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广州城郊菜地土壤磷素特征及流失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化学分析和土壤淋洗试验对广州城郊菜地土壤磷素特征和流失风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城郊菜地土壤全磷含量极高;与自然土壤相比较,菜园土壤无机磷比例增大、有机磷比例降低;无机磷中的AI-P、Fe-P比例增加.O-P比例降低,Ca-P比例基本一致;土壤Olsen P、Bray-1 P、Mehlich-1 P、0.01mol/L CaCl_2和H_2O提取的磷含量相当高;土壤淋洗液中溶解态磷和总磷持续保持很高的浓度,土壤磷供应强度大。菜园土壤中磷进入水体引起水体磷浓度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大;土壤磷的测定值可作为土壤磷流失风险和对水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依据。菜地应作为农业非点源磷污染的优先控制区、应通过严格控制磷肥的投入和合理施肥等控制磷的流失。  相似文献   
52.
石灰预处理对树叶堆肥过程中养分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树叶干质量的0%、1.00%、2.50%和4.00%的石灰预处理树叶,24h后分别将预处理后的树叶与鸡粪联合堆肥,研究不同用量石灰预处理树叶对树叶堆肥过程中养分转化的影响。试验在自制的堆肥反应器内进行,采用间歇式强制通风的方式,进行为期59d的堆肥试验。结果表明:石灰预处理树叶24h可以有效的降低树叶中的有机质质量分数,以4.00%的石灰预处理的树叶其有机质降幅达6.00%;石灰预处理24h后,各处理pH相差不大;EC的变化与pH相似;预处理前后,各处理总氮、总磷和总钾的质量分数相差不大。用石灰预处理后的树叶堆肥有利于堆肥有机质的降解,尤以2.50%石灰预处理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堆肥w(C)/w(N)的降低,其降低幅度与石灰用量成正比;有利于减少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且氮素损失与石灰使用量呈反比;有利于堆肥NH4 -N质量分数的降低;提高堆肥终产品NO3--N的质量分数,其质量分数与石灰用量呈正比;有利于堆肥中钾的浓缩;对堆肥的pH、EC、w(NH4 -N)/w(NO3--N)和总磷的影响不大。综合考虑试验结果后认为,以4.00%石灰预处理的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53.
试论肥料对农业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超  廖宗文  刘可星  毛小云 《生态环境》2004,13(1):132-134,150
以肥料的发展先后,将肥料的发展历史分为有机时代、无机时代和有机无机复合时代;论述肥料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并对未来肥料的发展提出预测和展望。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生物肥料不仅可以节省自然资源,而且还可在有机无机复合肥和控释肥料的基础上,以有机复合肥作为基质,利用控释肥料的包膜剂、粘着剂等进行生物肥料优化组合;可以说生物复合肥料将是未来肥料发展的主流。可以预料,未来肥料是实现清洁生产、物质循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消纳转化上农业生产和现代生活所产生的废物,而且它所投入的有机复合肥,也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绿色肥料。  相似文献   
54.
亚铁氧化反硝化过程,是指亚铁氧化和NO3--N还原相结合的生物矿化过程,该过程不仅可以实现水中NO3--N脱除,还可以得到对多种污染物有较强吸附去除能力的铁矿物。构建了亚铁氧化反硝化过程的连续流式生物膜反应器,分析了反应器运行3个月后内部生成的颗粒物特性及其对重金属镉(Cd)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反应器内不同位置会生成颗粒成分不同的铁矿物,下部和中部以菱铁矿为主,上部以针铁矿为主。这些颗粒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多种有利于吸附的有机官能团,对于水中Cd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不同位置形成的颗粒物的吸附去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出水>上部>中部>下部,去除率均可达到84%以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  相似文献   
55.
不同温度桉树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元素分析、BET-N2、Zeta电位、Boehm滴定,SEM-EDS、FTIR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热解温度(300、500和700℃)下制备的桉树叶生物炭进行表征,研究了3种生物炭(BC300、BC500和BC700)对Cd2+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生物炭产率下降,灰分、pH值和Zeta负电荷量上升,比表面积增大.当Cd2+浓度为20mg/L时,平衡时间依次为80min(BC700)<360min(BC500)<540min(BC300),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8),以化学吸附为主.BC300和BC500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BC700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依次为BC700(94.32mg/g) > BC500(67.07mg/g) > BC300(60.38mg/g).在Boehm滴定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FTIR和SEM-EDS,表明生物炭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吸附和官能团络合作用.BC700吸附性能最佳,原因可能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多的负电荷量和较为丰富的官能团.  相似文献   
56.
为探明洛克沙胂(ROX)对水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采用模拟水生态系统,研究了外源添加不同浓度洛克沙胂(0、10、20、40、80和160 mg·L-1)对水生态系统砷含量及底泥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及底泥砷含量随外源ROX用量增加而增加,但随暴露时间延长水体砷含量降低的同时底泥砷含量逐渐增加。金鱼藻和鲫鱼体内均出现明显砷蓄积现象,且160 mg·L-1ROX处理的水生态系统鲫鱼毒害效应明显,暴露1 d的死亡率为100%。金鱼藻对砷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暴露32 d后砷富集量达398.1~1 538.91 mg·kg-1。不同浓度ROX对底泥真菌、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而对放线菌和氨化细菌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低浓度ROX(10 mg·L-1)对放线菌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总体上,外源ROX进入水生态系统导致水体砷污染的同时在生物及非生物媒介中再次迁移、分配和蓄积,进而对鲫鱼及部分底泥微生物生长产生毒害。  相似文献   
57.
以8W黑光灯为光源,γ-FeOOH为催化剂,加入草酸构成光化学Fenton体系,研究了这一体系中橙黄I的光化学脱色动力学;考察了橙黄I的初始浓度、初始pH值和草酸初始浓度对橙黄I光化学脱色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能显著促进橙黄I的脱色与降解,橙黄I光化学脱色一级动力学常数随草酸浓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佳草酸初始浓度为1·8mmol·L-1;溶液pH值的变化也显著影响橙黄I的脱色.光化学反应过程中Fe2+和总Fe的浓度也随草酸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8.
大气中羰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羰基化合物是大气中重要的毒性挥发性有机物.近lO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气羰基化合物进行了较多的调查和研究.文章对相关调查研究的主要发现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文献资料显示.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青岛、杭州和香港.尤其是广州.在最常检测到的羰基化合物中,甲醛、乙醛和丙酮的浓度相对较高.绝大部分研究发现,羰基化合物浓度呈现市区和工业区的高于郊区或乡村的,室内的高于室外的,夏季的高于冬季的,并且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很多研究者根据甲醛/乙醛(C1/C2)和乙醛/丙醛(C2/C3)浓度比以及不同羰基化合物间的相关性来推断羰基化合物的可能来源,这些可能来源包括汽车尾气、大气光化学反应等.但上述方法不能判断羰基化合物的准确来源及不同释放源的贡献率.作者认为,应该借助碳同位素分析方法或其他新技术来加强大气羰基化合物的释放源及其贡献率的研究.此外,大气羰基化合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形成、反应、迁移和转化机理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为研究对象,在最佳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催化降解新技术去除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羟基自由基(@OH)的氧化分解作用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碘酸钠先降解为丁烷,最终均矿化为CO2、H2O和SO42-.  相似文献   
60.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不同品种菜心-土壤系统的累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污染的水稻土中盆栽不同品种菜心,采用GC/MS研究了菜心-土壤系统中DBP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菜心茎叶和根系对DBP的吸收累积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品种菜心茎叶中DBP含量与其叶面积大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品种菜心-土壤系统中DBP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新选45天油菜心表现为茎叶和根系中DBP含量较低,盆栽后土壤中DBP含量也较低;特青60天菜心和新选油青四九菜心表现为茎叶和根系中DBP含量较低,但盆栽后土壤中DBP含量较高;油青60天菜心表现为茎叶和根系中DBP含量较高,盆栽后土壤中DBP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