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45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302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采用均匀设计与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油页岩吸附水中Cu2+的最优条件。以吸附率为主要指标进行研究,通过对5个因素的混合水平均匀设计实验结果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其通径系数,确定影响吸附率的3个主要因素为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并根据极大值确定其取值范围。然后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分析并建立多项式回归方程,方差分析表明其失拟不显著而回归显著,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高度吻合。响应面优化确定吸附的最佳条件为pH=6,吸附剂投加量为6.88 g/L,反应时间为68.24min,预测吸附率为96.42%。在此条件下,实测Cu2+的吸附率达95.1%。  相似文献   
522.
广东金雁电工有限公司是我国生产铜漆包线电缆的十大企业之一,该厂对漆包线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以苯、甲苯、二甲苯等苯系物为主的有机废气采用"低温催化燃烧+植物提取液高能雾化吸收"的处理工艺,在常规低温催化燃烧有机废气的基础上,运用植物提取液超微气态分散的原理,强化吸收净化废气并消除燃烧臭味。经过治理,苯、甲苯、二甲苯排放浓度均低于DB 44/27—2001《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排放限值》污染源二级排放标准限值,并消除了臭味的影响。该工艺具有运行可靠、去除效率高、成本低廉、管理方便等优点,值得在国内同类废气治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3.
本文对活性炭表面的负载金属改性进行了综述,并对经金属改性后的活性炭在VOCs处理中的作用原理进行了讨论。认为根据VOCs的具体组成成分,选择某一种特定的金属物质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可提高其去除空气中VOCs的效果。  相似文献   
524.
对一个 5 0 0 0t/a的黄磷电炉的尾气回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全面的安全分析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的设计方案 ,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安全性和效益均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525.
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脱氮除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境维  汤兵 《化工环保》2007,27(6):532-535
介绍了两种膜生物反应器(MBR)脱氮除磷工艺:单一反应器间歇曝气MBR工艺和厌氧一好氧MBR工艺。总结了MBR脱氮除磷工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工艺特点及处理效果,重点探讨了MBR脱氮除磷工艺中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及反硝化除磷的机理,并指出了今后MBR脱氮除磷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526.
对生化污泥调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化学调理、物理调理、化学调理和物理调理联用技术以及微生物絮凝调理技术,展望了今后生化污泥调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27.
冬季猪粪固体堆放过程中NH3、N2O和NO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猪粪典型处理方式中的固体堆放管理,研究猪粪在冬季(2012年11月~2013年2月)固体堆放过程中NH3、N2O和NO排放特征.实验共设两个处理——无覆盖(non-covered,NC)和水稻秸秆覆盖(covered,C),堆放时间为73 d,期间进行了3次翻堆操作.实验观测了3种含氮气体(NH3、N2O和NO)的排放通量和堆体剖面N2O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猪粪固体堆放过程中NH3、N2O和NO排放累积量(以N计)分别占初始TN的比例为2.1%~2.6%、0.02%和~0.000 25%.两个处理的含氮气体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有覆盖堆体的含氮气体的排放量略低于无覆盖堆体.在堆放初期,NH3排放量最先出现峰值,之后N2O和NO排放开始增加.NH3和NO在固体堆放的中前期呈现互为消长的变化趋势;到堆放后期,N2O开始出现比前期高出两倍的排放高峰,而NH3和NO出现小幅增长.翻堆前后,NH3的排放无明显变化,而N2O排放在翻堆后均出现降低的变化,NO排放却出现升高的变化.  相似文献   
528.
分别采用微波、微波耦合高铁酸钾对印染污泥进行脱水预处理.结果表明,适宜的微波辐射可改善污泥脱水性能.2320、3240、4000 W·L-1对应的最适时间分别是140 s、100 s和80 s.在3240 W·L-1的微波下辐射100 s后,污泥的沉降速率(SV30)、污泥比阻(SRF)和粘度较原污泥分别减少4.00%、18.89%、35.05%.同时,高铁酸钾的加入能更好地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其最佳投加量为0.1767 g·g-1(以SS计,下同),对应的污泥SV30、毛细吸水时间(CST)、粘度相比原污泥分别降低了13.50%、51.18%、40.79%.泥饼含固率相比原污泥则增加14.58%.微波耦合高铁酸钾能有效破坏污泥絮体结构.随着高铁酸钾投量增加,上清液的蛋白质含量持续增加,多糖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529.
污泥焚烧过程中氯化物对Cd迁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定层燃炉及向污泥中添加Cd方式,分别研究了污泥焚烧过程中有机氯(PVC)与无机氯(NaCl)对Cd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不同焚烧条件下Cd的迁移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污泥焚烧过程中不同氯化物的加入均增强了Cd向飞灰或者烟气中迁移,但随着氯化物加入量的增加,Cd挥发增加的趋势并不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有机氯(PVC)与无机氯(NaCl)均使得Cd在底渣中的分布减少,而焚烧时间及初始浓度对Cd迁移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底渣和飞灰的SEM-EDS和XRD分析表明,污泥焚烧过程中NaCl的加入导致Cd易与氯化物形成CdCl2、Na2CdCl4、K2CdCl6、K2CdSiO4和NaCdO2,而PVC的加入,除了与Cd形成Na2CdCl4和CdCl2外,还生成了K4CdCl6和K6CdO4氯化物,可见有机氯(PVC)与无机氯(NaCl)对Cd迁移转化影响主要与Cd的生成物种类及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530.
中国南海C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了中国南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荧光组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南海CDOM含有类腐殖质荧光峰M和类蛋白质荧光峰T;CDOM的荧光强度(λEx/λE m:350 nm/450 nm)在表层较低,垂直分布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300 m处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500~600 m间达最小峰值,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的分布规律.荧光指数FI均在1.4~2.0间,腐殖化指数HIX值偏低,生物源指数BIX在0.7~1.1之间,T峰为主要贡献者,说明南海CDOM主要为海洋自生来源,受海洋微生物作用过程影响较大.M峰和T峰的荧光强度在垂直分布上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表层荧光强度都最小,说明南海表层CDOM丰度分布受光降解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南海CDOM的垂直分布受光化学反应、海洋微生物活动及颗粒有机物再矿化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