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以大渡河中游(迎政乡-舍勒村)为调查区,于2019年4月采集了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探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生态风险及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汉源湖上游沉积物(S1~S3)富集Cr、Cu、Ni,下游(S9~S12)富集Zn、As、Pb、Cd,且沉积物重金属均值含量较周围河流高。沉积物中As的释放强度较其他重金属明显,释放通量平均值为49.73μg/(m~2·a),与当地大规模农业种植所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有关。进一步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毒性风险,结果显示Cr、Ni已经频繁产生生物毒性效应,而As、Cd、Cu可能对底栖生态产生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重金属来源可知As、Cd主要来源于农业,Cr、Cu、Ni主要来源于工业,Pb、Zn来源于铅锌矿开采以及周边频繁的地质灾害。人为工农业活动是重金属向水体迁移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为当地工农业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2.
传统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中单指标评价法指标存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论文将熵权理论和集对分析模型相结合,以青岛市崂山区海水入侵实测点为例进行研究。基于咸、淡水中的重要特征成分的显著差异,选取了Cl-,M,SO42-,γCl-/γHCO3-,SAR五项化学特征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崂山区海水入侵主要分布于江家土寨东-浦里社区北入侵段,王哥庄-港西-港东入侵段、仰口湾入侵段、登瀛村-栲栳岛入侵段。该评价结果与单指标(Cl-)评价法反映的海水入侵现状具有一致性,比单指标评价法具有优势,可见基于熵权法的集对分析模型合理可靠,评价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73.
马晋  何鹏  杨庆  王嘉瑜  蒲生彦 《环境工程》2019,37(10):211-215
开展地下水污染预警工作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措施。进行地下水污染预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可为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以北京市平谷区平原地区地下水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域2010—2017年39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的主要水质指标监测数据,开展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研究。首先运用逻辑回归建立地下水污染预测概率模型,各含水层组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均超过90%。其次运用逐步回归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等级评估模型,并据此确定预警等级指数范围。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下水污染预警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而本文也主要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期能更好地实现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5.
以壳聚糖为代表的天然生物质自身含有大量活性基团能选择性吸附重金属离子,为重金属废水的高效经济处理提供了可能.本实验以壳聚糖为基材,采用原位共沉淀法和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交联法共同作用制得CS-EGDE/Fe_3O_4凝胶微球吸附剂,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谱(ED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饱和磁强分析(VSM)对样品进行了充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及模拟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较系统的考察了凝胶微球在不同初始pH、接触时间和初始浓度下对多元重金属Pb(II)、Cu(II)、Zn(II)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①CS-EGDE/Fe_3O_4凝胶微球内部孔隙发达,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②吸附剂能够快速与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主要作用基团为-NH_3和-OH,且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描述,为单层化学吸附;③在多元吸附体系中发生拮抗作用,重金属竞争吸附顺序为Pb(II)Cu(II)Zn(II),主要是3种离子共价指数的差异导致了这一结果;④固定床在多元重金属模拟废水处理中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效能,对Pb(II)、Cu(II)、Zn(II)的饱和吸附时间分别为13、8、2 h.研究显示, CS-EGDE/Fe_3O_4凝胶微球对水中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有望为重金属废水处理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6.
本研究基于1991—2018年期间的相关报道,通过单因子和內梅罗指数法、地下水质量评分法等方法及SPSS 24.0和Origin 2017等分析软件分别对我国正规、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指标进行了评价,通过累计污染负荷比法分别对其进行了识别,并分析了正规与非正规填埋场地下水的污染特征与差异,以期为我国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修复和治理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我国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中已报道检出污染指标共计89种,非正规共计93种;其中在非正规填埋场地下水中,有机物、无机盐以及重金属污染指标的数量都较之正规的更多.正规、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中普遍性、局部性和点源性的主要污染指标差异明显,虽然两种不同类型的填埋场地下水中均普遍存在有机物(高锰酸盐指数)、无机盐(氨氮、氯化物、硝酸盐氮)和重金属(铁)污染指标,但是在非正规填埋场地下水中还普遍含锰和砷,局部含汞;在正规填埋场地下水中,普遍含汞,局部含锰.同时,我国正规、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质量综合评分F值分别为7.69和8.11,都属于极差级别,表明无论是正规还是非正规填埋场,其地下水都已受到了严重污染,其中非正规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正规的.因此,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应加强对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修复和治理.  相似文献   
77.
地震滑坡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为乐  伍霁  吕宝雄 《灾害学》2011,26(3):103-108
对国内外地震滑坡特别是汶川8.0级地震产生的地震滑坡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认为地震滑坡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发育分布规律统计研究和动力学机理研究。其中对于地震滑坡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较深入,取得了丰富的规律性认识;而关于动力学机理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表观现象的假设或推断,缺乏物理或数值模拟实验的验证。建议进一步开展:①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的物理或数值模拟;②高速远程滑坡形成机制与运动特征研究;③强震触发滑坡灾害链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78.
“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以青川、平武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山体大面积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堰塞湖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对平武、青川县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等地面调查的基础上,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信息源,结合3S技术,解译了次生地质灾害及潜在地质灾害体,并进一步探讨了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灾后重建、高山峡谷地震多发区的防灾及灾害遥感机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9.
王静雅  何政伟  于欢 《生态环境》2011,(8):1268-1272
将GIS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首先,根据渝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每个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分指数;然后运用GIS技术,根据每个评价单元的质量指数和分指数,自动生成渝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对渝西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及各不同侧面质量状况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渝西区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与自然环境状况的空间格局大体吻合,但局部地区有差异。表明自然条件对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同样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决定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0.
湔江冲洪积扇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唐金平  张强  胡漾  张宇  聂保伟 《环境科学》2019,40(7):3089-3098
湔江冲洪积扇是成都平原龙门山前冲洪积扇群之一,为研究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2018年5月现场采集30组地下水水样.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图解、Arc GIS空间分析和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与离子空间分布特征,讨论控制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的主要因素与离子的主要来源.冲洪积扇东北部区域多为弱酸性水,占13. 33%,其余呈弱碱性;地下水化学类型有HCO_3·SO_4-Ca、HCO_3-Ca、HCO_3·SO_4-Ca·Mg与HCO_3·SO_4-Ca·Na,均为淡水;主要离子空间变异系数介于0. 22~0. 91,变异性均为中等变异;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主要受溶滤作用的控制,人类活动亦有一定的影响,蒸发浓缩、大气降雨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效果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