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170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共培养体系中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生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当龙须菜起始生物量为0.5 g·L-1时,在彼此隔离的共培养体系中,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最大密度降低并且对数生长期缩短;但这种抑制作用明显弱于在藻体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中的抑制作用,说明藻体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克生作用是导致龙须菜对锥状斯氏藻抑制作用的主要原因.当龙须菜起始技生物量为0.2 g·L-1时.对隔离共培养体系中的锥状斯氏藻胞内营养盐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单独培养组锥状斯氏藻胞内硝酸盐含量是共培养组的1.5倍,说明龙须菜能够通过竞争性吸收环境中的硝酸盐来降低锥状斯氏藻胞内硝酸盐的储存含量,从而有效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192.
采用PCR技术和同尾酶手段,构建了猴金属硫蛋白(mMT)α域的串连体,并构建了表达MT α串连体的工程菌,获得了表达二聚串连体(MTα2)、三聚串连体(MTα3)、五聚串连体(MTα5)的工程菌.结果表明,工程菌在0.1 mmol·L-1IPTG诱导3h后表达量最高.Cd2 浓度为0.5mmol·L-1时,对照菌pGEX-2T/BL21生长受到严重胁迫,工程菌表现出较强的抗性,MTαn/BL21(n=2、3、5)生长几乎不受到胁迫;Cd2 浓度为1.0 mmol·L-1时,MTα5/BL21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Cd2 浓度为0.5 mmol·L-1时,工程菌对镉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其中富集能力最强的是MTα3/BL21(76%).与对照pGEX-2T/BL21相比,MT/BL21对锌吸附能力显著提高.而转化有MTα串连体基因的工程菌对锌的吸附能力没有提高,说明工程菌对Cd2 的吸附特异性增强.结构预测显示,MTα、MTα2、MTα,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依次增加,推测突变蛋白的疏水性增强,三维结构稳定.MTα4、MTα5二级结构中,α螺旋数目减少,尤其是MTa5,其a螺旋几乎完全遭到破坏,疏水性大为降低.对基因工程菌吸附镉的实验表明,MTα3/BL21对镉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富集容量.  相似文献   
193.
于2007年7月下旬在辽东湾进行了29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9种;其中包括多毛类18科24种,甲壳动物15科19种,软体动物13科24种,棘皮动物4科6种,其他类群5种.整个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现象不明显,优势度指数大于1%的物种仅有5种,分别为光滑河篮蛤、日本倍棘蛇尾、日本浪漂水虱、纽虫和西格织纹螺.调查区内底栖动物种类数、栖息密度以及生物量的高值区与低值区呈斑块状互相嵌套.大型底柄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68.28 m-2,平均生物量为22.75 g/m2;其中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30.52 m-2,生物量为6.92 g/m2;多毛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4.48m-2,生物量为4.15g/m2;甲壳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2.76 m-2,生物量为1.86g/m2;棘皮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6.38 m-2,生物量为8.64 g/m2.1959年渤海各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牛物量为10.29~12.83 g/m2.与其相比,除莱州湾外,目前各分区的平均生物量(16.45~22.75 g/m2)均显著升高,变化幅度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94.
主要环境因子对虾类免疫反应及疾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主要环境冈子包括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理化参数,氨氮、亚硝酸氮和硫化物等环境污染物对于虾类免疫反应以及疾病发生的影响进行综述.首先讨论了上述环境因子对虾类免疫反应的影响.介绍了各种环境因子的作用机理,对于虾类免疫指标的影响.其次讨论了环境因子对虾类疾病发生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温度对白斑综合症发生的影响.最后,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应当重视开展的4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5.
为了研究X80、EH36和45#钢在东海海域42个站位的初期腐蚀速率.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法获取出海实测的X80、45#和EH36钢2019年9月在东海42个站位的初期腐蚀速率数据,并以地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研究区内3种钢材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异特征,绘制初期腐蚀速率预测图.对于每一种钢材初期腐蚀速率的空间分布,45#钢在西南部高,东北部低;EH36钢在东北部高,西南部低;而X80钢靠近长江口海域低,其他海域高.X80、45#、EH36钢在东海的平均初期腐蚀速率分别为0.42、0.49、0.17 mm/a,并且3种钢材在东海初期腐蚀速率分布的空间变异特征明显,空间自相关性强,X80、45#、EH36钢的块金值分别为0.0148、0.0044、0.0017,变程为1000~2000 km.  相似文献   
196.
青岛近海PCDD/Fs的沉积通量、毒性当量及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高分辨率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青岛胶州湾内外表层沉积物、柱状岩心及贻贝样品中的17种毒性多氯代二苯并二 /呋喃(PCDD/Fs)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表层沉积物的SP4-8CDD/Fs含量范围在11.6~369pg/g dw,主要以P4-8CDFs为主.S2,3,7,8-PCDD/Fs含量范围4.1~232.4pg/g dw.在环流作用下沉积物中形成了明显的东-西分布格局.除河口处外,PCDD/F同系物分布基本上相同,即低氯代PCDD/Fs占主导.SP4-8CDD/Fs沉积通量从1951年起逐渐增大,STEQ沉积通量从1980年显著增大.青岛近海PCDD/Fs的来源相对恒定,推测为城市污水污泥和大气沉降.贝肉中S2,3,7,8-PCDD/Fs为2.9~5.1pg/g dw. TEQ的主要来源为2,3,4,7,8-PeCDF(35%)、2,3,7,8-TCDF(30%)、2,3,7,8,-TCDD(30%).  相似文献   
197.
用分子地球化学方法监测青岛海藻中痕量的油品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海藻采自山东青岛太平角及汇泉角,在研究其化学组成的过程中发现,抽提物饱和烃馏份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面貌具有成熟原油的特征,它们的成熟度参数C29甾20S/(20S 20R)值达0.51,细菌生源的藿烷类化合物m/z191的强度,比生源为藻类等有机质的甾烷类化合物m/z217的强度高出约—个数量级,并且存在成岩过程的热演化产物重排甾烷,这些都不是所分析的两种现代生物藻所应具有的生物标志物面貌,而是某一种成熟原油的面貌。经将样品加热模拟实验后,进一步证实山东省青岛太平角及汇泉角的海藻可能已遭现代油品的痕量污染。  相似文献   
198.
中国对虾养殖系统中无机和各形态有机N、P浓度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对虾养殖系统中无机和各形态有机态N、P浓度的周日及连续7 d的动态观测,结果表明:周日变化中,NO3-N在上午5:00观测到浓度最大值;而NO2-N、NH3-N和PO4-P在下午5:00观测到最低值,次日上午5:00出现最高值,养殖体系内有机态N、P的浓度小于无机态,且有较小的变异系数。连续7 d观测结果显示DON和DIN分别约占DTN组成的44%和56%,其中NH3-N占DIN的67%,是DIN的主要组成部分;CON仅占总DON的22.5%,但相较DON和UOC有较大的变异系数;胶体态有机物质具有最高的C/N值,表明胶体有机部分中的N含量较为匮乏,而低分子有机物质中的N含量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99.
基于桥梁全寿命周期考虑,通过对包覆防腐、涂层防腐、密封胶与涂层联合防腐等常用防腐技术的防腐材料、施工工艺和防腐时效等进行了综合经济对比分析,得出氧化聚合型包覆防腐蚀技术具备防腐蚀材料先进性、施工质量可控性等优点,是桥梁钢构件连接螺栓的最优腐蚀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200.
灾害熵:概念引入及应用案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某一区域的灾害风险反映珠不确定性。据此,本文采用信息熵的理论与方法,引入了区域灾害熵和区域灾害加权熵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选取山东省作为应用案例研究的区域,利用了1949 ̄1994年旱灾、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资料计算了旱灾、洪涝灾害的区域熵和区域灾害加权熵。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灾害加权熵可以作为表征区域灾害风险整体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本文给出了区域灾害熵计算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