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48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8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8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为评定某刚架拱桥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桥梁的实际运营状况并为后期的维修加固提供科学的依据,对该桥进行了现场荷载试验。荷载试验前结合桥梁专业有限元软件计算了设计标准荷载下桥梁结构各测量值的大小,荷载试验过程中对结构的挠度、应变、自振特性、冲击系数等参数进行了测试,随后将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桥跨梁体实测的挠度校验系数介于0.74~0.92之间,未超出规范中1.0的限值,表明桥梁结构刚度具有一定的富余度,结构刚度实际工作性能较好。试验跨动力测试的模态与理论模态吻合较好,说明桥梁结构的刚度满足使用要求。该桥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建议对该桥进行承载能力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02.
赵静  姚令侃  焦方辉 《灾害学》2011,26(1):54-59
通过对2005年竣工的都江堰至映秀的三级公路的调查,分析了路堑墙的汶川8.0级地震震害模式;以浆砌片石典型解体崩毁工点为例,将基于抗震设计规范的验算与实震情况比较,认为现行抗震规范是按照刚性挡土墙进行设计的,对于"柔性挡土墙"并不完全适用;通过拟静力法进行计算认为墙后坡度越大,挡墙稳定性越差,未超过一定坡度时主动土压力系数增长缓慢,当超过一定坡度时,主动土压力系数急剧增长。  相似文献   
103.
结合汶川震区调查资料,利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了碎石土填料的岩石场地重力式挡土墙的地震土压力及其分布规律,并以此对我国现行铁路、公路抗震规范做合理性讨论和细化.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挡土墙的动土压力沿墙高呈单峰曲线状分布,且60%~80%集中作用于挡墙中部;随着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增加,地震土压力分布逐渐偏离现行振震设...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研究大峡谷隧道开挖中掌子面大范围塌方及支护失效问题,分析现场水平层状围岩失稳特征,基于3DEC离散元软件探究掌子面失稳机理,提出塌腔处治及支护整体优化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掌子面塌方主要表现为顺层滑移、挤压离层、局部掉块。开挖后拱顶沿水平层理面发生离层,导致掌子面分层垮落,层间错动掉块。围岩拱顶块体呈斜向下45°变形发展,掌子面中部和底部呈平行隧道轴向变形发展,根据塑性区和剪切滑移区扩展范围,最终形成宽5 m、高4 m的塌腔,掌子面前方岩体受影响深度3~4 m。对易塌方段提出台阶法开挖等控制措施,现场监测洞周位移收敛量不超过5 cm,整体优化后支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5.
以净水污泥和氯化镧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炭化同时负载镧,制备了镧改性净水污泥水热炭.采用SEM-EDS、 BET、 FTIR、 XRD和XPS对材料进行表征,考察溶液初始pH、吸附时间、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等,研究其对水体磷酸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制备的材料相比净水污泥原泥,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有明显提高,磷吸附量大幅提升.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拟合对磷的最大吸附量达到72.69 mg·g-1.主要吸附机制为静电引力和配体交换.镧改性净水污泥水热炭添加入底泥,可以有效控制底泥内源磷向上覆水的释放.分析底泥磷形态,水热炭的添加促使底泥中不稳定的NH4Cl-P、 BD-P和Org-P向非常稳定的HCl-P转变,降低了底泥中潜在活性磷含量,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底泥中生物有效磷含量.说明镧改性净水污泥水热炭可以有效吸附去除水体磷酸盐,同时也可作为底泥改良材料,有效稳定底泥内源磷,控制水体磷含量.  相似文献   
106.
针对世界范围内时有发生的船舶撞击桥梁事故,为研究桥墩在驳船撞击下桥墩的动力响应与损伤特征,建立了驳船?桥墩碰撞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已有落锤冲击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本文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基于本文建立的驳船?桥墩碰撞有限元模型,分析了 1 000 t 驳船以 4 m/s 速度撞击下桥墩的动力响应与损伤变化机理,并研究了驳船撞击速度、撞击吨位、撞击点以及轴压比对损伤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桥墩较不利部位为撞击点区域与墩底区域,钢筋应变率效应使钢筋屈服强度提高 11.7%~22%,一定程度上会增大桥墩抗力; 撞击速度与吨位会影响桥墩的损伤程度,但不会影响桥墩的损伤特征;撞击点与轴压比的变化会改变桥墩的损伤程度与特征;随着撞击点的减小与轴压比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桥墩的抗撞能力。  相似文献   
107.
我国沿海地区气象环境复杂,跨海桥梁上车辆混杂密集,车流量大、车辆混杂和侧风环境等因素都对跨海桥梁危化品车辆的安全行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跨海桥梁危化品车辆行驶轨迹研究对于加强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跨海桥梁危化品运输车辆的轨迹预测问题,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与注意力机制的跨海桥梁危化品车辆行驶轨迹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包括信息输入模块、注意力层和轨迹输出模块,并利用沿海一座跨海大桥上危化品车辆行驶环境实测轨迹数据对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LSTM能适应长时域的车辆行驶轨迹预测,注意力机制提高了预测模型的训练速度;由于考虑了车辆间交互影响因素,该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同时LSTM也减少了预测模型在时域较长情况下车辆行驶轨迹预测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8.
云南蒋家沟流域泥石流沟谷演变的非线性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蒋家沟是我国西南山区一条典型的暴雨泥石流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支流小江河谷的右岸。主沟长13.9km,流域面积48.6km^2,平均纵坡比降16.02%,流域内有4级支沟。据统计,沟谷长度大于0.50km的各级泥石支沟有26条,其中主沟1条(即蒋家沟),另含Ⅰ级支沟6条,Ⅱ,Ⅲ,Ⅳ级支沟各2,7和10。蒋家沟流域内各级泥石流支沟尽管在形态上具有自相似性,但在空间分布上则具有均一性,从各支沟的数目、密度和流域面积看,均表明由沟口至沟源(尾)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且主要集中在门前、多照两沟内。对蒋家沟及流域内各泥石流支沟的沟谷形态分析显示,各支沟的流域面积、沟道坡降及长度均存在明显的分形特征,它们与沟道数目之间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一 定程度上揭示了这些泥石流沟谷演变的非均匀性和自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9.
模型试验是较为准确预测尾矿型泥石流危害影响范围的研究手段。以四川盐源平川铁矿58号尾矿库为研究原型,应用相似试验原理建立该库的试验模型,进行全溃坝试验。试验中冲击压力在断面1达到峰值21 kPa;泥深呈周期性变化在断面2达到最大值5.8 cm,流速随泥石流演进长度不断减小,在断面1出现最大流速1.7 m/s。试验结果表明,溃坝泥石流的冲击压力、泥深和流速在运动过程中先快速到达峰值,然后逐渐减小,而泥深的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各断面冲击压力、泥深和流速的峰值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其出现先后与流通地形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110.
为提高变截面刚构桥地震动力时程分析的计算效率,提出了基于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的时程算法。首先,从欧拉梁的动平衡方程出发,结合逐步时间积分法的线性化方法,基于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推导了欧拉梁的单元传递矩阵;然后,将变截面刚构桥离散为平面杆系结构,依据张量变换原理将单元状态矢量转换至整体坐标系下,借助分叉点处的协调条件和平衡条件建立了离散体系的整体传递矩阵;最后,借助数值仿真软件,考虑地震荷载的多点输入影响,采用逐步数值迭代求解的方式实现了变截面刚构桥的地震动力时程分析。以某变截面刚构桥为算例完成仿真计算,并与有限元法就数值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进行了对比讨论,分析结果论证了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