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15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21篇
基础理论   136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建立3块标准样地(天然沼泽、1990s和1970s排水沼泽),于2014年生长季期间,采用静态箱-快速温室气体分析仪野外原位观测CO2和CH4排放通量.结果表明:沼泽排水增加了土壤温度(5,20,45cm),但降低沼泽水位;1990s[(680±329)mg CO2/(m2·h)]和1970s排水沼泽[(973±234)mg CO2/(m2·h)]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分别较天然沼泽增加了200%和330%,但CH4排放通量[(0.78±0.52)mg CH4/(m2·h)]和[(-0.01±0.02)mg CH4/(m2·h)]较天然沼泽分别降低了90%和100%;综合考虑两者排放通量,1990s[(186±89)mg C/(m2·h)]和1970s排水沼泽[(265±64)mg C/(m2·h)]生态系统碳(C)排放通量较天然沼泽分别增加了180%和300%.天然沼泽、1990s和1970s排水沼泽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与5cm土壤温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仅1990s排水沼泽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与水位存在显著负相关.天然沼泽生态系统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5,20,45cm)存在显著正相关,但1970s排水沼泽生态系统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20,45cm)存在显著负相关,1990s排水沼泽生态系统CH4排放通量与水位存在显著正相关.沼泽排水显著增加了若尔盖高寒沼泽生态系统C排放通量,降低了沼泽C汇功能,可能增强区域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82.
我国荒漠化基本特点及加快荒漠化地区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扩展快,危害深。虽然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只是局部地区得到了治理,荒漠化整体上仍在扩展,这些严重制约了荒漠化地区乃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荒漠化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防治荒漠化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消除贫困、促进荒漠化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民勤绿洲目前面临多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绿洲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荒漠化加剧,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以及耕地的白色污染等.本文分别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要解决民勤绿洲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同时采取各项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发展节水农业,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同时保护天然植被,恢复盐渍化土地,集中回收地膜减少白色污染等.这样才能逐步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避免民勤绿洲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相似文献   
84.
为了解流域地形空间参数和其它参数的精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nnAGNPS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利用三峡库区黑河小流域观测资料校准了AnnAGNPS模型,分析了1.5-12.5m格网尺度DEM对地形参数和模型负载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5~12.5m格网尺度DEM对流域径流量、洪峰流量、总N输出影响不显著,但对泥沙、总P、有机碳输出影响显著.三峡库区类似小流域宜采用5m格网尺度DEM,AnnAGNPS模型较不适合于尺度较小、坡度较大的小流域泥沙负载预测.  相似文献   
85.
亚热带典型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唐国勇  吴金水  苏以荣  郑华  李昆 《环境科学》2009,30(7):2047-2052
以我国亚热带四类典型景观单元表层土壤为对象,对比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四类景观单元SOC含量加权平均值差异明显,以平原湖区加权平均值最高(25.10 g·kg-1),其次为喀斯特低山(20.84 g·kg-1)和红壤低山(17.75 g·kg-1),红壤丘陵平均值最低(12.07 g·kg-1).四类景观单元SOC含量变异系数在24.06%~43.76%之间,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平原湖区景观SOC含量主要分布区高于20 g·kg-1,其它三类景观单元主要分布区则相反.四类景观单元SOC密度加权平均值大小顺序与SOC含量高低极为一致,其顺序为平原湖区(6.12 kg·m-2)> 喀斯特低山(4.30 kg·m-2)> 红壤低山(4.25 kg·m-2)> 红壤丘陵(3.04 kg·m-2).研究结果揭示成土母质、耕作强度、地形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比例是SOC含量景观变异的主要原因,亚热带地区典型景观单元土壤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碳库.  相似文献   
86.
利用根箱开展了树木修复过程中不同酸化剂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阿特拉津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毒害作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时间推移呈总体下降趋势;单纯的树木修复并不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酸碱调节剂的施用改变了根际微域的土壤环境,对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产生刺激作用。酸碱调节剂对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其利用氮源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升华硫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降低,氢氧化钙对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7.
通过测定干旱沙区不同年代人工植被固沙区土壤剖面1 m深度容重和有机碳、全氮含量,估算了人工固沙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特征及其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干旱沙区人工固沙植被演变过程中,0~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呈增加趋势;有机碳氮储量表现出了固沙初期的显著增加期(<16 a),随后的缓慢增加积累期(16~25 a),及后期的显著增加期(>25 a),该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0~20 cm的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增加程度随深度增加有降低趋势,并且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和全氮储量远大于深层土壤(20~100 cm);固沙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增加体现在0~100 cm各个深度,而随后积累期主要体现在0~20 cm深度,固沙后期的增加也主要在0~20 cm深度,20 cm以下增加不明显;0~100 cm深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表聚性随固沙植被演变越来越明显.明确了降水<200 mm的沙区人工固沙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改变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更好地理解干旱人工植被区的碳循环特征和预测该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8.
河北衡水湖湿地汞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河北衡水湖湿地为调查对象,采用均匀设点采样分析,研究了衡水湖湿地大气、表层水和土壤/沉积物中总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同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衡水湖湿地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衡水湖湿地大气总汞含量变化范围为1.0~5.0 ng·m~(-3),平均值为(2.9±0.85)ng·m~(-3);表层水总汞含量变化范围为0.010~0.57μg·L~(-1),平均值为(0.081±0.053)μg·L~(-1);土壤/沉积物总汞含量变化范围为0.001 0~0.058 mg·kg~(-1),平均值为(0.027±0.013)mg·kg~(-1).衡水湖湿地汞污染分布特征为,表层水总汞浓度岸边显著高于湖中(P0.05),湖中沉积物总汞浓度显著高于岸边土壤(P0.05);岸边大气总汞浓度与土壤总汞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高浓度汞富集总伴随剧烈的人为活动.地积累指数法表明衡水湖湿地地区汞污染为清洁程度;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衡水湖湿地地区汞污染风险为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89.
目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大难题.以武陵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人工林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踏查选定樟树-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地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在无石漠化、轻度石漠...  相似文献   
90.
研究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是了解植被-环境关系的基础,也是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论文以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个不同类型群落的土壤为对象,在测定10个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特征及其差异性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全磷是影响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特征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区土壤除了全磷和有效磷不足以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和亚热带其他类型森林相比养分十分丰富。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性均存在差异,与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