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2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41.
苏杨  鲍恋君  曾永平 《环境科学》2018,39(4):1861-1871
为研究香港周边海域鱼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风险评估,采集了香港周边海域中31种野生鱼,分析鱼体中两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滴滴涕(DDTs)和多氯联苯(PCBs).结果表明,香港周边海域野生鱼类DDTs和PCB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44~17 ng·g-1和0.028~6.3 ng·g-1,与国内外其他地方相比处于中低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大屿山西部的鱼体内DDTs含量最低,而吐露港鱼体中PCBs含量最低.鱼类的生活环境及食性影响其在鱼体内DDTs与PCBs的富集程度.来源分析显示野生鱼体内DDTs来源主要为历史残留,迁徙的鱼类可能受沿海岸河口DDTs污染影响.此外,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香港青少年和成年人长期食用香港周边海域的鱼类可能会存在潜在的终生致癌风险.因此,香港当地居民应尽量减少对其周边海岸野生鱼类的摄入.  相似文献   
142.
内河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内河船舶航行时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本研究基于船舶尾气测试系统测试了珠三角西江水域内航行的5艘内河船舶,识别了内河船舶气态污染物瞬时排放特征及基于燃油消耗量的排放因子,并探讨了船舶排放的PM_(2.5)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船舶在巡航行驶状态下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变化都较为平稳,货船污染物排放浓度明显高于快艇.CO_2、CO、NO、NO_2、NO_x、SO_2与PM_(2.5)的排放因子范围分别是3135.90~3149.90、3.10~12.03、30.87~41.18、3.90~7.43、36.36~48.61、0.08~5.50、0.32~4.17 g·kg~(-1).内河船舶排放的PM_(2.5)中碳组分、水溶性离子和金属元素的贡献占比分别为43.8%~64.2%、9.7%~39.0%和0.6%~3.4%,其中,有机碳/元素碳(OC/EC)比值范围为0.40~2.69,OC可能受船舶制动影响较大,润滑油损耗是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3.
利用区域化学传输模式WRF-Chem对2014年10月珠江三角洲臭氧干沉降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臭氧干沉降通量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日间平均沉降通量[0.68μg/(m2·s)]明显大于夜间[0.21μg/(m2·s)];同时,珠江三角洲城区的臭氧沉降通量及日较差均比周边植被覆盖区小.受NOx和VOCs等前体物以及各气象要素场的综合影响,臭氧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分布特征,在14:00~15:00达到峰值,秋季臭氧浓度高值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主要排放源下风向区域的广佛交界、江门及中山东部等地区;臭氧的干沉降速率也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从07:00~08:00的0.27cm/s开始迅速增大,10:00~16:00基本保持在0.60cm/s左右,17:00开始平缓减小至午夜的0.21cm/s左右;干沉降速率的变化主要受空气动力学阻抗Ra、粘性副层阻抗Rb以及表面阻抗Rc影响,研究表明夜间的干沉降速率主要受Ra影响,而日间Rc起主要作用.这3种阻抗分别受大气稳定度、摩擦速度和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在珠江三角洲区域亦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4.
夏瑾  秦国华  桑楠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4):1601-1607
以100μmol·L~(-1)亚硫酸氢钠对H9C2心肌细胞染毒不同时间(3,6,12,24 h),采用Wistar大鼠作为模型进行整体动物染毒,SO_2组动式吸入SO_2(7 mg·m~(-3))28 d,每天4 h;SO~(2+)NALC(N-乙酰半胱氨酸)组吸入同样条件的SO_2,且自SO_2染毒之日起隔天腹腔注射50 mg·kg-1(b.w.)NALC,对照组吸入新鲜空气并注射生理盐水.测定大鼠心脏组织和H9C2细胞内ROS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I型胶原(Col1a1)和III型胶原(Col3a1)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O_2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氧化应激显著增加了活性氧(ROS)的产生;SO_2及其衍生物不能诱导大鼠心脏组织和H9C2细胞中Col1a1和Col3a1 mRNA转录水平的显著改变,但Col1a1和Col3a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时NALC可减少心脏组织中ROS的产生,有效抑制SO_2吸入后Col1a1和Col3a1蛋白表达的上升.提示SO_2吸入后可能通过产生ROS最终导致胶原蛋白表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5.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沈家芬  冯建军  谢利  林燕  莫测辉 《生态环境》2007,16(4):1199-1204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逐年下降,灰霾现象严重,收集广州市2001—2003年大气能见度及同期地面气象要素(风速、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观测资料和空气污染物(PM10、SO2、NO2和CO)监测数据,探讨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年、季、日变化特征明显,呈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一年之中,春季能见度最低,夏季能见度最高。一日之中,早晨08时能见度最差,午后14时最好。能见度与气象要素及空气污染物的相关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与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能见度与4种污染物在简单相关分析中均呈显著的较强负相关关系,而在偏相关分析中的相关性极弱,说明空气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10、SO2、NO2、CO等污染物浓度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46.
以环丙沙星抗生素(Ciprofloxacin,CIP)高、低积累菜心(油青四九菜心、油绿粗苔菜心)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CIP胁迫下(0~5.0 mg·L~(-1)),二者抗氧化性能(蛋白质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IP条件下,高积累菜心根部CIP富集系数(14.6~24.0)大于低积累菜心(11.3~13.5),但二者转运系数相当(0.006~0.014).同时,高积累菜心根部及地上部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酶活性以及POD酶活性总体大于低积累菜心,而其膜脂过氧化损伤(MDA含量0.29~3.61nmol·mg~(-1))低于后者(MDA含量0.87~6.23 nmol·mg~(-1)),因此其对CIP耐受能力较强,利于吸收积累CIP.  相似文献   
147.
蜡状芽胞杆菌对芘的降解特性及降解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考察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对水体中芘的降解特性,分析其代谢产物和降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 mg·L-1Mn2+、0.1 mg·L-1Fe3+和10 mg·L-1葡萄糖混合物对芘的降解有明显促进作用;1 g·L-1菌体在120 h内对2.5μmol·L-1芘的降解率达到61.4%.利用LC-MS/MS分析芘代谢产物,检测到1-萘酚、2-萘酚、9-羟基菲和1-羟基芘4种单羟基多环芳烃,表明芘在单加氧酶作用下开环降解,且B.cereus能有效分解利用4种代谢产物,其最高利用率分别为100%、90.3%、98.3%和52.7%.酶活力分析实验结果表明,B.cereus具有的水杨酸羟化酶,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在芘的降解中起关键作用,其酶活力经芘诱导后均有明显提高.结合产物分析及酶活测定,推断B.cereus对芘的降解途径以及降解过程是由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联合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是一种新型生物脱氮菌,筛选出脱氮效率高的菌株并对其硝化条件进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验室筛选出的异养脱氮菌XH02出发,通过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鉴定,结果表明,高效脱氮菌株XH02与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的ATCC 49188序列同源性最高,初步鉴定为人苍白杆菌;利用响应面法对温度、转速、碳氮比(C/N)和初始p H值4个异养硝化影响因子进行优化,得到在10%接种量下XH02菌最佳硝化条件,即温度34℃,转速125 r/min,C/N 7.5,初始pH 7.5;该条件下,在24 h时氨氮去除率可达82.4%。通过3次平行试验验证表明,在4个环境影响因子优化后的条件下,该菌对氨氮的去除率为82.2%,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3%,表明模型模拟效果良好。文章对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Ochrobactrum anthropi菌用于生物脱氮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9.
在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体系中,研究了菌体细胞表面特性和活性的变化,考察了MC-LR对菌体的影响,对MC-LR的微生物毒性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表明,MC-LR可以使菌体细胞质膜通透性增加,并影响菌体离子代谢及可溶性蛋白等物质的分泌.当MC-LR质量浓度由0增大到2.0 mg·L-1时,能促进菌体分泌和释放可溶性糖及Na+、Cl-等离子.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发现,MC-LR加速了菌体细胞的死亡,且死亡率随着MC-LR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2.5 mg·L-1MC-LR作用5 d,比未添加MC-LR的对照体系增加了近30%.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在MC-LR作用下,菌体细胞的微观形貌发生了改变,细胞褶皱加深,在2.5 mg·L-1MC-LR存在下培养5 d后,大部分细胞破裂,细胞内含物流出,细胞结构损坏严重.  相似文献   
150.
2013年中国海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3年中国海域船舶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平台(WRF-SMOKE-CMAQ),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中国海域船舶排放对沿海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征. 结果表明:船舶排放对不同污染物的贡献特征空间差异显著,就SO2、NO2和PM2.5而言,在沿海省份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5%、7%、2%(1.1、1.7、0.9 μg·m-3),其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受影响较大,SO2、NO2和PM2.5贡献分别可达30%、31%、8%(7.7、9.2、2.7 μg·m-3)和14%、13%、4%(3.7、5.3、1.9 μg·m-3).其次,船舶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季节性差异显著,尤其表现在PM2.5的空间分布上,三大城市群中,船舶排放对污染物贡献的季节间最大差异倍数为SO2(1.3~2.0),NO2(1.2~4.0),PM2.5(1.8~7.5).值得关注的是,船舶排放对PM2.5的浓度贡献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长距离传输)和复合性.本研究结果,一方面弥补了我国船舶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的量化特征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可为后续船舶排放的健康影响及控制费效分析等评估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