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8篇
综合类   136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81.
为了研究地方性砷中毒高发区作物中砷含量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4个自然村采集了72个谷物蔬菜水果、81份人体尿样和8个自来水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分析测定采集的样品中各形态砷及其含量;用ICP-MS分析测定消解后的作物样品中砷总量。结果表明,自来水中总砷含量均小于1.0μg·L-1。尿液样品中总砷含量为4.50~319μg·L-1(平均值为56.9μg·L-1),二甲基砷(DMA)是尿砷的主要形态(>70%)。作物中砷的主要形态有无机三价砷As(III)、无机五价砷As(V)和DMA。谷物和蔬菜水果中总砷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102和335μg·kg-1。成人和儿童最大日摄入砷量分别为232和205μg。通过分析采样地人体尿砷、作物砷和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率的相关性得出,作物中砷的含量虽未明显超过国家标准,但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潜在威胁。政府改水后(饮用水由井水变为达标的自来水),人体的健康风险主要来自作物中的砷,而不是饮用水中的砷。  相似文献   
82.
砷浓度、形态及碳酸氢盐对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处理高砷地下水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砷的浓度、形态和碳酸氢盐(HCO-3)对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实验中使用了浓度为0.1~100mg·L-1的As(III)和As(V)溶液。HCO-3处理中,HCO-3浓度范围为0.5~20mmol·L-1,As(III)或As(V)的浓度为5mg·L-1。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蜈蚣草具有明显的耐高砷特征。当介质砷含量高达100mg·L-1时,砷的去除率可达到80%,且对As(III)的吸收效率高于As(V)。植物体内砷形态研究表明,蜈蚣草体内2种形态砷的含量与外源砷形态有一定的关系,As(V)处理条件下,植物体中的As(V)比例较As(III)处理高。高浓度的HCO-3(20mmol·L-1)处理对蜈蚣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抑制了地下部分的生长,并且对砷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3.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5):186-193
地下河作为岩溶地区的主要饮用水源地,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岩溶地区特殊的含水结构,使得多环芳烃(PAHs)有机污染物极易进入岩溶地下水环境中造成严重污染,影响水质安全。该研究选择了南宁市清水泉地下河作为典型地下河的代表,利用含量与组成分析法、同分异构体比值法和逸度方法开展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和表层沉积物中∑16PAHs浓度范围分别为276.76~460.12 ng/L、332.17~977.96 ng/g,PAHs浓度整体处于中低等污染水平。污染物排放及PAHs的理化性质使得PAHs浓度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但高环PAHs的比例逐渐升高。根据同分异构体比值法的源解析结果,研究区地下水中PAHs来源主要为上游的生物质燃烧源、中游的石油源和下游的混合源,沉积物与其有一定差异,中上游表征为生物质燃烧源,中下游表征为混合源。随着环数的增加,PAHs由向地下水中扩散转变为向沉积物中扩散,且有机碳的增加也会导致PAHs向沉积物中扩散。研究结果可以为岩溶地下水环境中PAHs污染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
特殊脆弱性评价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基础。该文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典型区—沙颍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成因分析,建立了以地下水埋深(D)、净补给量(R)、含水层富水性(A)、土壤类型(S)、地形坡度(T)、包气带介质类型(I)、污染物输入强度(P)、土壤有机质含量(O)为指标体系的DRASTIPO评价模型,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特殊脆弱性进行了评价。2013年8月在研究区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48组,通过分析采样点特殊脆弱性指数与地下水NO3-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R2为0.714,表明该评价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5.
用于有机磷农药固相萃取的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磷农药由于在环境中相对于有机氯农药容易降解,而成为全球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杀虫剂。尽管有机磷农药已经被证实了低环境持久性,但由于具有生物毒性、高毒性、再生毒性、免疫毒性和基因毒性,造成的残留仍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样品前处理是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过程的重要步骤,该过程耗费时间,其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固相萃取相对液-液萃取由于具有诸如快速、简单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及较强的选择吸附性,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吸附材料是决定固相萃取过程效能的关键因素。文章介绍了常见的硅吸附材料、碳吸附材料、分子印迹吸附材料及磁性吸附材料在有机磷农药固相萃取领域的研究应用现状,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6.
在四川盆地西缘到川西高原建立有机氯农药传输剖面,采集大气颗粒物,大气干湿沉降以及对应点位土壤样进行分析测试。研究表明各种HCH异构体最高含量均位于研究区海拔的分界点位置上。HCHs各同分异构体中-HCH含量最高,说明研究区没有新的HCH农药输入。在土壤和大气降水含量中,低海拔地区明显高于高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有机氯农药的来源大多源自大气颗粒物和大气干沉降。通过大气环流平均流场图,结合地形因素,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着有机氯农药的远程传输,通过各采样点不同介质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有机氯农药大气传输的具体形式。在不同的月份,因大气环流方向的变化,有机氯农药大气传输的来源也不同,不能简单的认为从低海拔地区传输到高海拔地区。高原区有机氯农药的源汇也会因大气环流的变化而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87.
为了给华中地区大气污染防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于2018年1月13~24日的一次重度污染期间,利用颗粒物中流量采样器采集黄冈市大气PM_(2.5)样品48个,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样品中Li、 Be、 V、 Se、 Sr、 Mo、 Ag、 Ba、 Tl、 Th、 Bi和U这12种元素进行分析,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此次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式中的聚类分析法、潜在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分析法(CWT)分析了黄冈市此次PM_(2.5)外来输送通道及潜在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此次污染内因是静稳高湿气象条件的出现,外因是污染的输入,总共有5种污染源,分别为燃料燃烧源(10.59%)、地壳源(24.22%)、工业源(3.16%)、燃煤源(47.57%)和交通源(14.45%).主要的气流轨迹类型有两种,短距离传输占比62.50%,长距离传输占37.50%.本次污染贡献较大的区域有湖北的中东部、湖南的东北部、安徽的西南部以及河南的南部等地,华中地区存在南北方向的传输通道.除了本地污染之外,区域传输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秋冬季重污染应急响应期间,各地都需要控制好减排措施,联防联控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8.
为了提高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性,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宁夏(NX)、河套(HT)、汾河(FG)、关中(GZ)、华北平原(HB)五大引黄灌区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养分含量并进行土壤肥力评价。结果表明:五大灌区土壤pH均高于8.0,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6.43 g?kg?1、0.96 g?kg?1、79.71 mg?kg?1、0.76 g?kg?1、30.60 mg?kg?1、16.85 g?kg?1、228.73 mg?kg?1,对应养分级别为四级、四级、四级、三级、二级、三级、一级;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铁、锰、铜、锌含量均值为6.21 mg?kg?1、5.94 mg?kg?1、1.05 mg?kg?1、5.10 mg?kg?1,对应养分级别为三级、四级、一级、一级。黄河流域五大灌区沿河耕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X>FG>HB>HT>GZ。各灌区应增加农田有机质,调整氮磷钾肥施加比例,重视微量元素供给,从而实现灌区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9.
赵倩  郭清海  罗黎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9):3437-3446
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测试了模拟的不同天然水环境条件下硫代钨酸盐的含量变化,探讨了其对硫代钨酸盐的形成和形态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偏酸性-中性条件是水中大量形成一、二、三、四硫代钨酸盐(特别是三、四硫代钨酸盐)的必要前提,且在偏酸性条件下(pH=5)钨酸盐硫代程度更高.在偏酸性条件下,当硫化物与总钨的摩尔浓度比(S (Ⅱ)/W)为10:1时,硫代钨酸盐成为钨的主要存在形式;S (Ⅱ)/W为20:1时,钨酸盐全部转化为硫代钨酸盐,且钨的主要形态是WO3S2-;S (Ⅱ)/W为30:1和40:1时,钨的主要形态分别是WO2S22-和WOS32-.在偏酸性条件下,离子强度的增加对钨酸盐的硫代过程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在中性条件下,离子强度变化对钨的形态变化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90.
韩江流域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特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佳  丁洋  祁士华  瞿程凯 《环境科学》2018,39(11):5127-5134
本文选取韩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4月,沿韩江干流采集土壤样品17个,利用气相色谱(GC-ECD)检测13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分析土壤中该污染物的分布组成特征和污染来源,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U. S.EPA)的计算标准,对当地居民做出健康风险影响评价.结果表明,13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区间为2. 97~1 275. 79 ng·g~(-1),检出率为75%~100%.其中HCHs和DDTs的含量变化趋于一致,即上游中游下游,在国内外均属于较低水平.另外,根据比值法推断,该区域的HCHs主要来源于工业HCH的输入,且近期仍有DDTs的输入,主要为工业DDT和三氯杀螨醇的混合输入. DDTs与总有机碳有较显著的相关性.致癌风险值(10~(-12)~10~(-8))和非致癌风险值(10~(-6)~10~(-3))均低于阈值(10~(-6)和1),因而表明该流域土壤对当地居民无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