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乙草胺降解菌A-3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农药厂污泥和长期受乙草胺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以乙草胺为氮源生长的细菌命名为A-3,经16S rRNA鉴定,菌株A-3属于粘着剑菌属(Ensifer adhaerens).研究结果表明,菌株A-3能以乙草胺作为唯一氮源生长并高效降解乙草胺.在含10 mg/L乙草胺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10 d后,菌...  相似文献   
102.
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对上海市某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4个不同可选处理方案的温室气体(GHG)排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该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GHG排放总量为776.42 t CO2eq.,其中填埋、焚烧和堆肥分别占33%、39%和20%,其他处理单元仅占8%。通过4个可选方案的对比表明,采取垃圾分类收...  相似文献   
103.
有机底物对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城市污水中常见的具有不同特性的有机底物(蛋白胨、葡萄糖、乙酸钠,以及乙酸钠和葡萄糖的混合物)分别在四个相同的反应器中所培养的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量和组成.结果表明:有机底物的特性影响胞外聚合物的组成和量,在乙酸钠为底物的污泥中,胞外多糖占大部分(糖类/蛋白质的比值为1.7—8.6,质量比),而以蛋白胨为底物时,胞外蛋白质占主要成分(糖类/蛋白质的比值为0.2-0.5);以乙酸钠为底物形成的胞外聚合物的总量较多,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活性污泥进行观测,确证了胞外聚合物的存在及其形式,并得到了胞外聚合物层的大致尺寸.  相似文献   
104.
微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去除水中氨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廉价的天然矿物岩石作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微孔分子筛。分子筛有效孔径约为0.9 nm,BET比表面积583m2/g,阳离子交换容量(CEC)316 meq/100 g。将其用于水体中氨氮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分子筛对氨氮的吸附速率较快,吸附时间为20 min时,吸附基本达饱和;分子筛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1.6 mg/g,其吸附规律很好地符合Fruendlich吸附等温式;在有干扰离子如Ca2+、Mg2+、Al3+和Fe3+等存在的情况下,仍能优先选择吸附NH4+,且吸附率几乎没有变化。动态吸附柱实验的效果好于静态实验,出水12 h内去除率均>85%;饱和了氨氮的分子筛,用氢氧化钠溶液洗脱再生,解吸率达92%,再生后的分子筛与原分子筛相比吸附率几乎没有降低。  相似文献   
105.
在中国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降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导致严重的河道黑臭等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面源污染依据下垫面不同主要分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基于国内外城市径流污染相研究成果,从城市径流污染特征、污染负荷模型和治理技术与成效3个方面做了总结。中国城市径流中污染物以SS为主,浓度达到200 mg/L以上,且COD、TP和TN均远远超过排放标准。同时,径流中也检出了微塑料和重金属。对比分析了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面源负荷模型,并给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收集了近年来的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与成效,并总结其局限性。指出未来研究可从GIS耦合、技术组合优化、厂网河调度以及全过程治理开展。  相似文献   
106.
王红武  闫明  翟月娇  戴晓虎 《环境工程》2023,(12):61-69+255
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排水和内涝的压力日益增大,增强雨水排水系统的“弹性”是城市发展的方向。选择长江三角洲某平原河网城市的某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率定的SWMM模型和已有的研究,从系统内涝积水量和持续时间2个方面的弹性出发,建立雨水排水系统弹性模型。在不同降雨情境下运行模型,分析研究区域的雨水排水系统弹性。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增加,系统弹性逐渐减小;系统弹性值和降雨强度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在低重现期条件下,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弹性值下降幅度较小。重现期越大,系统弹性值下降速率越快。在同一降雨重现期下,随着不透水地面比例的增加,系统弹性逐渐减小。在高重现期和高不透水地面比例情况下,系统弹性值较低;在1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区域不透水地面比例增加,系统弹性值下降速度最快。将弹性理念引入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中,建立反映系统在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灾害时的弹性能力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了解雨水排水系统性能,对于雨水排水系统的优化改造以及城市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城镇居住区的生活污水资源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掌握其水质水量变化趋势对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十分必要。分别以北方某城市、南方某城市、东部某城市的典型居住区为例,开展了水质水量调查。研究表明,居住区的水量变化规律有很强的地区差异性,且与当地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北方地区的污水各项污染物浓度平均比南方地区高10%。主要污染物的浓度与用水量有一定相关性,除去夜间的洗浴时间,在用水高峰期尤其是清晨期间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8.
热处理对脱水污泥溶解特性及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脱水污泥在100、130和170℃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研究热处理对脱水污泥溶解特性的影响。此外,在半连续式完全混合反应器中进行厌氧消化实验研究不同热处理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100、130和170℃条件下,污泥COD溶解率由处理前的5.23%分别提高至20.08%、22.50%和27.20%,脱水污泥热处理规律和效果与高含水率污泥(总固体含量<5%)基本一致。经130℃2 h和170℃30 min高温热处理后污泥甲烷产率显著提高,较原泥分别提高24.64%和38.61%,沼气中甲烷含量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109.
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流变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晓虎  盖鑫  董滨 《环境工程学报》2014,8(9):3912-3918
采用完全混合式反应器R1、R2和R3(搅拌频率分别设为不搅拌、每10 min转动5 min和每10 min转动8min),在序批式运行的状态下,考察了不同搅拌频率对高含固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流变特性的影响,探究了污泥表观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以及污泥流变特性与各项物化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各个反应器消化污泥表观黏度μ值在发酵的前4天均出现大幅降低,下降幅度依次达到73.3%、77.8%和80.0%,从厌氧装置设计和运行的角度来看,脱水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具有可行性。各反应器消化污泥的含固率(total solid,TS)以及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VS)占TS的比例VS/TS与表观黏度μ值以及稠度系数K值呈现显著性的指数关系,而污泥颗粒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的含量与污泥表观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则较弱。厌氧消化的初始阶段,微生物(主要是水解菌与产酸菌)的作用是污泥黏度急剧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