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4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一体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高氨氮污泥消化液的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型固定生物膜一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实际污泥消化液,通过接种短程硝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填料,逐渐提高进水氨氮浓度并控制溶解氧浓度在0.11~0.42mg/L,系统在65d内实现了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启动.反应器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进水COD和氨氮浓度为921和1120.8mg/L,COD、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66.8%,99.0%和94.4%,总氮去除负荷为0.27kgN/(m3·d).试验表明采取逐步提高进水中消化液比例的策略,有利于一体式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快速启动.进一步分析发现系统同时存在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的脱氮途径,对总氮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67.4%~91.1%和8.9%~32.6%.  相似文献   
122.
反硝化滤池的数值模拟与模型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反硝化滤池中试系统,在滤速8m/h,进水C/N分别为4和5两种工况条件下运行,考察其反硝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C/N=5条件下,出水TN浓度由14.52mg/L下降为7.14mg/L.应用BioWin软件,构建了反硝化滤池中试系统的模型,基于滤速8m/h,进水C/N=5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应用常规灵敏度分析法(Si,j)和均方根灵敏度分析法( ),对BioWin软件中的412个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对反硝化滤池中试系统模拟结果影响最为显著的两类参数为:与甲基营养菌有关的计量学参数及与生物膜有关的参数.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选取5个灵敏度最高的参数,通过调整参数值对所构建的反硝化滤池模型进行了校正,应用于滤速8m/h,进水C/N=5条件下的运行模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应用校正模型对滤速8m/h,进水C/N=4条件下的运行结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同样能够较好地吻合.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反硝化滤池中试系统模型及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模型校正方法是有效的,可用于实际反硝化滤池工艺的模拟.  相似文献   
123.
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N2O的产生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2O是大气中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而污水生化处理已被报道是导致N2O产生的潜在人为源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N2O主要产生于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代谢过程中。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反应角度,阐述了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N2O的生成机理,同时给出了几种典型污水处理工艺N2O的产生量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对A/A/O工艺中不同处理单元N2O的释放情况进行重点论述。研究发现,对于几种典型的污水处理工艺,由于工艺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N2O的释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同一污水处理工艺,不同处理单元N2O的释放量也存在很大差别。污水处理厂中,好氧处理单元是N2O的主要排放单元,而在好氧单元中,DO质量浓度及NO2--N质量浓度是影响N2O释放量的主要因素。在综合分析硝化和反硝化过程N2O产生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DO质量浓度、NO3-和NO2-质量浓度、pH值、C/N比、污泥龄等对N2O释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4.
MBR因其显著的优势成为市政污水深度处理领域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但高昂的运行成本限制了MBR的推广应用。以北方某再生水厂大型MBR污水处理工程为例,探究所采用的新型膜装置以及合理的工艺设计对膜污染及运行能耗的控制效果。实际运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进水污染物浓度虽然有较大波动,但其出水水质稳定,各项指标优于排放标准(DB 11/890—2012《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B标准的要求。2)MBR系统采用PVDF材质,TIPS工艺制造的膜产品,膜丝强度大,组器填充密度高达895 m2/m3。3)MBR工艺采用先进的预处理系统和高强度脉冲曝气系统有效缓解膜污染,节省曝气量约25%。  相似文献   
125.
不同季节城市污水处理厂微生物群落特性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不同季节污水处理厂由于水质和温度等的变化而导致处理效果不同.为了解不同季节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了5座不同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分别在夏季(气温28℃±2℃,水温24.9℃±1.1℃)和冬季(气温0℃±3℃,水温16.8℃±1.3℃)两个时间点采集了60份活性污泥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不同污水处理厂主要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而同一污水处理厂不同处理单元(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中活性污泥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同时冬夏两季的优势菌属也存在差异,夏季主要优势菌属SJA-15FerruginibacterBlastocatellaceae的相对丰度分别为6.07%、4.50%和4.44%,冬季主要优势菌属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甲基娇养杆菌属MethyloteneraRBG-13-54-9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0.17%、3.96%和3.28%.环境因子关联分析表明,温度、总氮、NH4+-N、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并且在这些环境因子中,温度对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其次是总氮.同时,功能酶的预测分析表明,冬季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参与氮循环关键酶相对丰度高于夏季.上述结果表明,温度、水质和处理工艺均会影响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细菌群落结构,包括优势细菌及其丰度.  相似文献   
126.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降低能耗的中试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原理,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构建了处理量为15.6m3/d的中试装置.通过水动力学特性的考察,得到中试装置的经济曝气强度为96m3/(m2·h);通过经济曝气强度条件下的临界通量试验,得到污泥浓度小于13g/L时的膜临界通量区域为30~35L/(m2·h).由此确定了中试装置连续运行的操作参数,实现了次临界通量[30L/(m2·h)]条件下处理城市污水的稳定运行.能耗分析显示,该中试反应器的气水比为21:1,有效单位产水能耗为0.42kW·h/m3.  相似文献   
127.
混合污泥接种的厌氧氨氧化处理污泥脱水液的启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UASB反应器,接种由好氧颗粒污泥、厌氧颗粒污泥、氧化沟活性污泥及短程硝化活性污泥组成的混合污泥,以污泥脱水液经短程硝化处理后水质为进水,在温度(30±0.2)℃, pH值7.3~7.9,初期进水氨氮、亚硝氮容积负荷分别为0.07, 0.10kg/(m3×d)条件下,经过24d运行,氨氮和亚硝氮得到稳定同步去除,186d时TN去除负荷达0.99 kg/(m3×d).启动初期,氨氮、亚硝氮进水浓度分别为20,30mg/L,二者浓度随去除量增加而逐级增加,最高分别达到157,216mg/L;启动过程中,系统受到O2抑制以及O2和亚硝氮基质的连续抑制,分别经过了约10d和30d才得以恢复. 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与反硝化反应可以共存于系统中,产气量与总氮去除呈正比关系,可及时地指示系统运行状态,对气体成分检测,氮气含量在99.8%.在稳定期ANAMMOX反应呈pH值升高而碱度略有降低.接种混合污泥、低基质负荷启动ANAMMOX,可30d内实现稳定的氨氮和亚硝氮同步去除,180d左右启动成功.  相似文献   
128.
低C/N高氨氮消化污泥脱水液部分亚硝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缺氧滤床+好氧悬浮填料生物膜工艺,在常温(15~29℃)高溶解氧(6~9 mg/L)条件下,于好氧反应器中实现和维持了脱水液部分亚硝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调控进水氨氮负荷(ALR)、进水碱度/氨氮、水力停留时间,可以调节出水NO2--N/NH4+-N比率.当进水氨氮平均为315.80mg/L、平均进水ALR 为0.43kg/(m3·d)、进水碱度/氨氮为5.25时,出水NO2-N/NH4+-N 为1.25左右,为后续ANAMMOX 工艺创造了进水基质条件。同时将好氧区游离氨(FA)控制在1.0~10.3mg/L,实现了亚硝酸盐氮累积率70%~80%的部分亚硝化。综合分析表明:通过动态调控维持反应器内适宜的FA浓度是实现部分亚硝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适合消化污泥脱水液水质特点的新型部分亚硝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9.
改良UCT分段进水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性能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某大型污水处理厂采用中试规模的改良UCT分段进水脱氮除磷工艺处理低COD/N生活污水,重点研究了流量分配比和原水营养元素比(COD/N、COD/P和TN/P)对工艺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目的是分析探索工艺对有机物和氮磷去除机制和污泥特性.连续运行试验表明,该工艺取得稳定高效的去除性能.在进水COD负荷为0.79~0.9...  相似文献   
130.
为评估热水解时间对北京市大兴区某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不同热水解时间(15、30和45 min)对初沉污泥和剩余活性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化污泥优势类群主要分布在厚壁菌门(Firmicutes)、阴沟单胞菌门(Cloacimonad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同力菌门(Synergistota),相对丰度之和超过60%,相对丰度最高菌属为W5,占比为20.8%~54.5%,表现为少数优势物种的高丰度特征.热水解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高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浓度导致嗜乙酸产甲烷菌相对丰度减少,嗜氢产甲烷途径多于嗜乙酸产甲烷途径.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消化进泥可溶蛋白质、消化进泥pH值、消化出泥氨氮和热水解时间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4个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消化出泥氨氮对产甲烷菌属的影响最大,呈负相关关系.热水解时间与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呈负相关,较长热水解时间不利于提高厌氧消化过程微生物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