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在对主体功能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中主体功能区划存在定位与理论基础不明、技术方法不统一、实证研究空间相对集中等问题,提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通过主体功能区分类,建立统一的面积比例指标、开发强度指标和基础数据库来规范主体功能区划,完善我国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92.
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佳区域之一。以辽宁沿海城市为例,利用1951-2010年气候资料,在分析区域气候变化特征的背景下,选用人体舒适度评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近60 a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呈明显的升温趋势,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则为下降趋势,各气象要素在1960-1980年时段分别发生明显的突变;②一年中的4-10月属于感觉舒适状态,其中6-9月为最舒适月份,大连市是辽宁沿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好的城市;③气温和风速是影响辽宁沿海城市气候舒适性的主要因素,R/S分析预测表明未来气温将继续升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及风速将延续现有的减少趋势,人体舒适度指数将继续升高,四季气候舒适性将发生改变。鉴于城市发展、气候变化和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未来应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基于旅游产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对旅游产业发展基本要素进行调控,进而找到最优的产业要素配置方案,释放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依据中心地理论、Gunn的旅游目的地地带理论以及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采集大连市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数据,基于交通网络数据集,利用GIS网络分析法提取旅游节点与旅游通道,构建各级旅游区,优化旅游产业空间组织格局。结果显示:优化得到5个一级旅游节点,12个二级旅游节点,10条一级旅游通道、12条二级旅游通道,在此基础上构建5个一级旅游区、17个二级旅游区总共22个域面,旅游节点、旅游通道与旅游域面有机结合构成大连市旅游产业空间组织网络,重铸大连市旅游发展轴线,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优化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实现旅游活动温冷区产业要素的高效利用。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4.
本文以渤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DMA-80测汞仪测定表层沉积物中Hg的含量,并对其空间分布状况以及生态风险进行论述。结果表明,渤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Hg含量范围为19.5×10-9~106.8×10-9,均值为41.5×10-9,除一个沉积物站位外,其余均高于渤海沉积物Hg的背景含量。Hg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河口、渤海中部泥质区和辽东浅滩局部海域,低值区位于渤中浅滩和渤海海峡南部海域,这与河流输入、沉积物粒度以及区域矿物背景有关。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渤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Hg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发现72.7%的站位处于中等风险水平,13.6%的站位处于重度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95.
陈柯欣  丛丕福  雷威 《海洋环境科学》2019,38(5):736-744, 750
为了解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变化的影响以及判别主导的人为因素,本文采用Landsat系列1976、1986、1996、2006、2016年卫星数据,利用景观转移矩阵、人类活动强度模型等方法对40 a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类型变化进行定量监测并对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影响大小进行分区评估,研究结果如下:(1)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大的三种主要转换:自然湿地向人工和非湿地转移量最多、非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其次、人工湿地向非湿地转移最小。(2)40 a人类活动影响比率由前10 a的16.77%到后10 a达到了52.93%。1976~2006年农田开垦是影响景观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2006~2016年间由各种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自然湿地面积变化转移分布较为均衡,向库塘转移比例较大占34%。1976~2016年整体上以农田开垦为主。(3)人类活动强度模型适用于黄河三角洲湿地人类活动强度的评估计算,从结果可以看出1976~2016年,重度干扰主要集中于沿海区域,未干扰和干扰减弱区主要集中于自然保护区内,与实际野外调查结果较为贴合。该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管理、修复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96.
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分析了环渤海三省两市的制造业集聚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的产业集聚程度很高,有11类产业在区域内存在高度集聚;北京市的产业集聚最为明显,山东省内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和天津集聚明显,山东和河北主要是资源—加工型产业集聚,资源型产业在辽宁集聚相对明显,环渤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和空间双重集聚.  相似文献   
97.
结合英语教学实践,依据Leo van Lier的意识原则(Awareness)和自主性原则(Autonomy),对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薄弱,动机不强。3A理论的启示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学生的语言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98.
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灰水足迹区域与结构均衡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孙才志  白天骄  韩琴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2):2047-2059
论文在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1998-2013年各类来源的灰水足迹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选取人口、GDP两个指标,应用基尼系数对中国1998-2013年灰水足迹的空间、结构均衡性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区域均衡性方面,经济灰水足迹均衡性较差,东部与西部地区分别在经济灰水足迹和人口灰水足迹中的均衡性较低;2)在结构均衡性方面,经济灰水足迹均衡性已达到“差距偏大”范围,其中农业和工业的均衡性较差,生活经济灰水足迹均衡性近年来降幅明显;3)从边际效应来看,可以通过减少中、西部重污染地区灰水足迹及各省市农业灰水足迹的方式提升整体均衡性,有效促进中国水环境公平性的提升。最后,针对中国灰水足迹均衡性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减少中国灰水足迹、提升水环境公平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边际效益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资源边际效益的研究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边际效益的理论,将水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2002—2011年的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进行了测算及时空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三次产业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逐年提高,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用水边际效益多年平均值分别为4.11、82.30、154.93 元/m3,农业用水的边际效益明显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用水.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求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得到农业用水边际效益影响因素: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政府影响力、单位面积产量、化肥使用量,其中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对于农业用水边际效益的影响程度最强且为负向作用;工业用水边际效益影响因素: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政府影响力、市场需求程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且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对于工业用水边际效益的影响最大且为负向作用;第三产业用水边际效益影响因素:第三产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政府影响力、城市化水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第三产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于第三产业用水边际效益影响程度较高,第三产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负向作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作用为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0.
辽宁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滨海湿地资源.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升级为国家战略,滨海湿地资源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开发影响.从辽宁滨海湿地资源禀赋与开发现状人手,分析了滨海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滨海湿地在沿海经济带开发中的重要功能与地位,并提出实现滨海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