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文献调研分析了影响我国燃煤电厂除尘技术路线选择的主要问题,从煤质含硫量、粉尘比电阻、粉尘粒径分布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电除尘技术对我国煤种的适应性较差,无法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另外,通过前人对比不同除尘方式协同脱汞效果和对下游设备保护作用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袋式除尘器具有更好的协同脱汞作用,更高的除尘效率并赋予湿法脱硫设备长期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32.
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对晋江河口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Fe、Zn、Ni、Pb、Cu和Cr)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垂向分布上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基本一致。其中,Fe主要存在于残渣态,Pb、Cu和Ni主要存在于可还原态,Zn主要存在于弱酸溶态,Cr主要存在于可氧化态。各金属总可提取态占总量的比值(即生物有效性)排序为:CuCrPb=Zn=NiFe,Cu、Cr、Pb、Zn和Ni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均较高,对环境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运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e处于无污染水平,Zn、Pb、Ni、Cu和Cr均处于中到重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33.
为了合成高效铅离子吸附剂,了解其对铅离子的吸附规律。采用(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PTS)架桥法,以硅胶(SG)为载体,乙二胺(EDA)、二乙烯三胺(DETA)、三乙烯四胺(TETA)和四乙烯五胺(TEPA)为表面修饰剂,合成了4种胺化硅胶,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热重等性质以及对Cu2+、Zn2+和Pb2+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4种胺化硅胶对Pb2+的吸附量均大于Cu2+和Zn2+的吸附量,其中DETA修饰硅胶对Pb2+的吸附量较高。4种胺化硅胶对Pb2+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和Scatchart等温吸附热力学模型,其对Pb2+吸附的速率常数、饱和吸附量以及吸附位点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一致,均为SG-DETASG-TEPASG-EDASG-TETA。4种胺化硅胶对Pb2+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呈现"奇数胺"增强效应,亲和常数则依次减小。阐明了脂肪多胺修饰硅胶对Pb2+的吸附规律,并进一步讨论了Scatchart和Langmuir热力学模型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34.
采用牡蛎壳和陶粒制备了多级生物滤柱(multistage bed-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MSB-BAF)和混合生物滤柱(mixed bed-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MB-BAF),研究其对偶氮染料活性黑5(reactive black 5,RBK5)废水中苯胺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苯胺初始浓度从10~50 mg·L~(-1)变化时,随着苯胺浓度的升高,MSB-BAF和MB-BAF出水的染料、苯胺、COD、氨氮的浓度变化不大,去除率分别可达90%、97%、95%、99%,出水pH维持在6.5~7.0之间。由于多级装填方式有利于牡蛎壳表面的分解和微生物的负载,MSB-BAF对总磷和苯胺的去除率优于MB-BAF,分别达82.76%和97.88%。  相似文献   
35.
周作明  周琪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662-3666
考察了NaCl、AlCl3、Na2SiO3、CuSO44种均相催化剂对超声波(US)/铁炭微电解(FCME)协同体系降解硝基苯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CuSO4的催化效果最好,在体系反应液初始pH为3.0,混合填料投加量为5.0 g/L(铁炭质量比为1∶1),CuSO4投加量为800 mg/L时,体系对硝基苯的降解率达到99.2%,但溶液COD值仅下降了24.6%,矿化效果一般,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降解体系的主要中间产物为苯胺。  相似文献   
36.
厦门某国道旁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BCR提取法结合ICP-MS测定厦门某国道旁土壤中重金属Fe、Mn、Cr、Cu、Ni、Pb、Zn、V、Sr的赋存形态,分析其形态与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性,运用风险评价编码(RAC)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RSP)法评估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随路基距离的增加先降低后增高,在距路基0~1 m处含量最高,说明国道旁重金属受交通运输影响较大;垂直剖面土壤中Cu、Zn、Mn、Pb、Sr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含量峰值主要出现在表层0~10 cm处。表层土壤中Pb、Cu、Zn、Mn、Sr的可提取态比例随距路基距离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Ni、Zn、Cu、Sr、Mn和V可提取态比例随垂直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元素各形态含量随元素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形态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重金属化学形态受土壤性质的影响。表层土壤中大部分重金属RAC值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其中Zn、Sr和Mn在距路基0~1m处风险较高,以交通活动来源为主;其余重金属在低风险范围内,但Cu受到交通活动、水泥厂的显著影响; Fe、V和Pb以自然来源为主。垂直剖面土壤重金属的RAC值呈整体下降趋势,Cu、Sr、Ni和Zn的高风险主要发生在表层,受到交通源的影响,其它重金属的风险低且以自然源为主。  相似文献   
37.
对2013年南昌市区9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点的ρ(PM2.5)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PM2.5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轨迹聚类、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CWT(浓度权重轨迹分析)进行了大气PM2.5的来源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南昌市区ρ(PM2.5)年均值为69.1μg/m3,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35μg/m3)的97%;ρ(PM2.5)昼夜变化呈双峰型分布,峰值位于09:00-11:00和20:00-22:00;月际变化呈两边高、中间低的"V"型趋势;ρ(PM2.5)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ρ(PM2.5)空间分布呈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的分布特征.气流轨迹聚类结果表明,南昌市气流输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夏季来自南方或东南方向的气流比例高达65.6%,而在另外三个季节,东北和偏北方向的气流分别占62.0%(冬)、59.6%(春)、54.7%(秋),对南昌市ρ(PM2.5)影响较大;夏季南方或东南方向的气流所占比例较高,为65.6%;PM2.5的PSCF和CWT的高值主要集中在南昌本地和邻近的浙江省及福建省北部地区,但周边的河南南部、江苏中部也是南昌市PM2.5的潜在来源地.   相似文献   
38.
泉州市大气降尘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稀土元素因其特殊的地球化学特性,具有一定的示踪性质.为了研究泉州市大气降尘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在泉州市不同功能区以及潜在源区共采集降尘样品34份,对REE组成特征、配分模式、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三角图和特征参数关系图解揭示了其来源.结果表明,泉州市大气降尘的ΣREE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由高到低顺序为工业区交通繁忙区商业区居住区农业区.居住区、交通繁忙区、商业区的ΣREE变异系数均较小,显示其来源的一致性.降尘和潜在源样品中稀土元素的配分曲线均为右倾,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表明研究区大气降尘具有较明显的陆源属性.各功能区降尘与潜在源的部分REE特征参数平均值较接近,未能揭示空间差异的成因.LaCeV三角图解表明居住区、交通繁忙区、商业区降尘中REE主要受交通源和土壤尘的影响,其次为燃煤源.δEu-ΣREE和HREEN/MREEN-LaN关系图解进一步说明汽车尾气排放是交通繁忙区和商业区降尘中REE的主要来源.所有功能区的稀土元素受钢铁厂排放物和水泥尘的影响较小,且农业区和工业区的稀土来源与其他功能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9.
炼油厂周边PAHs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接从污染土壤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对基因组DNA进行16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T-RFLP)分析,进而对炼油厂附近PAHs污染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AHs浓度较高的土壤中PAHs主要以高相对分子质量PAHs为主,此外,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明显低于PAHs浓度较低的土壤。高浓度PAHs刺激了某些土壤微生物生长。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存在一定数量相同的优势菌群,但相对丰度具有明显差异。其中α-变形菌是五个区域土壤中的主导微生物。研究结果将为炼油厂周边土壤的修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
焚烧法和厌氧消化法都是利用制革污泥中热量的有效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所产生的热量,以及污泥处理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硫和铬,同时对铬的迁移作了初步的讨论。试验表明:焚烧法产生的热量多于厌氧消化方法,而厌氧消化方法中硫以及重金属铬的排放量明显小于焚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