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60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GB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标准中电导率、氯化物、pH、高锰酸钾消耗量等指标的标准值的测定方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建议了更为有效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针对螺旋升流反应器技术特性,对工艺的好氧反应器进行了氧传递性能的试验研究,考察了反应器水深、曝气量等对螺旋升流反应器氧转移过程的影响;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了氧传质总系数与螺旋升流反应器内表现气速的数学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螺旋升流反应器具有良好的氧传递特性,是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反应技术。  相似文献   
3.
四川红层浅层风化带裂隙水水化学特征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红层盆地浅层风化带裂隙水是区内分布最为广泛和目前开采最多的浅层地下水类型,本文通过对大量控制性水样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了该地区浅层风化带裂隙水的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区内91%以上的浅层风化带裂隙水为HCO3-型淡水,主要分布在中部方山丘陵小区、南部台状低山丘陵小区和东部侵蚀构造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小区。该研究可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提供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北京是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具有灾种多、活动频繁、群发性强的特征。北京山区公路所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滑(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地面塌陷等。为了防止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笔者通过对北京山区公路所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特点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对策,以提高北京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基于成都平原干溪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分区。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内梅罗指数、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究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来源及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流域表层土壤重金属Pb、Cd、As、Cu、Zn、Ni、Fe均超过土壤背景值,农耕区Cd含量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3 mg/kg)1.4倍;农耕区土壤Pb含量(62.56 mg/kg)显著高于工业区(32.25 mg/kg);2)农耕区环境风险相对较高,呈总体轻污染、局部中污染状况;3)全区主成分可分为4种:Fe、Mn、Ti等来源于自然母质,其贡献率为34.9%~37%,其他污染源依次为工业、交通及铅蓄电池迹地或历史手工作坊;4)聚类后,按样点数量划分为32、38、11和2四类,分别受工业及交通、农业面源、交通和背景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6.
1前言滑倒事故的频发和所造成的伤害值得关注。该类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甚至死亡的统计数字十分庞大,使其成为职业安全与健康防护方面的严峻课题。本文通过鞋底防滑性能测试,讨论了鞋底材质、花纹、作业地面条件相互变化对摩擦系数的影响,提出了鞋底防滑性能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标准化管理、产品设计及生产的重要性。2实验方法及结果为测定不同材质、花纹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调查川西高原大骨节病典型病区饮水水源类型和水化学特征,研究和探讨了病区不同流域、不同水源类型水的矿化度、PH值、腐植酸等与患病率的关系及病情与饮水质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骨节病是诸多地质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饮水中的低矿化度、低总硬度、K++Na+、Ca2+、Mg2+、Cl-、SO24-、HCO3-等偏低...  相似文献   
8.
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2008-03至2009-02,采用闭合动态法(LI-6400-09)对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中龄巨桉人工林土壤呼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林分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各密度林分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份,最低出现在1月,且密度为883株·hm-2(1.5 m×8 m)的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最大,2 222株·hm-2(1.5 m×3 m)的最小;②2008年4、7、10月土壤呼吸速率24 h平均值均表现为883株·hm-2> 1 333株·hm-2> 2 222株·hm-2,且7月>4月>10月;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有机质含量和10 cm根系生物量都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林分密度越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越高,草本植物越多,根系生物量越大,有机质含量越多;④温度是巨桉林土壤呼吸变异的主导因子,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双因素模型优于单因素模型,两者共同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月动态的78.3%~91.5%;⑤各密度林分土壤呼吸Q10值随巨桉林分密度增大而降低,大小顺序为3.65(883株·hm-2)>2.60(1 333株·hm-2)>2.55(2 222株·hm-2)。  相似文献   
9.
铁道线路智能高危监视系统通过分析所采集的监视图像,快速判断出铁道线路上由落石、山体滑坡或其他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所形成的障碍物,并及时有效地将报警信息传至区段值班室和区域控制中心,实现对铁道线路的高智能、全自动实时险情监控。该系统使铁路局、工务段,尤其是工区的监控人员能随时掌握沿线危险地点的现场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理险情,提高了行车安全系数,有利于国民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是汶川8.0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由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基于实地调查,对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区内地震地质灾害点多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上的陡坡或陡崖部位,并沿龙门山断裂带、嘉陵江水系及交通路线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结果,其中地震力和断裂构造带对地质灾害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地层岩性对灾种起关键性的作用,滑坡多发育在页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软岩分布区,崩塌多发育在灰岩、砂岩等硬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