划分了4个成矿系列组合13个成矿系列和14个成矿亚系列,讨论华东地区不同成矿类型的金矿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