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47篇
综合类   102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41.
灾害旅游的发展是出于经济动机和社会动机两方面的驱动,但这两方面动机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因此,有必要引入伦理学的思想来分析灾害旅游中的伦理均衡问题,尤其是涉及范围较广的利益相关者的均衡问题.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灾害旅游中的伦理均衡实现的动力,即各利益主体"利己"和"利他"的对立统一性.在对灾害旅游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面临的伦理冲突,并对伦理均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
旅游流"井喷现象"是特殊时段旅游流时空分布的特殊现象之一,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科学管理参照.选取关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西安、宝鸡、华山三地作为案例,建立"黄金周"客流周内波动指数R,周内分布偏度指数G,并使用相关分析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陕西关中地区特殊时段内旅游流"井喷效应"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在假日制度时间约束下,旅游流呈现"井喷现象"显著,一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资源属性、周边地区旅游资源配置和区位交通状况共同影响着游客的空间选择行为,从而影响区域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3.
陕西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通过着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旅游产业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本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旅游业与工农业发展的孤立性又是约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道"紧箍咒",如何在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实现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意义.通过分析华阴市2002--2009年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能力,切实考虑当前该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旅游产业的视角出发,归纳出陕西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期为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4.
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京沪陕入境旅游市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9-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选取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份额前13位的客源国,以北京、上海、陕西等三大入境旅游热点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亲景度指标,分析总结了其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深层原因,并引入竞争态模型,重点选取日本、韩国、美国三大客源市场进行京沪陕三地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5.
宝鸡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宝鸡市工业区、交通区和商业区等不同功能区所采集的街尘样品应用美国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方法对灰尘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Hg、Pb、Cu、Zn、Cr、Co、Ni、Mn、V这10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陕西土壤背景值,其中Hg、Pb平均含量分别为陕西土壤背景值的37倍和20倍.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灰尘中10...  相似文献   
46.
清代江浙沿海台风影响时间特征重建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威  王美苏  满志敏 《灾害学》2011,26(1):123-127
根据清代-民国的历史文献,在判定台风现象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1644-1911年苏、沪、浙沿海受台风影响的天数Td序列,显示研究区在此期间内年均有2d左右受台风影响;19世纪中期之后,台风影响时间有所延长,指征了该地台风活动趋于活跃的现象。小波分析显示1640-1690年代和1800-1830年代,Td变化分别存在4~8a和6~8a的准周期现象,但其他时段周期性规律很不显著。MTC与ATC之间缺乏年际和年代际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研究Td分布无明显规律的重要原因。台风影响陆地时间与全球冷暖变化并不完全对应,仅发现17世纪早期的增暖与Td值放大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7.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地理学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服务价值则是目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利用研究区地形、土壤、植被数据和近10年来每年的气候、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服务价值测算模型,计算了1994~2003年铜川市城郊区历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模拟了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并尝试性地运用该指数定量评价了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尤其是土地利用变化等原因的影响,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年际间变化很大,1994~2003年期间,在不考虑水域生态服务功能情况下(基于水域面积年际变化极小考虑),城郊区生态服务价值在4.77×108~1.56×109元间波动;②模拟了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每年基于无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低于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③运用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计算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结果表明都大于1,从1994年到2003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指数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外,整体呈增加趋势,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城郊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48.
双酚A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评价双酚A(BPA)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将26期的蝌蚪暴露于浓度为2.4×10-5mol·L-1~4.2×10-5mol·L-1BPA的水体中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24、48、72、96h蝌蚪的死亡几率(y)与浓度对数(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6.915x-4.1157、y=22.11x-6.1905、y=20.766x-5.3871、y=20.715x-5.351;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47×10-5、3.28×10-5、3.20×10-5、3.16×10-5mol·L-1.安全浓度(SC)为0.88×10-5mol·L-1.为探讨在安全浓度以下BPA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将林蛙蝌蚪分别于10-5、10-6、10-7mol·L-1BPA的水体中连续暴露直至完全变态,并设10-8、10-9mol·L-1雌二醇(E2)的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分别测定并统计蝌蚪发育所需的发育时间、体长和体质量.结果表明,蝌蚪对10-5、10-6、10-7mol·L-1BPA与10-8、10-9mol·L-1E2的效应相似,可延缓林蛙幼体的发育时间,导致体长和体质量降低.推测低浓度BPA抑制蝌蚪生长发育的机制之一是干扰了正常的内分泌活动.  相似文献   
49.
黄土高原马栏林区辽东栎的种子产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东栎种子产量对其种群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研究了黄土高原马栏林区天然辽东栎次生林的种子产量,结果表明.该区天然辽东栎次生林处于较成熟阶段,结实植株所占比例高且种子产量丰富.分析发现,辽东栎结实植株数目表现出密度依赖效应,即样地结实植株密度与辽东栎植株的大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辽东栎结实植株比例与样地密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埘标准枝上发育良好种子和败育种子数目的分析发现,在植株水平受精胚珠数与其发育种子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单株理论种子产量与胸径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辽东栎个体大的植株产生更多的种子;而对不同结实枝条,其高度与受精胚珠数、败育种子数和发育种子数均呈饭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传粉或光照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阳坡辽东栎林结实植株比例显著低于阴坡,表明样地水平坡向对辽东栎林结实也有一定的影响.图5 表3 参19  相似文献   
50.
西安地区人工林土壤干层与水分恢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查明西安地区土壤干层和丰水年之后的土壤水分的恢复,利用烘干法研究了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西安地区丰水年极端降水前杨树林,法国梧桐林、中国梧桐林和苹果林地大约1.5~4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3%、9.0%、9.7%和9.1%,普遍存在土壤干层,干层厚度约2.5m。丰水年之后土壤水分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干层全部消失。经过1a左右的入渗,水分恢复深度可达6m左右。根据丰水年之后土壤含水量的不断消耗确定,西安地区丰水年之后一般经过3~4a左右的时间,人工林地的干层将会再次出现。发育弱的土壤干层并未影响到人工林的正常生长,表明在西安或与西安类似降雨量的黄土高原其他发展人工乔木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