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81.
氮肥和钾肥强化龙葵修复镉污染土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氮肥[(NH4)2SO4]和钾肥(KCl)对镉超积累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生长和吸收累积Cd 的影响.结果表明,(NH4)2SO4 虽不能显著提高龙葵地上部Cd 含量,但可显著提高龙葵地上部干重,因而显著提高了龙葵地上部Cd 的积累量,最大可提高2.8 倍;KCl 在高浓度处理时可以显著提高龙葵地上部Cd 含量,然而它对地上部干重有抑制作用,最终没能提高龙葵地上部Cd 的积累量.施用(NH4)2SO4 可显著降低土壤pH 值,但对土壤有效态Cd 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KCl 可使土壤pH 值显著提高,同时使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增加. (NH4)2SO4 的强化龙葵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82.
己烯雌酚在斑马鱼胚胎中的生物蓄积及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端正花  朱琳  宫知远 《环境科学》2009,30(2):522-526
采用HPLC和斑马鱼胚胎发育方法,测定了己烯雌酚(DES)在标准模式种斑马鱼胚胎体内的蓄积规律及胚胎毒性效应,并利用定量活性-结构分析(QSAR)和基因芯片技术,探讨了DES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毒机制.结果表明,在0.2 mg/L DES中暴露24、 48和72 h后,胚胎体内的DES含量分别为(25.78±4.95)、(54.88±7.10)和(71.93±10.55)μg/g;不同起始染毒时间(0 hpf和8 hpf)条件下,亚致死最敏感指标均为72 h孵化率抑制,EC50分别为(0.14±0.09)和(0.33±0.14) mg/L,说明胚胎在发育囊胚期(发育8 h)前对DES暴露更为敏感.QSAR研究发现,DES相对其它酚类类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具有较高的毒性,这与它具有较高的TE值(51.121 7 eV)相关;基因芯片研究发现,5 μg/L DES暴露21 d后能导致斑马鱼成鱼部分基因表达异常.DES对斑马鱼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遗传毒性,而生化反应是致毒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283.
阳离子类型对土霉素在2种土壤中吸附-解吸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鲍艳宇  周启星  张浩 《环境科学》2009,30(2):551-556
以OECD Guideline 106为基础,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不同阳离子Ca2+、K+、Na+对土霉素在2种土壤(褐土和红壤)中的吸附-解吸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阳离子条件下,土霉素的吸附-解吸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可以对吸附和解吸数据进行良好的非线性拟合,平均拟合相关系数为0.989;除了KCl介质中土霉素在褐土中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外,其它介质条件下的等温吸附线均属“L”型等温吸附线.在同一阳离子介质中,土霉素在红壤(2.907~3.173)中的吸附容量(lgKf)始终高于褐土(2.577~2.885),而在红壤(0.672~0.825)中吸附强度(1/n)始终低于褐土(0.713~1.005),且在2种土壤中的吸附均以物理吸附为主.3种阳离子对土霉素在2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同一土壤中阳离子类型对土霉素的吸附容量无显著影响;而与K+和Na+相比,Ca2+的存在显著降低溶液中土霉素在土壤上的吸附强度(p<0.05).土霉素在土壤上的解吸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平均滞后系数HI在0.015~0.053之间.在同一阳离子介质条件下,土霉素在褐土中的滞后系数显著高于红壤(p<0.05);在同一土壤中,不同阳离子对滞后系数的影响不同,其中在褐土中K+与Ca2+、Na+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而3种阳离子对土霉素在红壤中的解吸滞后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84.
双酚A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期代谢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以受精卵在双酚A(BPA)中暴露4d后的斑马鱼胚胎为对象,研究了其体内挥发性和半挥发性代谢组分变化.暴露浓度设定为0,0.5,1.5,4.5mg/L,包括US EPA假定的“安全水平”(1.5mg/L).结果表明,1.5mg/L BPA暴露能使斑马鱼体内花生四烯酸和胆固醇的相对百分含量极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和肌糖的相对百分含量显著升高.因此,1.5mg/L BPA能干扰斑马鱼胚胎期的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285.
在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内涵探讨的基础上,对天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论述,分析了天津湿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86.
2007年4月~2008年10月,在强降雨条件下,定点采集天津市郊土-水界面污染流样品64个,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研究区土-水界面污染流中16种PAHs含量范围在145.6~7495.1μg·L-1,平均含量1220.5μg·L-1,以3、4和5环PAHs为主,分别占PAHs总量的36.5%、26.3%和27.9%.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值法和典型源三角图判别法对研究区土-水界面污染流中PAHs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PAHs主要来自于煤炭、化石燃料以及生物质等的燃烧过程,且研究区各监测样点PAHs不是来自于同一个污染源,而是多种污染源共同复合累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7.
海河及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集海河和渤海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16种EPA规定多环芳烃.海河∑PAH含量(干重)范围为445~2185 ng·g-1,平均值为964 ng·g-1;渤海∑PAH含量范围为171~290 ng·g-1,平均值为226 ng·g-1.海河塘沽区段和天津市区段沉积物中∑PAH含量比郊区段含量高.LMW/HMW(低分子质量/高分子质量)和异构体比值分析表明,生物质及煤的燃烧为海河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对于渤海湾大部分区域来说,石油污染是其PAHs的主要来源,而热解来源的PAHs主要以生物质及煤的燃烧为主;滨海旅游度假村附近海域因受旅游活动影响而燃烧源的贡献较大.风险评价表明,海河及部分渤海海域存在潜在生态危害,滨海村附近海域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288.
Ca2+与Pb2+相互作用对斑马鱼胚胎毒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中智  朱琳  姚琨  王秀娟  丁俊男 《环境科学》2009,30(4):1205-1209
为探明Ca2+浓度增加是否会使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对铅毒性的敏感性升高,以及Ca2+单独减弱铅毒性的浓度范围,选用斑马鱼胚胎作为实验材料,记录在不同的水化学参数条件下,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毒理学终点,采用相对易于观察且敏感的指标——72 h孵化率进行分析.用Visual MINTEQ2.5.2软件进行溶液中离子的化学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当Ca2+浓度从0.25 mmol/L增加到2.00 mmol/L时,导致了以自由铅离子活度({Pb2+})和溶解态铅总浓度([Pb]T)表示的72 h EC50的增加(表现为发育延迟),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这一线性关系,可以对Ca2+浓度对铅毒性的影响进行预测.这一结果支持了生物配体模型(BLM)概念的假设,说明在胚胎的表面,铅离子与钙离子可能在传输和毒性作用位点上存在竞争作用.而当Ca2+浓度从2.00 mmol/L增加到4.00 mmol/L时,72 h EC50 {Pb2+}和72 h EC50 [Pb]T并没有显著的增加.  相似文献   
289.
纳米铁为脱氯菌供电降解三氯乙烯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一种从氯乙烯污染场址土壤中提取的脱氯菌种(Dehalococcoides spp.)进行三氯乙烯(TCE)降解实验,研究纳米铁厌氧腐蚀产氢为该脱氯菌种提供电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甲醇做电子供体时,稀释25倍的菌液[(2.0±0.44)×105 cell/mL)]可以在96 h内将20 mg/L TCE完全降解,并在190 h时有2.706 μmol乙烯产生.而在无甲醇做电子供体时,96 h内只有部分TCE转化为顺二氯乙烯(cisDCE),且190 h时几乎无乙烯产生(0.159 μmol),因此无电子供体时菌液脱氯活动不能维持.但在4 g/L纳米铁腐蚀产氢的情况下,脱氯菌可以利用纳米铁产生的阴极氢维持脱氯活动,在131 h内将20 mg/L TCE完全降解,并且其耦合的脱氯速率高于纳米铁单独降解时的速率.从乙烯的产量分析中可以看出,纳米铁供电时190 h后由脱氯菌产生的乙烯量为1.187 μmol,明显低于甲醇做电子供体时乙烯的产量2.706 μmol,表明纳米铁可能对微生物存在一定的毒性效应.同时反应190 h后乙炔的产量为0.109 μmol,相对低于与纳米铁单独降解TCE时的产量0.161 μmol,说明微生物在无电子供体的情况下,竞争利用了纳米铁与水反应产生的电子导致乙炔的生成量降低.上述结果表明,4 g/L的纳米铁与水反应生成的活性氢可以为脱氯菌提供电子,并维持其脱氯活动,这对纳米铁和脱氯菌耦合应用于地下水的有机氯修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90.
石油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石油和重金属污染严重,需要合适的修复技术,微生物技术在修复污染土壤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相关技术-生物刺激、生物强化、固定化微生物、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以及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分析了现有工作的不足,预测了研究趋势;介绍了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吸附技术及微生物-植物、化学钝化-微生物联用技术,阐述了修复过程对重金属的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缺陷和可开展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了石油与重金属的交互作用和污染效应,提出了两者复合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