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外源重金属在珠江河口湿地土壤中的形态转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集珠江口湿地土壤,采用室内培养和Tessier化学逐级连续浸提方法研究了外源重金属在珠江河口湿地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转化,探讨了盐分变化对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外源重金属进入珠江河口湿地土壤后主要以可利用态和潜在可利用态存在,Ni、Zn、Cu、Cr和Pb主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而Cd主要向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土壤盐分含量递增对重金属Cu、Zn、Ni和Cr的形态分布无显著影响,对重金属Pb和Cd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交换态.在土壤盐分添加量不超过80 g·kg-1时,随着土壤含盐量的上升,土壤Cd和Pb的可交换态比例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3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探讨了东莞市18个区镇24个代表性蔬菜基地土壤中4种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抗生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抗生素总含量为0~138.86μg/kg,低于10μg/kg占总样本数59%,平均为20.85μg/kg.各化合物检出率为59%~89%,含量为0~103.40μg/kg,绝大多数在10μg/kg以下,以土霉素(平均含量8.95μg/kg)为主,其次是强力霉素(平均含量5.45μg/kg)和金霉素(平均含量5.13μg/kg).不同基地土壤中四环素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特征差异较大,主要有以土霉素为主、以金霉素为主、以强力霉素为主和以土霉素+强力霉素为主4种组成模式.同一基地种植不同蔬菜土壤中四环素类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特征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33.
多溴联苯醚(PBDEs)是目前电子等多种行业中最常用的溴代阻燃剂,在多介质环境中广泛分布.由于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和难以被生物降解的特性,在环境中危害大,许多国家已经开始陆续禁止一些PBDEs的生产和使用.本研究以BDE-209为PBDEs代表物,以采集的珠江河口沉积物为处理体系,考察了BDE-209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行  相似文献   
34.
采用水培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黑麦草对铜和芘复合污染体系的修复能力、黑麦草不同部位对铜和芘的富集效应.结果表明,黑麦草能在96 h内使水体中铜和芘的浓度显著降低,分别由5 mg.L-1和0.1 mg.L-1降低至0.49 mg.L-1和0.009 mg.L-1;黑麦草根部对铜和芘的积累量和富集系数明显大于茎叶,随着铜处理浓度的增加,根和茎叶中铜的积累量随之增加,而根中铜的生物富集系数却随之降低,黑麦草根和茎叶中芘的积累量分别在4.65—5.39 mg.kg-1和0.81—1.08 mg.kg-1之间,铜对水体中芘的去除以及根和茎叶中芘的积累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35.
滩涂土壤淋洗过程中盐分变化及其对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滩涂土壤的淋洗实验,对在不同脱盐阶段,土壤孔隙水的盐分离子与土壤中各重金属含量及各重金属不同形态的含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脱盐阶段的土壤孔隙水,淋洗后较淋洗前各盐分离子的下降率分别为:Na^+80.3%、K^+73.5%、Mg^2+86.6%、Ca^2+90%、Cl^-81.8%、SO4^2-98.2%...  相似文献   
36.
高岭土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吸附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高岭土为吸附剂进行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平衡时间、初始浓度、pH值、阳离子种类与强度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岭土对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常数分别为0.021 kg/(mg·h)和0.156 ks/(mg·h);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可划...  相似文献   
37.
农田土壤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藻水华释放的微囊藻毒素(MCs)通过灌溉、堆肥沤田等途径进入农田土壤造成污染.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HPLC-MS/MS)研究了滇池周边35个代表性农田土壤样品中3种典型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的含量、分布特征及风险水平.结果表明,MCs检出率为85.7%,总含量为n.d.~7.8μg/kg,平均含量为1.6 μg/kg,其中MC-RR检出率(82.9%)和含量(n.d.~5.3μg/kg)最高. 3种MCs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健康风险以MC-YR最大,生态风险以MC-LR最大.儿童以口腔暴露MCs为主,成人以皮肤暴露MCs为主,儿童暴露MCs的健康风险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38.
活性炭纤维生物膜帘修复污染源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娟  金腊华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276-1280
采用动力辅助活性炭纤维生物膜帘,模拟研究受污染水源水的原位修复过程,探讨了在不同温度和初始氨氮浓度下生物膜帘对源水修复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温有利于微生物对有机物和氨氮的降解,低温则有利于微生物除磷。在35℃时CODMn和NH3-N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94%,15℃时T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54%;在不同氨氮浓度(分别取1.27、1.68和2.54 mg/L)时,生物膜帘对CODMn去除效果都较好,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对NH3-N和TP去除效果随初始氨氮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氨氮去除率由96%下降到92%、TP去除率由40%下降到30%左右。  相似文献   
39.
随着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地表水的铊(Tl)污染问题已经对饮用水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改性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室小试方法对"沸石吸附-混凝沉淀"工艺除Tl可行性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经壳聚糖改性后的沸石表面孔道增多,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其吸附交换能力的提高.延长吸附时间和增加投加量,有利于去除效果的改善。对于Tl浓度不超过0.25μg/L的微污染原水,采用预先吸附10 min后进行混凝沉淀处理,可满足标准限值要求。改性沸石的吸附速度明显快于天然沸石。相对于单纯的混凝沉淀工艺而言,p H对"沸石吸附-混凝沉淀"工艺的影响更大。沸石除Tl最佳p H范围为8~9.5。综合考虑除Tl效果和对混凝沉淀的影响,改性沸石投加量宜控制在100~300 mg/L范围内。投加沸石对混凝除浊影响不大,低投加量下可以提高TOC去除率。  相似文献   
40.
珠江河口湿地沉积物吸附氨氮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对珠江河口红树林、芦苇和光滩区表层湿地沉积物吸附氨氮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不同区域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量呈现明显差异;植物区(红树林、芦苇区)沉积物对氨氮的承载能力强于光滩区;随上覆水盐度的增加,沉积物由吸附氨氮逐渐转变为释放氨氮;短时间水体扰动的加剧有助于沉积物吸附氨氮;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量随上覆水氨氮浓度升高而增加,但吸附率却逐渐下降;有机质含量的减少会降低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