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5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Hg2+、Cd2+及其复合胁迫对伊乐藻的毒害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水生微宇宙系统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g2 、Cd2 单一及复合处理对伊乐藻可溶性蛋白质浓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以及生产力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在低浓度胁迫时(Hg2 ≤2.5μmol/L,Cd2 ≤10μmol/L,Hg2 Cd2 ≤1.25μmol/LHg2 5μmol/LCd2 )略有升高,之后随胁迫的增强而持续下降,两者呈负相关;叶绿素a/b比值、净生产力、呼吸强度随离子浓度增加不断下降,除呼吸强度外,两者也呈负相关.Hg2 对伊乐藻的毒性是Cd2 的4倍左右(以摩尔浓度计).两者共同作用时,对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以及净生产力的影响有协同效应,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相加效应.  相似文献   
52.
发光细菌法测定有机工业废水综合毒性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发光细菌法对啤酒、酿造、印染、化纤、造纸废水进行了生物毒性测定;根据水质毒性分级标准对水样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废水的生物毒性与其TOC值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正确反映废水的实际毒性大小。发光细菌法用于工业废水毒性评价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和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53.
我国部分城市海产品中丁基锡污染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气相色谱-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器联用技术,对在2001年8月~2002年3月间采集于我国几个城市的海产品进行了丁基锡污染测定.结果发现约有37%的样品中有丁基锡检出,其中三丁基锡为主要污染物,是由于三丁基锡在船舶防污涂料中的使用引起的.在采样的几个城市中,大连海产品中丁基锡检出率与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4.
分别测定了苯酚、硝基苯和间硝基苯胺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浓度配比和等毒性配比的二元及三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等浓度比和等毒性比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结果一致:苯酚+间硝基苯胺二元体系为协同作用,其他各体系为相加作用。为简化联合毒性实验方法,建议在研究相关系列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机制中,可采用等浓度配比方法。  相似文献   
55.
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介绍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连续提取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同时归纳了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如土壤性质、复合污染及根际环境等,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6.
为降低水树在中、高压电缆运行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将乙烯丙烯酸(EAA)共聚物、二亚苄基山梨糖醇(DBS)助剂加入交联聚乙烯(XLPE)基料中合成新型电缆绝缘料配方。在160℃进行混合、压片使之完成交联反应后,采用水树培养、电加速电老化试验研究添加剂含量对水树枝长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00倍偏光显微镜下可明显观察到改性后的电缆绝缘料中水树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EAA及DBS含量的增加而减小,EAA及DBS在绝缘料中最佳的混合份数分别为1.5份和0.6份,抗水树交联电缆运行安全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57.
生物质炭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但生物质炭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及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的影响还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亚热带2种典型双季稻田土壤(花岗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S1和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S2)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来研究不施氮肥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每种土壤设置3个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即土重的0%、1%和2%,分别用CK、LB和HB表示.培养70 d后,2种水稻土的MBC均值:S1为877. 03、832. 11和849. 30 mg·kg~(-1),S2为902. 94、874. 19和883. 22mg·kg~(-1). S1+LB、S1+HB和S2+LB均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均值(P 0. 05),这可能是由生物质炭吸附土壤有机碳及其他有机物,阻碍了微生物的生长而造成的. S1土壤中低生物质炭添加量较对照显著降低了土壤MBN均值(P 0. 05),降幅达9. 45%.生物质炭对S1土壤MBC/MBN均值影响不明显,但LB降低了S2土壤MBC/MBN均值(P 0. 05).由于生物质炭本身含有部分可溶性有机碳及其高p H值,添加到2种水稻土中均增加了土壤DOC均值,增幅分别达4. 42%~22. 20%和10. 57%~35. 47%.但生物质炭(除S2+HB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DON均值,这可能归因于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氮的吸附作用及生物质炭本身有机碳分解过程中对N的消耗作用.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2种水稻土的DOC/DON均值,且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所述,在双季稻田土壤中单施生物质炭虽然可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但对土壤微生物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且会加重土壤氮亏缺状况.因此,在亚热带双季稻田中生物质炭应与化肥等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58.
基于再生水农业灌溉利用引发的人体健康和环境风险,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揭示再生水灌溉根际土壤菌群组成与多样性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壤改良剂对根际土壤病原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变化的影响规律,对于土壤改良剂的合理施用具有指导意义.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定量PCR检测方法,研究了生物质炭、生物有机肥、腐植酸、松土精和玉米酒糟对再生水滴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特定基因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处理显著增加根际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生物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EC值和有机质含量;玉米酒糟处理显著增加EC值、总氮和总磷含量(P<0.05).除生物质炭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根际土壤pH (P<0.05).5种改良剂处理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在纲和属水平上较相似,但其相对丰度存在差异.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Bacteroidia、Actinobacteria、Acidimicrobiia和Anaerolineae为所有处理中的优势菌纲,优势菌属组成包括:PseudomonasSphingobiumSphingomonasCellvibrio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FlavobacteriumAlgoriphagus(相对丰度>1%).环境因子关联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pH、EC、总氮和总磷含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病原菌与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出丰度分别在103~107 copies ·g-1和104~108 copies ·g-1.改良剂对病原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检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生物有机肥、松土精和玉米酒糟处理均会导致部分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显著增加,而腐植酸和玉米酒糟处理下丁香假单胞菌、茄科雷尔氏菌和大肠菌群丰度显著降低(P<0.05).弓形菌、蜡样芽孢杆菌、成团泛菌和粪拟杆菌与四环素类(tetAtetBtetOtetQ)、磺胺类(sul1)和红霉素类(ermBermC)抗性基因丰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认为监测再生水灌溉下农业环境中病原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同时,也要关注土壤改良剂的合理施用避免加剧生物污染的散播.  相似文献   
59.
SBR法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评述了曝气方式,溶解氧浓度、温度等操作条件和pH值、废水中的营养物及其他物质等基质条件对SBR法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我们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对于SBR法渐减曝气更合理、更经济;保持出水水质前提下,SBR法处理废水溶解氧浓度在一定程度是可以减小的,从而减少能耗;SBR法可操作的温度范围很宽,相应的适应菌群有所不同;SBR法对pH值、部分金属离子以及硫酸根有很强的耐冲击能力。SBR法处理废水对营养物的需求,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就此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0.
厚板冲裁力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材料厚度对冲裁力大小的影响原因。提出了厚板冲裁力计算应以诺谟图为准进行 ,并给出了新的精确计算的公式 ,同时对影响最大冲裁力的因素如冲裁力与凹模积件的关系 ,与下死点的关系以及与凸模表面粗糙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