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6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347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松嫩平原西部不同土地覆被水盐动态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晓军  李取生 《生态环境》2005,14(3):399-404
通过对6种土地覆被2003年6~10月水盐时空动态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土地覆被水盐动态变化差异,结果发现:采样期内,不同土地覆被(碱斑地除外)0-120cm剖面含水量均出现明显峰值,大豆地和羊草草地在7月底出现峰值,玉米地和向日葵地在8月初,退化草地则在8月底才达到,比羊草草地滞后了一个月。除羊草草地外,其他土地覆被剖面含水量变化呈W型,只是波动幅度各不相同。采样期内,羊草草地剖面含水量的相对变率最大,为74%,其他依次为退化草地、大豆地、向日葵地、玉米地,碱斑地最低,仅为6.4%。相对于农田土地覆被,在0~40cm,羊草草地、退化草地和碱斑地随盐渍化程度的加重,含盐量剖面变异逐渐减小,而农田的三种土地覆被之间变异比较接近。整个采样期,向日葵地储盐量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其他土地覆被波动变化一致,都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过程,但波动幅度不同,且羊草草地在7月7日出现上升,其他4种土地覆被在9月8日开始出现滞后于含水量的变化。相对于采样初期,不同土地覆被含盐量的相对变率均为负值,农田的下降幅度大,草地次之,碱斑地最小。协方差分析表明:95%置信度下,土地覆被、土壤剖面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含盐量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2.
Cu在扇贝组织中的蓄积及其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Cu^2+)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肌肉、内脏团组织中Cu蓄积量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体中Cu浓度的升高,扇贝各组织中Cu蓄积量明显上升,Cu蓄积量顺序为:内脏〉鳃〉肌肉.Cu浓度对栉孔扇贝各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明显影响,各组织中酶活性均随Cu浓度升高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的规律.这表明,栉孔扇贝各组织中CAT酶对水体中Cu污染反映敏感,存在计量-效应关系,对海洋Cu早期污染具有指示作用.图2表1参19  相似文献   
33.
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水体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养鱼稻田异养细菌数量为0.280万~30.716万mL-1,高于未养鱼稻田(P<0.05),其平均值的时间分布为水稻生长末期>中期>初期;养鱼稻田和未养鱼稻田放线菌和霉菌数量均较少。养鱼稻田大肠菌群数量为403.6~17934.2L-1,显著高于未养鱼稻田(P<0.01),其平均值的时间分布为水稻生长中期>初期>末期。异养细菌数量与鱼产量、总施肥量和有机肥施用量均呈极显著相关,与化肥施用量相关不显著;大肠菌群数量与鱼产量相关显著,与总施肥量相关不显著,但与有机肥施用量相关极显著。养鱼稻田中检测出10个科(属)异养细菌,优势菌为弧菌属(Vib rion)、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似文献   
34.
吸附铅、镉固定化细菌胞壁多糖小球包埋条件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已广泛应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多糖则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并通过螯合作用吸附重金属,而固定化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等优势。采用正交实验法,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为包埋剂,同时添加活性炭,硅藻土等对细菌胞壁多糖进行固定化,并以吸附铅、镉能力为主要考察指标,同时从机械强度、传质性、耐酸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最优化的固定化小球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活性炭、硅藻土、多糖、二氧化硅和饱和硼酸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0.2%、1.5%、1.5%、0.8%、4%、3%,胶联时间为16h,己二胺浓度为0.06mol?L-1的条件下制得的固定化小球对铅、镉吸附的能力较强,并按照最佳配方进行了验证实验,对铅的吸附量达到4.4575μmol?g-1,对镉的吸附量达到4.1708μmol?g-1,机械强度、传质性和耐酸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35.
三江平原湿地植物物种空间分异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在地形、水分等因素制约下的植物物种空间分异规律,包括垂直分异规律和水平分异规律。首先,按照地形和水分的分异组合特点,把湿地生境分为较干燥生境、季节积水生境和常年积水生境。然后,在各个生境内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调查植物物种。调查分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003年3个时期,范围包括三江平原的典型湿地植物群落。数据分析时采用了生境组合法。即把3个不同的生境组合成一个水分(或地形)梯度带,根据频度和多度指标筛选出主要物种,然后按照其空间位置,列出主要植物物种沿水分梯度带的分布序列。研究发现:三江平原湿地不同生境的植物物种组合和垂直分异差别明显。较干燥生境的植被类型以岛状林群落为代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层次分明。季节性积水生境的植被类型以小叶章群落为代表,是典型的湿草甸植物群落,垂直结构不明显。常年积水生境以毛果苔草群落为代表,植物群落层次也比较明显。植物物种水平分异规律,基本上可由植物物种空间分布序列图来代表。随着地势降低,水分增多,乔、灌植物,湿草甸植物,水生草本植物在特定的空间依次出现。  相似文献   
36.
吴东辉  张柏  陈鹏 《生态环境》2006,15(4):802-806
对长春市郊区天然次生林、市内公园风景林、郊区防护林和农田等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土壤昆虫幼虫调查,研究土地利用差异对土壤昆虫幼虫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区共捕获土壤昆虫幼虫35科411只,其中鞘翅目幼虫14科319只,双翅目幼虫13科64只,鳞翅目幼虫8科28只。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土壤昆虫幼虫群落组成与生态分布存在差异,防护林和农田土壤昆虫幼虫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显著减少;除农田外,其他生境土壤昆虫幼虫群落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主要集中分布在0~5cm土壤层,生境凋落物的移除对土壤昆虫幼虫群落组成影响不明显;此外,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幼虫对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变化的响应也不同。  相似文献   
37.
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定量评价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计算了1994-2003年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着重分析了该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吉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人均水平和总量均呈增长趋势,自然资源供需结构渐趋多元化;自然资源供需的非均衡增长导致生态赤字的出现和持续增长,表明目前吉林省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最后,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和消除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38.
植物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3个生长季(2003-2005年)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N2O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对比观测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湿地生态系统N2O排放通量的影响不尽相同.植物的参与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N2O的排放,2003-2005年生长季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表观N2O排放通量的1.58倍、2.09倍和2.34倍,同期毛果苔草沼泽土壤-植物系统N2O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表观N2O排放通量的1.86倍、1.50倍和1.33倍.3个生长季小叶章草甸N2O排放通量均大于毛果苔草沼泽,这主要是由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性以及水文情况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9.
扎龙河滨湿地水体营养化污染特征及水环境恢复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郭跃东  邓伟  潘继花 《生态环境》2003,12(4):393-397
对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指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TN、TP、BOD,等多项水质指标都已严重超标;阐明了营养物年季变化特征;总结了扎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保障湿地供水、生态工程恢复及控制流域地表水污染的多项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0.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志博  王起超  陈静 《生态环境》2002,11(4):417-421
在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双重驱动下,地球表面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成为当前全球变化中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了氮素循环各个过程及其数量特征,对氮素循环模型进行了介绍,并对当前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