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气候变暖与我国夏季洪涝灾害风险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近十几年的月平均降水观测资料,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异常偏多和偏少的趋进行了分析,发现自70年代后期以来,东部地区降水量及降水异常偏多事件有明显的处升趋势;同时异常偏少事件则略有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扼要介绍了 GPM 技术在郯庐带东侧断裂(江苏段)调查中的应用结果;并着重讨论了利用域值判别有覆盖层的基岩类型并通过层面的连续性和盘的比较判别隐伏断裂是否存在。同时本文还提到,GPM 技术在考古勘探中对土层扰动特征的研究,可成功应用于土层裂隙的调查,这在活断层的研究中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硫干沉降测定方法及其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实验,选择Meloy285二氧化硫硫测量仪,对照方法为四氯汞溶液=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国标法),实验表明Meloy-285测量仪精神密度与灵敏度均较镐,可以满足二氧化硫干沉野外测量要求,1993年11月在南晶用涡旋相关法对二氧化硫干沉旋速度进行野外测量,取得了比较可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对广西省桂林市1988-03-16-1988-03-29出现的四次系统酸性降水,进行了降水的连续联样和过滤,用电子显微镜观测降水中的不可溶成分,共得到了12种元素,即Ar,Mg,Al,Si,P,S,Cl,K,Ca,Fe,Ni和Cr。用平均值法和聚类法,分析了桂林酸雨中12种不可溶元素的重量谱特征,以及它们与降水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我国的异常暖冬与冷冬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龚道溢  王绍武 《灾害学》1999,14(2):63-68
根据1951年以来160站观测资料对我国冬季气温进行了EOF分析,发现全国绝大部分区域的冬温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冬季平均气温能较好反映全国的整体变化特征。用全国气温等级图资料订正了1910年至1950年全国平均气温,用北京和上海2站的平均气温订正了1880年至1919年平均气温。对1880年以来的全国平均冬季气温序列取10a一遇标准,确认出近118a中共有13次异常暖冬和10次异常冷冬。还分析了西伯利亚高压和全球性的温度变化对我国冬温变化和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宪之 《灾害学》1993,8(1):66-70
1991年中国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和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成因,都在于半球间宏观天气系统侵入中国所起的作用。这个结论是从实测现象和卫星云图以及工作经验推断出来的,又用以解释暴雨的几个交出特点,然后讨论持续性特大暴雨和特别严重洪涝灾害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云下气体湿清除过程参数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玲  秦瑜 《环境化学》1992,11(1):1-11
本文发展一个雨水对云下气体清除的一维拉氏模式,它包括了气体对雨滴的对流质量输送,物种在雨水中溶解、离解和液相氧化反应。应用这模式计算了不同参数情况下,雨水对SO_2气体的湿清除系数,并讨论了雨强,SO_2,NH_3和氧化剂浓度以及雨水pH_0初值与雨水清除系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一维时变的层状云物理化学模式研究华南春季降水的酸化和对污染物的清除,其结果与外场观测大体一致.通常,在降水初期对气体和粒子的清除以云内为主,而后云下清除的比例增加.试验表明,H_2O_2 的浓度对SO_2的湿清除起重要作用,它决定SO_4~(2-)的生成和沉降量;气流辐合可以补偿污染物因湿清除的减少,从而增加沉降量  相似文献   
19.
沙尘粒子的成分和形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试剂薄膜法和X射线能谱,分析了1995年春季发生在北京5次沙尘过程中采集的单个沙尘粒子的特征,粒子按粒径分为粗粒子(d>1μm)和细粒子(1μm≥d>0.1μm),除了沙尘粒子呈不规则形状,主要集中在粗粒子段外,得到的其它主要结果如下:几乎没有沙尘粒子含有可溶性硫酸盐,含硫粒子的能谱中硫的峰也不明显,并且含有硝酸盐的沙尘粒子仅占总沙尘粒子数的11%,远远低于无沙尘时硝酸盐粒子所占的比例.这些结果说明,发生于中国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沙尘在中国大陆内传输过程中,其本身成分变化不大,仍以其源区的组成成分为主.另外在个别沙尘过程中的采样分析表明,北京市内的建筑粉尘有时也是局地的尘源,它们在粗细粒子中都有,外形呈规则的立方体结晶状,所含的地壳元素以Ca为主.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119,自引:8,他引:119  
为了解北京市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1999—2000年对各种污染物的消光系数和不同粒径太小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发现颗粒物的散射消光作用在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中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与细粒子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不同季节运用不同的回归方程,利用细粒子质量浓度可以方便快捷地估算出大气能见度的近似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