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71.
资源诅咒现象形成的主要机制是,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通过降低市场制度效率、扭曲经济正常结构和提升市场信息成本三个渠道降低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最终影响长期经济发展水平。这三个机制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市场行为支配着资源流动结构,而这一条件在我国仍需要检验,政府主导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显著特征,因此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增长的性质需要在考虑政府作用条件下进行解释。地方政府影响经济具有严格的区域性,因此资源诅咒性质的区域内外是否一致是政府主导经济是否显著的重要表现,基于此本文区分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利用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之间的统计关系来判定我国"资源诅咒"的存在性及其性质,并从经济制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首先,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2000-2010年省际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率分解并作为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同时为避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而采用采矿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度量各省的资源丰裕度。控制经济区位后的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各省份自然资源对各种经济效率均有正向作用,但是各省份相邻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对于具体省份经济效率并无影响,经济区位对于各省份技术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但对于各省份技术使用效率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各省份自身制度效率受资源丰裕度、相邻地区资源丰裕度、经济区位的影响不显著。制度分析表明:政府主导和区域市场分割构成我国经济增长体制环境的典型特征,这种体制中地方政府的效率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制度环境中,自然资源通过影响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力度来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形成"资源福祉"现象,并且由于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区域性和政府之间经济角色的竞争关系性质,这种"资源福祉"被严格限定在行政区域内。  相似文献   
172.
2011年,我国浙江等地发生了严重的血铅电池事件,国家环保部对生产铅蓄电池的企业进行了督查整治和停产整改,该"环保风暴"速袭资本市场。为探索事件期间资本市场对实施不同社会责任战略的涉事公司及其所处输配电气行业的反应规律,本文首先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涉事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涉事公司反应消极,其程度由弱至强为实施"行善、避害"、"不行善、避害"、"行善、不避害"、"不行善、不避害"社会责任战略的公司;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该事件对输配电气行业产生了溢出效应,资本市场对该行业反应消极,其程度由弱至强为实施"行善、避害"、"不行善、避害"(或"不行善、不避害")、"行善、不避害"社会责任战略的公司。案例研究和回归分析均表明,资本市场对实施"行善、避害"社会责任战略的公司给予了积极评价,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类保险"效应。研究结论可供企业科学选择社会责任战略和政府、媒体、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有效督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履行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3.
农村居民点作为中国城乡二元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农村人地关系问题产生的主导因素和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该文以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2010~2014年的新建居民点和复垦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偏离度和空间变异系数分析各环境因素对居民点新建与复垦分布的影响,并利用极值法对新建居民适宜区域和居民点复垦重点区域进行选择。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素对新建居民点与居民点复垦的空间分布影响差异性明显,道路和场镇因素对2类居民点空间数量分布的影响最大。居民点复垦在道路与耕地2影响因素的偏离度最大值分别为0.69和–0.503,这2类因素是影响居民点复垦的主要因素。新建居民点在道路和坡度的偏离度值分别为–0.742和–0.106,该2类因素是影响新建居民点的关键因素。居民点复垦总体偏离度绝对值为1.53,对居民点总体布局的影响比新建居民点大。环境因素分级因子对新建与居民点复垦影响差异突出,新建居民点靠近城镇、道路、河流以及分布于6°~15°缓坡的趋向明显;居民点复垦远离城镇、道路及分布于陡坡的趋势突出。利用极值法研究发现,道路0~10 m和坡度6°~15°的分级因子组合为最适宜的新建居民点区域,道路大于40 m和耕地70~10 m的分级因子组合为居民点复垦的重点区域。该研究对典型山地丘陵区的新建农村居民点选址及复垦重点区域选择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4.
重庆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对比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2012年春季在重庆大气超级站进行的PM10和PM2.5手工采样与自动仪器的对比监测,分析了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的一致性及造成偏差的原因,并对PM2.5与PM10浓度的比值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P101M型颗粒物自动监测仪用于监测PM10时系统性误差偏高,仪器初始精密度存在负偏差;用于监测PM2.5时系统性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仪器初始精密度存在较大负偏差;PM10和PM2.5的手工采样和自动仪器监测值之变化趋势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PM2.5与PM10浓度比值范围在56.5%~90.4%,平均比值为(73.8±7.4)%。  相似文献   
175.
大气污染因其污染因子易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可进行长距离跨界传输,是典型的跨行政边界问题。我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域众多且与多个国家接壤或比邻,跨界污染问题研究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明显,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相应管理体制和机制。美国在跨界大气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尤其是跨界大气环境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以美国大气跨界污染治理为例,结合具体实例,主要从机构设置、职能职责、运作方式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州内、州与州与之间以及跨国界三个层次跨界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其次,从上述几方面对我国与美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机制进行逐项比较分析;再次,对我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障碍分析认为,统分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和尚未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借鉴发达国家跨界大气环境监管经验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管理工作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即成立跨区域的权力机构;加强政府区域间协调合作;强化依法治理;多种管理手段综合应用;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76.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燕秋  陈佳  冉涛 《四川环境》2010,29(1):87-90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是当今世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初步估算了重庆市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万元GDP排放强度等碳排放现状,分析了近年来全市碳排放减缓的趋势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来源解析的结果,探讨了重庆市低碳发展的良好基础,提出了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取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建议,描绘了重庆市低碳发展的行动路线图,认为低碳经济是重庆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7.
通过分析我国锰资源分布及锰矿产业发展现状,预测未来10年我国锰尾矿排放量.通过分析评价重庆市秀山、城口锰尾矿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锰尾矿循环利用途径及可产生的效益,归纳出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8.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集敏感、脆弱、复杂为一体的地区,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采用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数据,构建生态服务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综合确定生态源地;以坡度、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确定阻力值,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最终形成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源地面积13660.8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61%,主要分布于巫溪、奉节、石柱、开州等区县;生态廊道连接生态源地,共81条,总长度为3069.29 km,廊道呈树状辐射分布,呈现"东北-西南"树状分布的空间格局;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共同形成三峡库区东北生态城镇圈、三峡库区西南都市生态圈以及连接两圈的三峡库区中部走廊的"一廊两圈"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对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9.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自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规划文本和政策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2016年颁布实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四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战略定位,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六大战略重点任务(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