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53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文章基于PM2.5遥感反演数据和人口格网分布数据,构建人口暴露风险指数模型,采用Theil-Sen Median与Mann Kendall检验法,识别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PM2.5质量浓度值和人口暴露风险指数时间演化特征,通过空间探索工具,刻画其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46.53μg/m3,研究期内呈现出“快速增长—波动变化—持续下降”的态势。PM2.5污染不同等级面积比例变化明显,总体呈现出高浓度区域减少、低浓度区域增加的态势。(2)PM2.5年均质量浓度空间上东高西低。历年PM2.5年均质量浓度空间局部自相关显著。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份。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中部、山东北部区域。(3)除2000年和2020年外,研究时段内均有90%以上人口暴露于PM2.5年均质量浓度35μg/m3限值以上,且...  相似文献   
132.
基于西安疫情管控期空气监测数据,分析PM2.5和O3的时空序列特征,从PM2.5源解析、O3前体物VOCs溯源、气象要素和区域传输方向探讨污染成因.结果表明:(1)管控期PM2.5和O3分别同比上升20.39%和23.72%,其他参数均下降;与管控前后时期相比,管控期PM2.5和PM10日均值协同变化趋势减弱,O3和NO2此消彼长趋势增强;相比去年同期,PM2.5小时值升高11~19μg·m-3,O3小时值夜间18:00~23:00升幅增大,为10~19μg·m-3.(2)污染物浓度变化呈现一定的空间聚集协同性;受地形及植被阻滞吸附影响,PM2.5污染集中在北部,由于城郊NO2滴定效果弱于城区,表现为南部郊区O3污染较...  相似文献   
133.
城市热环境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研究缺乏自然和人文多维因子对热环境的影响路径分析.基于西安都市圈2020年MODIS MYD11A2地表温度数据,辅以气象、地表因子和人类活动等数据,综合利用ArcGIS空间地统计分析、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城市热环境在不同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城市热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其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①西安都市圈的地表温度呈现北高南低,自城市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夏季热环境污染最严重.②冗余分析表明影响热环境的主要因素为:气温、不透水地表、植被和降水.③SEM结果显示,气象、地表和人类活动因子对城市热环境的直接影响显著并占主导地位,气温、不透水面和兴趣点密度对热环境有显著的直接正效应(0.10~0.33),水体、降水和植被对热环境有显著的直接负效应(-0.29~-0.25).人类活动对夜晚地表温度的直接影响力高于地表因子和气象因子,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以上结果可为城市热岛局地气候变化研究和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4.
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某典型化工园区为例,探索了该园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组成特征和分布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系统监测了该园区内外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并运用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等,评估了污染物浓度水平的空间分布与组分特征;研究了多层次深度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园区土壤污染物未超标,但Ni(p=0.018)、Cu(p=0.023)浓度显著高于园区周边,周边的Hg(p=0.074)高于内部;地下水污染物中1,2-二氯乙烷、Mn、Pb、二氯甲烷等多种指标超过国家标准,且部分点位超标程度较高,表明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同时园区地下水污染物与土壤多层次深度污染物整体相关性较低。本研究为该园区的风险评估和修复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5.
对无定河流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其下游SJGT河段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全新世剖面。古洪水SWD厚度30 cm,含有微薄平行层理,且直接覆盖在东汉文化层之上。古洪水SWD粒度以粉沙为主且分选良好,磁化率低,具有与2012年洪水SWD相似的沉积学特征,是全新世大洪水地质学记录。对东汉文化层OSL测年显示,古洪水发生在1 900~1 700 a B.P.。运用HEC-RAS模型法恢复其流量为15 460 m3/s。同时用相同方法和水文参数模拟了2012年洪水洪峰流量,与水文站实测值误差为1.0%,说明参数选择与洪峰流量恢复合理准确。将古洪水水文数据加入实测洪水与历史洪水序列中,建立万年尺度洪水洪峰流量与频率关系,将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洪水由外延转变为内插,提高了洪水频率分析的精度。研究结果对无定河流域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设计洪水提供了重要水文资料。  相似文献   
136.
137.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农户脱贫问题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而恢复力概念为贫困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利用抽样调查的321户家庭问卷数据,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构建农户贫困恢复力指标体系,从农户家庭结构分类出发,采用探索性统计和主成分分析判定不同人口、生计结构农户缓冲力资本、贫困恢复力差异,运用多层次模型探究农户家庭因素(生计、人口)与贫困恢复力内在结构效应。研究主要结论:1研究区不同家庭结构农户经济类资本分布极不均衡,资本积累水平低;2影响贫困地区农户个体恢复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物质资本、经济收入、文化教育、劳动力、交通条件、社会资源等;3高质量劳动力人口结构以及合理多样化收入方式的生计结构对农户贫困恢复力才具有正向效应。最后,针对研究区农户家庭结构贫困恢复力差异和关键影响因子,提出相关恢复力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38.
通过建立县域城镇化与景观格局评价体系,分析了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165个县(市、区)城镇化和景观格局的综合水平,应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二者的协调度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将其发展模式与"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二者协调发展地区差异的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城镇化综合水平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城区和各地级市辖区,由此形成以北京城区为中心的团状分布格局和以河北各市辖区零星散布的点状分布格局;低值区数量占整个研究区80%的比重,这种城镇化模式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多核心模式不同。(2)景观格局变化剧烈:从类型水平指数看,大多数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增加、破碎化、不规则化;从景观水平指数看,高值区呈先增后减的态势,集中在冀东、冀西沿线和滨海新区,由此形成沿冀西陆地和沿冀东海岸的近似条状分布格局,中值区的分布则比较零散,低值区分布在冀东南、冀东北、北京东部、天津中部地区。(3)城镇化与景观变化发展失衡:3个时期城镇化与景观格局的协调区都集中在京津城区、渤海湾海岸沿线,失调区集中在北京城区外围及河北各市辖区外的所有区域,且经济因素是区域失衡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9.
近年来,西安市大气PM2.5污染问题时有发生,PM2.5中附着的有毒有害元素会危害人体健康。为探究西安市大气PM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8年6月-2019年4月采集45个PM2.5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了西安市大气PM2.5中18种主要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西安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79.89±76.12)μg/m3;所测的18种元素年平均总浓度为(4 806.09±960.48) ng/m3,并呈现冬春季高于夏秋季的分布特征。西安市大气PM2.5中18种元素的年均值高低依次为Ca>Mg>Al>Fe>K>S>Zn>P>Cl>Ti>Pb>Br>Cu>Mn>Sr>As>Ni>Se,冬季As、Pb、Br元素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这是...  相似文献   
140.
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中国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总体呈现“入不敷出”的态势。(2)中国1990—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以中国的南部和东北部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部;其他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对草地和林地生态空间的挤占是导致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3)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强度、海拔、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和年平均气温等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未来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应考虑“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促进“三生空间”用地结构的合理分布,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