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4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长江南通站含沙量及水化学变化与流域的风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0—2001年间长江河水含沙量递减趋势方程为:S=-4.7273a 582.94。近些年来泥沙含量递减趋势可能会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应引起社会的关注。长江河水化学组分在1997-2001年的5年间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影响较为有限。河水中HCO3^-与Ca^3 占主导地位,占总离子当量浓度的55%以上。主要受到碳酸盐类溶解的控制。硅酸盐类的风化过程较弱,可能主要是钙镁硅酸盐类的溶解,对流域离子的总体贡献不大。岩盐、石膏和芒硝的水解对河水中的Na^ 、SO4^2-和Cl^-的贡献最大。由此长江流域发生的主要风化过程有:白云石和方解石的溶解、钙镁长石的分解和岩盐、石膏、芒硝等的水解过程等,这与长江流域的岩石特征是基本一致的。粗略的估计.大气CO2对河流中HCO3^-的贡献量占河水中离子总当量浓度的20%左右,其余80%河水溶解质为风化岩石提供。  相似文献   
82.
调查了2009年枯水期和丰水期胶州湾河流入海口和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壬基酚污染状况,并初步估算了胶州湾陆源壬基酚的入海通量。结果显示,入胶州湾各河流水体中壬基酚浓度差异较大,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为0.11~3.17 μg/L和0.09~10.8 μg/L,其中墨水河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娄山河、海泊河、跃进河、李村河、大沽河、镰湾河和白沙河,而洋河污染则相对较轻;各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壬基酚浓度相对稳定,枯水期和丰水期为0.11~0.17 μg/L和0.15~0.29 μg/L。枯水期和丰水期胶州湾壬基酚入海通量分别为6.5 kg/d和11.8 kg/d。  相似文献   
83.
以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NPA-SH)为基础,运用电致化学发光技术(ECL)和磁性微球分选技术对其进行改进,成功建立了用于赤潮藻类定性定量分析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ECL-MP)检测新技术.设计微小原甲藻特异性NPA探针并对其进行联吡啶钌和生物素标记,优化磁性微球使用量,在ECL检测装置中启动电化学反应,建立光信号与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目间的ECL-MP分析曲线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标记后的NPA探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实用性;4μg是检测20μL目标藻杂交混合液的最适磁性微球使用量;在最适条件下,微小原甲藻细胞数的线性分析范围6.25×102~4×104个;比较ECL-MP和显微计数方法的样品检测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二者无显著差异(t-检验).ECL-MP方法为实现微小原甲藻现场样品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4.
针对浒苔氮吸收代谢机制,通过连续培养实验研究浒苔生长-衰亡过程中不同形态氮在藻体和培养液中的分布和迁移.结果表明,浒苔在生长期吸收NO3--N(17.37μmol/(g·d))而衰亡期向胞外释放NH4+-N(0.84μmol/(g·d));在生长期胞内NO3--N占无机氮(DIN)73.75%~92.15%,在衰亡期NH4+-N占无机氮60.87%~92.13%;培养液中溶解有机氮(DON)浓度持续增加,其中<1kDa组分占64%~98%,> 1kDa组分占2%~36%.在培养期藻体细胞吸收DIN速率平均为8.96μmol/(g·d),释放DON的平均迁移速率约为59.57μmol/(g·d).通过收支模型计算,浒苔将近60% DIN转化为以<1kDa组分占优的DON并分泌到胞外.由此可以推测,近海浒苔爆发可以在月际尺度上对水体生源要素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5.
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2002年4月30日~5月17日和2002年8月26日~9月10日东海两个航次硅、磷、氮营养盐12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采用连续函数拟合的方法计算了营养盐界面交换速率.结果表明,春、夏季SiO3-Si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上均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转移,平均交换速率为4 12 mmol/m2·d.PO4-P、NH4-N、NO2-N和NO3-N则随站位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平均交换速率分别为-0.01、0.48、-0.02和-0.07 mmol/m2·d.平均两个航次的结果,SiO3-Si、PO4-P、溶解无机氮(DIN)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分别为3 18×1012、-7 37×109和2.95×1011mmol/d,可提供维持东海初级生产力SiO3-Si的55%、DIN的5.1%.  相似文献   
86.
黄、东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形态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2000年10月和2001年5月航次黄、东海的无机砷进行了测定.两个航次中黄、东海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8)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21.和12.~23.nmoL,L,亚砷酸盐(As3 )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2.4和0.1-9.2 nmoL/L,2000年秋季TDIAs和As3 的含量明显低于2001年春季.长江对黄、东海的影响非常显著,是主要的物质来源之一.黄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平面分布表现为沿岸和东黄海交界处高,黄海中部冷水团区含量较低.东海自长江口向西南琉球群岛沿伸的PN断面中,TDIAs和As3 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自长江口向中央海区递减,然后由于受到黑潮水入侵含量又开始升高.东海陆架区As3 的含量、分布受到浮游植物活动的影响,表现出与叶绿素含量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7.
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溶解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2002年6月对小清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大面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调查区域内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发现在小清河河口内存在低氧区。结合盐度、COD、营养盐的分析数据,查明了小清河河口内形成低氧区的主要原因是小清河径流带来的大量有机污染物所致。  相似文献   
88.
大气湿沉降对营养盐向长江口输入及水域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卫红  王江涛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3):208-210,216
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大气湿沉降对营养盐向长江口输入及其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口区降水中无机氮浓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增长的趋势,到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水平.长江口湿沉降的营养盐年输入通量远小于河流,但短期输入通量很大.降水过程本身可形成很重要的非点源污染,加速水域短期富营养化,此外降水会改变表层的营养盐结构、盐度、pH等,进而影响到水域生物的群落结构.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增加,暴雨出现日数增多,降水对河口水域富营养化的短期效应更加突出,应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9.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假单胞菌摄取烷烃的强化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考察了2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以正十六烷为底物生长的不同方式,并初步探讨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烃类降解菌摄取烷烃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菌株O-2-2在正十六烷中的生长明显快于PS-1,生长过程中O-2-2分泌出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正十六烷被完全乳化.另外,O-2-2菌细胞表面疏水性高于PS-1,而加入鼠李糖脂使得菌体细胞中脂多糖含量减少,菌细胞表面疏水性明显提高.上述结果表明,鼠李糖脂主要通过乳化疏水性底物和提高降解菌表面疏水性两种机制强化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对烷烃的摄取.图6表1参14  相似文献   
90.
采用内核密度估计方法对黄海西部降水pH值年度/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降水pH值年度内核密度估计图相似,呈典型双态分布,以低pH值峰为主.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夏、冬季相近,低pH值峰为主,秋季高pH值峰为主.该海域降水pH值特征是陆源输入与海源输入相互影响的结果.根据数据非正态分布特点,采用bootstrap模拟取样获得的降水pH代表值显示,黄海西部降水总体呈弱酸雨特征,年度与季节性pH代表值都呈弱酸性,且年度降水pH值变化范围要大于季节性变化,降水酸性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季节性特征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