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废物处理   6篇
综合类   8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我国农药污染地块修复过程中异味扰民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地块土壤中异味物质的筛查,明确异味物质在土壤中的分布至关重要. 本文以某典型农药污染地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气样品全扫描分析、异味清单比对、异味活度值计算、累计异味贡献率分析等方法,筛查确定土壤中主要的异味物质;基于筛查结果,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应用GC-MS分析,查明土壤中主要异味物质的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①该典型农药污染地块土壤中涉及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甲苯、三氯乙烯、二硫化碳、氯仿、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苯、噻吩、甲基环己烷、正己烷、四氯乙烯、乙苯和四氯化碳15种异味物质,异味活度值分别为7 287.5、2 755.6、714.8、676.7、438.5、294.5、229.4、74.7、55.4、50.0、49.6、18.9、3.1、1.7和0.6. ②累计异味贡献率超过90%的主要异味物质为二甲基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甲苯和三氯乙烯,四者最高含量分别为10.9、48.5、797.7和33 000.0 mg/kg,主要分布在除草剂车间、菊酯车间、敌敌畏车间、氧化制氯车间、百草枯车间和氧乐果车间等生产区域. ③异味物质含量普遍随土壤埋深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降,主要分布在1.8~6.8 m的粉质黏土和6.8~10.6 m的粉土中. 研究显示,农药污染地块土壤中异味物质种类复杂,可采用累计异味贡献率分析法进行筛查;地块土壤中异味物质的空间分布主要与生产过程、土壤埋深和土壤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采用高密度回流絮凝澄清池进行饮用水除氟试验。考察了原水水量、氟初始浓度、原水浊度、絮体回流比等因素对除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澄清池具有良好的除氟效果,可使滤后水中氟浓度低于1 mg/L。当絮体回流点位于快速混合处时,回流比为50%时,能提高氟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3.
模拟酸雨对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的模拟酸雨浸泡试验,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浸泡前后土壤中有机质、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含量和矿物质组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酸雨浸泡前后土壤矿物相组成相似,主要以石英为主,只是在矿物组成的量上存在差别,浸泡后土壤中赤铁矿和粘土矿物的含量较浸泡前有所减少.模拟酸雨浸泡后土壤中有机质和多环芳烃均有不同程度的释放,酸雨pH值越小,释放量越大,且多环芳烃可能是随着有机质一起释放的;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释放的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3)释放的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理解在酸雨作用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规律及土壤中多环芳烃稳定性研究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电催化还原技术处理丙烯酸盐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电催化还原技术处理高浓度丙烯酸盐废水,考察了离子交换隔膜、阴极材料等对丙烯酸盐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催化还原技术可将废水中的丙烯酸盐高效还原为丙酸盐;反应器中加入阳离子交换隔膜有利于提高催化还原的电流效率;阴极极板材料对丙烯酸盐还原有很大影响.其中钯/泡沫镍电极(Pd/Nickel foam)的平均电流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铜和镍的不同毒性阈值间量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染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基础。在剂量-效应关系中,EC10 (10%有效抑制浓度) 是建立基于风险的环境质量基准值的基础,但有关污染物生态效应的研究报导中多数采用毒性阈值EC50 (半数抑制浓度),如何将EC50转化为EC10是建立污染物环境质量基准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log-logistic拟合了中国17种代表性土壤中大麦、西红柿、小白菜3种植物的铜和镍剂量—效应曲线,获得了不同土壤中铜、镍剂量—效应曲线中段的斜率(b值),并依据计量—效应曲线获得3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铜、镍EC10和EC50值。结果表明:铜和镍的剂量—效应曲线 b值受土壤性质显著影响,但不同物种间的变化较小,大麦、西红柿及小白菜的铜、镍剂量—效应曲线b值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接近于6.0和7.0。利用来自中国土壤的毒理学数据建立的铜和镍EC50和EC10单因子量化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通过铜和镍EC50值预测其EC10值,其量化模型的决定系数 分别为0.704和0.799,当分别考虑土壤pH和有机碳 (OC) 的影响时,铜和镍的EC10量化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提高至0.730和0.885。土壤中铜、镍EC10与EC50量化关系的建立可为中国土壤中铜、镍的风险评价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更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典型废印制电路板湿法剥离得到的元器件为研究对象,通过筛分和磁选相结合的物理方法,分离其中的电容器。研究发现,筛分后电容器分布在9.5-19 mm和4.0-9.5 mm范围内,并且50%以上的元器件与电容器得到分离。9.5-19 mm范围内的元器件经过磁选,可以将强磁性的铜线绕阻类元器件分离出来,剩余元器件采用8 mm宽的条形筛进行筛分,筛上物主要为电容器,筛下物主要为芯片和引脚;4.0-9.5 mm范围内的元器件经过磁选,可以将92.93%的电容器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臭氧-活性污泥法深度处理己内酰胺生产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当臭氧加入量60 mg/L、HRT=24 h时,出水COD=54.7 mg/L、出水ρ(NH3-N)=2.0 mg/L,出水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比较了臭氧氧化法、臭氧-H2O2高级氧化法和臭氧-活性污泥法3种深度处理方法的运行成本,其中臭氧-活性污泥法运行成本最低,为1.650 元/t,且该方法运行稳定性高、操作简单,是3种深度处理方法中的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同工况条件对Carrousel氧化沟脱氮除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arrousel氧化沟处理实际生活污水,考察了DO、TCOD/TN和污泥回流比对氧化沟单沟内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HRT、污泥回流比、TCOD/TN比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TP的去除率随着DO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HRT、污泥回流比、DO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TP的去除率随着TCOD/TN比的增加而提高;在相同HRT、DO和TCOD/TN比的工况下,氧化沟系统对TN的去除率随着回流比的增加而提高,而对TP的去除率随着回流比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钢渣-灰岩人工湿地脱除粪便污水高氮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小试系统研究了钢渣-灰岩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粪便污水中高浓度氮素的降解效果。同时比较分析了填料填铺方式和表层填料对钢渣-灰岩垂直潜流湿地降解粪便污水氮素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原水氨氮在42.72~272.60 mg/L,总氮在107.40~689.35 mg/L内,钢渣-灰岩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出水氨氮和总氮浓度可分别达到13.57 mg/L和62.83 mg/L;从长期效果来看,大级配差的正反粒径混合填铺的填料结构更有利于钢渣-灰岩人工湿地保持氮素降解效能;表层的基质材料选择要充分考虑渗透性和复氧能力;钢渣不但对氨氮有吸附作用,而且为氨氮的挥发和硝化/反硝化作用创造有利环境;灰岩在钢渣协助下溶出钙离子以利于氨氮的阳离子交换,同时为铁自养反硝化菌和脱硫杆菌的自养反硝化作用提供碳源。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液液萃取(LLE)—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同时测定石化废水中双酚A(BPA)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新方法,对液液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的液液萃取条件为:萃取剂为乙酸乙酯,水样调成酸性(pH<2),每次加入萃取剂0.1 mL/mL、盐析剂NaCl 0.1 g/mL,萃取次数为6次,每次萃取时间为2 min。实验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1~100 mg/L的范围内,BPA和DEP测定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BPA和DEP的检出限(LOD)分别为5.18 μg/L和0.89 μg/L,定量限(LOQ)分别为17.11 μg/L和2.96 μg/L,回收率为81.4 %~124.9 %,相对标准偏差(RSD)(n=7)小于5.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